他创建了国内首个胰腺外科,成为扩大十二指肠切除手术的最早提出者和实施者;
他在1985年就创造了连续5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无相关死亡的先例,破了当时连续50例手术无相关死亡的世界纪录;
他50年如一日奋战在临床第一线,世界罕见;
他就是现为北京协和医院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央保健专家组成员的钟守先教授。这位从绍兴走出来的中国外科学界常青树,以默默无闻的方式,将无数生命垂危的病人从死神手上拉了回来。这位不愿出名却闻名于世的医生,以自己特殊的方式书写着中国医学的辉煌。
人物档案: 钟守先
主任医师,教授,浙江绍兴人,1934年2月出生。1952年-1954年就读于南开大学生物系,1960年毕业于前苏联哈尔科夫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回国后在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就职,历任外科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教授、教授。
历任中华医学会会员、国际外科学会会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胰腺外科学组副主任委员,《中华普通外科杂志》、《中华医学杂志》、《中华肿瘤杂志》等十多种专业杂志的副主编、编委、顾问等。参与编写《黄家驷外科学》、《现代胃肠病学》、《临床胰腺病学》等近20种外科专著,并主编了《胰腺外科》及《胰腺外科学》。现为协和医院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央保健专家组成员,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15岁少年立下从医志
钟守先出生于绍兴县孙端镇皇甫庄村,祖父在稽山中学教书,父亲是普通的邮局职员,母亲是一名勤劳善良的家庭妇女。从家庭背景来看,我们很难将他的未来与一名大名鼎鼎的外科医生联系起来。
钟守先出生不久后即随父赴沪。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钟守先又跟家人一起来到绍兴避难。抗战胜利后,钟守先在绍兴完成了自己的基础教育,并于1952年顺利从浙江省立绍兴中学(绍兴一中前身)毕业。此时,一次偶然的经历,让钟守先作出了人生的选择。
高中毕业后的假期里,钟守先的母亲病得很严重,要做子宫全切除手术,这在当时是个很大的手术,因此钟守先全家都很担心。然而,负责手术的浙江省立绍兴医院院长钱康临,以其高超的技术和对病人无微不至的关怀,深深折服了钟守先。在照顾母亲的日子里,钟守先深刻体会到医生这个受人尊 重又事关生死的职业的挑战性以及对病人的重要性,于是他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从医。
1952年,钟守先顺利进入天津南开大学,并如愿进入了生物系。1953年,因成绩优异,钟守先又被选拔保送到北京留苏预备班,经过一年的俄语学习,他于1954年去前苏联留学,进入到哈尔科夫医学院学习。
在留学期间,最让钟守先激动难忘的是他亲耳听到了对留学生所作的“东风压倒西风”和“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著名报告,在此期间,总司令的接见和叮嘱,也使他立志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经过6年扎扎实实的学习,钟守先于1960年以优异成绩学成回国,并被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外科,从此,钟守先在这里默默耕耘了近50年。
国内首例成人亲体肝移植的执刀者
2002年1月31日,对山东淄博的董国女和母亲张芬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日子。此前,20岁的董国女被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肝脏体积急剧缩小,病情恶化,严重出血并伴有大量腹水。当地医院数次发出了病危通知,医生告诉她只有换肝才能挽回生命。
但当时肝移植在国内处于刚起步阶段,世界上做得好的医院也只有几家。为救女儿,张芬开始给医院逐个发信,声称愿意献出自己的部分肝脏。
台湾长庚医院的陈肇隆教授收到此信后,立即给时任国家卫生部副部长的黄洁夫打电话,黄洁夫又打电话给张芬,告诉她北京协和医院钟守先教授和台湾陈肇隆教授将共同救治她的女儿。
这是一个风险系数很大的手术,在此之前,国内还没有在成人之间移植成功的先例。
用钟守先的话来说,成人活体肝移植不同于小孩的活体肝移植。给小孩做活体肝移植,只需要取供体20%~30%的肝,但给成人做,就需要取出供体60%的肝,而且在取肝之后,所有的血管都要保留好,吻合的时候,每根血管都不允许有丝毫的扭曲堵塞。
活体肝移植本身就具有非常大的难度和风险,再加上成人肝脏移植的种种局限,董国女手术的难度就更大了。
