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津古文化街的今昔对照与往日的喧嚣相比,今天的天津古文化街显得冷清了许多。
与现在古文化街的“繁华”相比,天津鼓楼南北东三条街的景象就更不值得一提。从一张张古文化街的老照片,以及文字记载中可知:在人群拥挤的古文化街中,糖人、手里糕、空竹、陀螺、面人这些现今几乎灭绝的民间艺术随处可见,小商小贩推着车、撑着板、提着嗓门喊出地地道道的天津叫卖,这些东西现如今只留在照片、文字以及地道天津人的记忆中。现如今,坑坑洼洼的青砖地面被换成平整滑亮的大理石铺装,人挤人的“杂乱”场面一去不复返,因为翻新的街道可以让三辆轿车并肩开过,两侧低矮的一层平房被改成清一色二层楼阁……与古文化街改造同期建设的鼓楼南北东三街也不出所料的采用了相同的空间格局。改了模样的古文化街,也失去了很多令人难以忘怀的生气。尽管令人惋惜,但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社会现实。原因是多方面的:怀旧情绪总是让人们希望城市中有些应该留住的东西;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使人们无暇去关注这些活古董;城市的更新没有恰当的保留了原有的文脉和空间氛围;经济利益的刺激常常使人头脑发热,很多人好心却做了坏事等等。在这诸多原因之中,本文将运用城市设计的三大理论对其更新的优劣进行评析。
2运用城市设计三大理论分析天津古文化街“失落”的原因
城市设计的三大理论(***底理论、关联耦合理论、行为场所理论)为我们分析城市空间结构、肌理特色和发展动态提供了有力的武器。本文运用三大理论,通过对比分析古文化街改造前后的空间特点和场所活力,试***在城市设计层面找到其“萧条”现状的原因。
2.1运用***底理论分析原因几乎所有的当代城市设计理论都会论及“***底关系”理论,认为***底关系的好坏是判断城市外部空间设计成败的重要手段之一。RogerTrancik在《找寻失落的空间》一书中说:“***底理论系研究地面建筑实体和开放虚体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的理论。控制***底关系的目的在于建立不同的空间层级,理清都市内或地区内的空间结构。”建筑的公共活动空间主要是由建筑本身的造型和体量限定出来的,或是由建筑与周围建筑相配合限定出来的。建筑的造型和空间形成***底关系。在街区的营造过程中,建筑活动空间无疑是表现的重点,应该处于“***”的地位。天津文化街老城区拆迁以前,在大片灰瓦坡顶的民居衬托之下,古文化街是一条强劲有力的折线将地块一分为二,垂直于古文化街的小巷,一条又一条的引入海河,***形的美感正暗示了街道的文化张力,主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画正体现了它往日的喧嚣与繁华。街道的活力展现的淋漓尽致,古文化街无可非议的成为地块的主角占据“***”的地位。改造后与街道相比,富有韵律感的现代建筑群显然更加吸引人的眼球。如果我们在远处高空俯视,建筑群的***形地位更为明显,若不特意标明,很少有人会注意到那条隐藏在争奇斗艳的现代建筑中的沧桑古街。相反,历史上的古文化街却显得苍劲有力了许多。城市更新使古文化街由“***”变成了“底”,其失落的原因略见一斑。也许有人会辩解新的古文化街将更多的人流吸引到两边的建筑中去,但如此一来,“街”的味道就少了许多。当街不再是街的时候,古文化街原有的场所精神和文脉传承也就所剩无几了。
2.2运用关联耦合理论分析原因关联耦合理论也叫连接理论、联系理论,其代表人物是Ed-mundBacon,他通过对无数优秀的城市设计范例的研究,指出城市的运动系统联系了城市的建筑和空间,对塑造城市形态起着重要的作用。关联耦合秩序的建立可分为两个层次,即物质层面和内在动因。在物质层面上,关联耦合表现为用线将客体要素加以组织和联系,从而使彼此孤立的元素之间产生关联;从内在动因来看,通常不仅仅是联系线本身,更重要的是线上的各种流,人流、物流、能量流、信息流、价值流的内在作用,将各空间要素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两个层面上的联系线共同形成一个“关联域”,由于“线”的连接与控制作用,关联域也就使得原来彼此不相干的元素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有序结构,从而建立了合理的空间秩序。从物质层面上看,古文化街周边的交通比较便利,与其附近的大胡同、估衣街、新世界百货、远东百货、鼓楼文化街、女人街商业区都有较好的联系。但这些商业的点、线、面松散的分布在方圆几千米的广袤土地上,并没有形成良好的聚集效应和区域优势。由于其分散的布局,游客经常由于懒于长途跋涉而放弃继续购物,从而造成隐形的商业损失。而与古文化街相毗邻的区域,在功能上缺乏与其相得益彰的商业,虽有联系但没有互融。
