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有关要求,初中学生应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了解重要的文言虚词,根据上下文正确解释词义。怎样才能达到这一要求呢?下列方法不妨一试:
一、记忆法
记忆法是学习文言词语最基本的方法,特别是一些特殊的词语更应特别注意和记忆。有些词语在古汉语中为常用词语,可现在却已消亡。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里“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中的“寡人”是古代帝王的自称,而现在没有这一说法了。有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虽然还有,但意义却已经发生变化,古今意义截然不同。例如:《捕蛇者说》里“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中的“病”古义是“困苦不堪”,今义是“疾病,生病”。《送东阳马生序》里“媵人持汤沃灌”中的“汤”古义是“热水”,今义是“菜汤,米汤”。《桃花源记》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中的“鲜美”古义是“鲜艳美丽”,今义是“味道好”。
二、分析法
分析法是指通过分析汉字的结构和在句子中担当的成分,推断词语意义的方法。主要方法有三种:一是通过分析汉字本身的结构特点来理解它的意义。例如:《曹刿论战》里“齐师伐我”中的“伐”,描摹的是一个人拿着一个兵器准备进攻之状,可理解为“攻打”之义。二是通过分析汉字的偏旁来推知古代词义的范畴。例如:从“足”的字一般都与“脚”有关,《鱼我所欲也》里“蹴尔而与之”中的“蹴”,意为“用脚踩、践踏”。三是通过分析词语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确定词义。例如:《马说》里“执策而临之”与“策之不以其道”中的两个“策”,前一个“策”是动词“执”的宾语,用的是本意“竹制的马鞭子”,后一个“策”后面有代指千里马的“之”,应理解为动词“鞭打”;《桃花源记》里“处处志之”与“寻向所志”中的两个“志”,前一个“志”是动词“做上记号”的意思,后一个“志”应理解为动词“寻”的宾语“做的标记”。
三、比较法
比较法是指依据古文中同义词连用、对偶、互文等语言特点,通过比较了解词语意义的方法。例如:《出师表》里“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中的“崩”、“殂”是同义词连用,都是“帝王的死”的意思。《捕蛇者说》里“触风雨,犯寒署”是对偶句,句中的“触”“犯”应理解为“顶着”、“冒着”的意思。另外把同义词中的不同之处加以比较,也可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例如:《捕蛇者说》里“永之人争奔走焉”中的“奔”和“走”的速度不同,“走”是一般的跑,“奔”是快跑,合在一起,只表示“跑”这样一个意思。
四、联系法
古今汉语一脉相承,在发展过程中虽有变异,但还是有相同和相似之处的,因此,可以以今推古。我们可以联系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来解释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节词。例如:要想知道《邹忌讽齐王纳谏》里“邹忌修八尺有余”中的“修”的意思,我们可以联系现代词语“修长”加以理解,从而得知这里当“身高”讲。我们还可以联系古代流传下来的成语、熟语、方言土语等来解决一些词语的解释。例如:《桃花源记》里“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中的“缘”,义为“沿着”,这一意思至今仍保留在成语“缘木求鱼”之中。
五、归纳法
我们还可以把分散在不同课文中的某个词语的不同用法归纳起来加以比较鉴别,从而全面了解该词语的意义。
例如:“名”
1、名声且壮士不死即矣,死即举大名耳
(《陈涉世家》)
2、命名名之者谁
(《醉翁亭记》)
3、名字则题名其上
(《核舟记》)
4、出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陋室铭》)
5、说出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
再如:“故”
1、故意广故数言欲亡
(《陈涉世家》)
2、所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原来的样子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4、旧的知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八则》)
5、缘故、原因既克,公问其故
(《曹刿论战》)
江苏省兴化市合陈初级中学(225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