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贵州省黔东南州州府,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城市。凯自古以来即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得名已经有七百余年。“凯”系苗族语音译,苗语称木佬人为“凯”,田为“”意为“木佬人的田”。
元代即得名凯至今700多年春秋时期,属南蛮群国;战国属夜郎且兰国;秦汉属且兰县;隋属宾化县;元始设沾,有凯安抚司、恭焦溪蛮夷***民长官司、臻洞长官司等,至今已有700多年。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置清平堡;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升为长官司,属平越已。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置清平已于司北,改隶清平卫。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置都匀府,同时清平长官司废,置清平县,隶都匀府。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凯安抚司由四川布***司改隶贵州布***使司,属清平卫。万历二十九
年(公元1601年)改隶平越***民府。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降凯安抚司为凯长官司,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清平县入麻哈州。康熙十年,恢复清平县,凯长官司隶清平县,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开辟苗疆。进一步改土归流,兵设凯已,隶属丹江厅,领十三屯堡***。雍正十二年,添设清平县丞一员分驻凯,称凯县丞。乾隆三年十一月(公元1739年1月),将镇远县臻洞长官司革除,以该司所属臻洞司,赏郎等江21寨就近改隶清平县凯县丞。
与山东清平重名曾改称炉山县
民国3年(公元1914年),因清平县与山东省东昌府清平县重名,故以境内有香炉山改称炉山县,凯县丞改称凯分县。1949年11月,炉山县***。1951年1月,成立凯苗族自治区人民***府。1956年4月,***批准建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7月宣告凯作为州府所在地。1959年1月,炉山县、麻江县、雷山县、丹寨县合并为凯县,1961年8月4日县相继分置,炉山县仍为凯县。1983年8月,***批准,撤消凯县,设立县级市。1984年1月,凯市正式成立,仍隶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此,凯市成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全州***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旅游胜地
凯市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地处云贵高原中部丘陵过渡地带的苗岭山麓,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全州***治、经济、文化中心。总面积1306平方公,总人口52.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76%,苗族人口占63%,是一个以苗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城市,是全国少数民族比重最高的城市之一,被誉为“苗岭明珠”。凯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17.95平方米,是贵州省城市绿化建设的排头兵和生态花园城市,是全国41个“绿都”和“我最喜爱的西部城市”之一,是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凯是贵州东线旅游集散中心,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被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列为全球18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世界十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旅游胜地。
大十字商圈见证凯繁华
如今,凯市已经成为黔东南州的***治、经济、文化中心。尤其是凯市的大十字商圈,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变迁,已经变成了凯市最繁华、最商业的区域,并以此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带动凯市的商业发展和经济成长。
将大十字商圈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对比,你就能清楚地发现,大十字商圈的发展可以用飞跃来形容――超市、卖场、影院、写字楼、酒店等鳞次栉比的高楼在大十字周边拔地而起,酒吧、奶茶店、专卖店等时尚店铺日渐繁多,凯已经渐渐开始向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稳步迈进。
民族传统节日聚集点超过130个
凯民族节日瑰丽多姿、丰富多彩。民族传统节日聚集点多达130余个,“小节天天有,大节三六九”。在全市1306平方公的土地上,平均每10平方公就有一个民族节日集会点,居全国之首,素有“百节之乡”之美誉,被中外游客、专家学者赞誉为“露天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博物馆”、“人类疲惫心灵栖息的家园”、“全球最友善的旅游目的地”……
曾出现过明代四大理学家之一
在历史长河中,凯出现了许多历史名人,孙应鳌(1527―1584年)便是其中之一。孙应鳌字山甫,号淮海,谥文恭,著名朝廷大臣、学者、诗人、教育家和贵州教育的先驱。自幼聪颖,好学上进,喜读诗文,善作文章,曾任朝廷大理卿、户部右侍郎,又改礼部,充经筵讲官,掌国子监祭酒事(即全国最高教育行***长官兼全国最高学府校长),后任刑部右侍郎、南京工部尚书等。
他是明朝的名臣大儒,是在王阳明学说思想影响下成长起来的理学家,为明代四大理学家之一,是贵州省古代第一位哲学家。《黔诗纪略》称誉他是“贵州开省以来人物冠”。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七百年古城 苗侗文化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