对比之下,天津市的商业核心区滨江道—和平路地区由于其连续紧凑的集中布局形式而具有更为巨大的商业价值。从内在动因上看,虽然古文化街及其周边都被定位于商业和休闲娱乐区,但各商业点却面对不同的购物人群。粗略划分,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类:指向新世界百货、远东百货、女人街等集中式购物场的时尚类购物人群;指向大胡同、估衣街等较低消费水平地区的经济实惠类购物人群;指向古文化街、鼓楼文化街等民俗艺术消费场所的文化类购物人群。虽然不排除此三类购物人群会有所交叉,但由于交通拥堵且区域优势没有很好的形成,多数游客更愿意在出行前明确购物取向,有的放矢。经过分析可以得知,除了大胡同、估衣街等较低消费水平商业区分布比较集中以外,该区域的其他购物场所都相对分散,同类型的消费区联系较差,尤以古文化街和鼓楼文化街的关系为甚,从鼓楼东街东入口到古文化街南入口这条连接两区最短的联系线也有0.6km,更不用说按照常规游览路线,由南至北穿越鼓楼文化街,从鼓楼北路北口右转经过北马路、通北路到达古文化街北口的距离了。
2.3运用行为场所理论分析原因巴克等人建立的行为场所理论,是行为科学在城市空间设计中取得的重要进展,它用现场追踪观察的方法来研究人的外显行为,并且将人的行为模式与物质场所联系起来作为整体研究,认为建筑环境的物质形态是由一组不同性质的界面构成,而由界面围合而成的空间则是包含了行为流线的活动系统,行为场所就是活动和环境的稳定结合,常常需要进行各种分隔来限定和保障正常的活动进行。它强调具体的微观的场所与行为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理念的具体体现,是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有效手段之一。场所精神又比场所有着更广泛而深刻的内容和意义。它是一种总体气氛,是人的意识和行动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的一种场所感,一种有意义的空间感。诺伯格·舒尔茨说,建筑师的任务就是创造有意味的场所,帮助人们栖居。从这个意义上说,场所具有吸引力比空间具有吸引力更符合逻辑。
回想城市中那些“热闹”的地方,其在空间营造方面大都没有多少特别之处,人们更多的是被那里的“气氛”吸引,而“气氛”的形成必须有人的参与。延续一个区域的活力,并不是简单的疏解交通,旧楼翻新,而是应该更多的关注原有的场所精神,使更新后的空间能够保持固有的氛围和气质。中国有句老话叫“凑热闹”,之所以“凑”是因为“热闹”,越“热闹”越想去“凑”,一句民间的俗语道破了场所精神的意义。现今的古文化街一片井井有条的景象,街道两旁整齐的排列着装修精良的小店,清一色的二层小楼总是给人莫名的神秘感。因为太少人知道二楼是做什么的。拓宽了马路,翻新了楼房,美化了环境,却偏偏忽略了感情。这样的更新更多的是外表看起来变得体面。由此可见,为了保持区域的活力,在设计之前,对其进行行为场所分析是多么的重要。可以通过分析原场所内人的行为,找出保证此行为可以发生的物质的、精神的,空间的、感情的各种条件,在更新设计中有意识的为其营造必要的空间环境和人情氛围。
3结语
理性的更新确实能够给区域的复兴、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记忆的延续带来积极的意义,但盲目的更新却是劳民伤财且后患无穷的。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尤其是对历史文化意义重大的地区采取更新策略时,应用城市设计的三大理论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透过城市形态的表象看到更深层次的情感和文化内涵,从而指导设计以保持区域的活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天津古文化街改造优劣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