因为手术的风险和难度,供体手术主刀的重担,就落在了协和医院前外科主任钟守先肩上,台湾长庚医院陈肇隆教授则与他并肩作战,受体手术由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亲自上阵。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连续奋战,手术成功了。钟守先为供肝者切除右肝肝脏600多克,手术从开始到完成,供体(张芬)只出血140CC,这在医学界简直是奇迹。“我们要保证供体100%的安全,经过3个星期后,她的肝将长大,相当于以前肝脏的70%,半年后它就跟正常肝一样了。”钟守先在做完这次手术后,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这是国内第一例成功的成人之间亲体肝移植手术,标志着国内器官移植的新突破,同时也是钟守先外科生涯的一个里程碑。
创建国内首个胰腺外科 手术破了“世界纪录”
在外科领域里,钟守先主攻的是腹部外科,而腹部外科里,尤以肝胆胰外科最为复杂。钟守先更偏重于对肝胆胰外科的研究,并逐步成长为肝胆胰外科中的顶尖医生。
上世纪60年代末,钟守先已能***地开展典型的左右半肝切除、各种门脉的分流手术,上世纪70年代他又更进一步开展了肝三叶、肝门胆管癌的切除等高难手术。但钟守先也因自己的专长,在“”期间受到冲击,1974年他被指有“修正主义基础”,并被扣上“只专不红”、“技术私有”和“一把刀思想”等等各种“罪名”。
幸运的是,“”结束后,北京协和医院很快恢复和发展。该院外科在曾宪九教授的规划下,于1979年建立了国内首个胰腺外科病房。1985年曾宪九去世后,钟守先负责了胰腺临床工作。此后,钟守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纪录,他首先开展了经皮穿刺胆道置管引流术,提高了梗阻性黄疸的诊治水平。他又做了巨大的努力,明显降低了当时腹部外科最大的手术之一――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死亡率,1985年就创造了连续5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无相关死亡的成绩,而当时的世界纪录是连续50例无相关死亡。
除此之外,钟守先还在国内最早提出了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的必要性和具体方法学。他在国内首先开展了门静脉内置管分段取血测定激素及脾动脉分段注药肝静脉取血测定激素的方法,明显提高了胰隐性肿瘤的定位,提高了手术成功率。作为国内胰腺疾病学的顶尖专家,他还主编了首部和第二部胰腺外科学专著。
在近半个世纪的外科生涯中,钟守先创造了许许多多外科奇迹,这跟他救过的危重病人一样,数也数不清,由于造诣深、技术精,钟守先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就被选为中央保健委员会的专家,多年来为***和国家领导承担保健任务,并因突出贡献而多次受到表彰和奖励,至今他仍在临床第一线奔走。
“不老的手术刀” 见证中国医学发展的足迹
钟守先从北京协和医院最基础的住院医师一直做到大外科主任,这其中每一次进步都是他凭着自己扎实的功底换来的。钟守先至今仍感慨于自己的幸运,他说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就,一是得益于自己的恩师――我国外科界元老和开拓者曾宪九教授的悉心帮助和严格指导,二是得益于北京协和医院的文化底蕴和严谨医风。
秉承着老师的医风和人品,钟守先50年如一日奋战在临床第一线。直到今天已是75岁高龄,钟守先对有困难的手术还是亲自上台,这为他赢得了“不老的手术刀”的名号。
这个称号绝非浪得虚名,而是由无数汗水和心血浇筑而成。
多年的临床实践,钟守先已经形成了具有自已风格的手术方法和原则。他说,在进行每一个手术前,他都要非常仔细地思考,对可能发生的所有问题都要想一遍。“我们叫‘过电影’,这样可以确保手术安全顺利,发生问题不会手忙脚乱,主刀稳才能全局稳。”他还说,“我们做手术就像艺术家对待自己的艺术作品一样,手术就是我们的作品,我对自己的作品要求很细致很完美。这样的手术效果好,并发症少。”
虽然已经具有50年的临床经验,但钟守先说,他对每一次手术都不敢大意,因为每个病人的病情都不一样,手术中不单要动手,还要动脑。“这一生的手术生涯中,我从没有在做手术中途出去过,只有汗水一直伴随着我。”
高超的临床水平和深厚的理论功底,使钟守先在外科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1989年到1991年间,钟守先成为协和医院第5任外科主任。
“我的最大愿望,就是当一个好的外科医生。治好病人是我最大的快乐,我别无他求。”如今的钟守先虽然不再担任行***职务,但这位外科常青树依然带着饱满的热情,用他的手术刀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疾苦,实践着他今生的诺言。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钟守先:手术就是作品,治好病人为最大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