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何要“死要面子活受罪”?“又为何要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因为人类会出于本能利用各种防御行为保护“自我”。所谓防御机制,即采取即时措施避免伤痛。防御机制有十大主要类型:
否认。也就是出现问题死不承认。有人会这样想:“我嗜酒,有时会产生严重宿醉,但我一般不会喝太多。”或者,“我花钱大手大脚,但也没别人那么烧钱,我不会因此就说自己是个理财草率的人。”
自我感觉良好是一种本能,因为承认不好就意味着我们要迎着困难,顶着难看,或许还得做一些令人尴尬的无聊事情。
投射。上司想见你时,出于本能你的第一反应或许是他们要炒你鱿鱼了,发现你犯错了,思索他们是怎么发现你的阴暗面的。你脑海中会浮现出上司的影像,冰冷强势、怒气冲冲。然而当你到场时,却只听到关于即将签订一份重要新合约的有效提示。
可见,所有的这些恐惧、冷漠和复仇似的愤怒实际上都源于自己,而你只是将这些己所不欲的情绪、消极感投射、加诸到了他人身上。
你或许会烦恼不已,认为伴侣会因你今年赚的钱比去年少而变得极度挑剔。你想象他们尖锐刺耳的闲言碎语、萎靡不振耷拉着脸,而实际上他们并不作此想,还会真心去理解你、心怀同情。但要是你涨工资的话,自然再好不过了。这些苛刻非难的想法不在于你的伴侣而恰恰在你自己,或者在于幼年时你的母亲因为期望而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这种影响会跟着你一辈子,你将它们投射到了离自己最近的人身上。
你不去正视那些令你头疼难解的问题,如为什么不能挣多点钱或为什么对自己的工作不满等,相反地却创造出一个可以转移注意力的假想敌,即你那讨人厌的伴侣。
自我厌弃。心理防卫行为可追溯至童年时期。一个孩子遭到父母的抛弃或伤害后,可能会在自我反省中寻求安慰,他会想一定是因为我不好、不中用,爸爸妈妈才会这样对我。
最好的办法是将这种情绪升华,许多音乐家将诸如毒瘾、社会弊端、家庭争端等消极的生活经历代之以流行且引人共鸣的表演和歌曲,激励和鼓舞听众。精神失常的艺术家如梵高,苦艾酒上瘾割掉左耳一事广为人知,他通过艺术表现自己的困惑,创造出令人极其难忘的意象。
艺术中一切皆有可能的例子最是显而易见。告诉人们应该做的事,自由表达自我意志,这股跃跃欲试的冲动可以升华成一种决心,一种做事一丝不苟、给人印象深刻的决心。
还有一种可能是退行。童年一度是安全的,身为孩子的他跳出责任,无需去思考理解、艰难抉择,无需始终如一,成年的表现是不担当。
作为一种防御行为,退行中的人会在某些关键时刻幼稚不堪。因为回避问题本身就会让人好过一点。
退行的一大核心特点是坚信麻烦总是他人惹来的。在他们的认知中,父母无所不能,因此一旦哪儿出了岔子,父母有能力也有义务使之恢复原状,而不大可能受到责备的当然就是孩子自己了。
发脾气就是退行心理防卫机制中的一大典型。他们不去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反倒照着儿时的逻辑摆出一副哇哇大叫的样子。因为婴儿得通过哇哇大哭、大声尖叫作为求助信号,这无疑是他们能做得最好的了。因此,发脾气意味着“这种情况我负不起责任,我只是个婴儿,你得伸手援助”。
我们为自己的行为和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找借口时,文饰是个听起来很聪明的选择,只是这得认真粉饰才能得出我们想要的结论,证明我们很无辜、很美好、很有价值。
文饰作用的一大关键点在于贬低那些自己求而不得的事物。求职被拒后,会自我解嘲地说:“这公司太无趣了”或“反正我也没想过干这活儿”,而事实上,他们可能渴望从事这份工作,但若承认又很苦恼觉得太丢面子。
因此,要使自己接受事实,就需要编造一个听上去合理细致又足够理性的故事:我现在仔细一想,才发觉这份工作也没多好。这并非对该工作的优势评估得出的结论,而是迫切要维护自尊的心理需求。
说理指无视痛苦、忽略事实的重要性,却在脑海中似真似假地上演着一场与事实完全相悖的讨论。很多知识分子不只是想太多,还视“说理”为己重任,要确保自己不偏离研究重点。
反向形成也称之为“矫枉过正”。举个例子,对青少年有强烈的人可能会加入强调年轻人禁欲的宗教中来。我们经常对儿时的反向形成负疚,当陷入暗恋同学却被发现的窘境时,我们非但不承认还会贬低我们喜欢的人,所谓吃不到葡萄就说酸。
移置。寻找替代品发泄挑衅欲。有令人心生不悦者示以威胁时,我们会“欺软”,找一替罪羊撒气泄愤。
感受到上司威胁回到家,要么对狗拳打脚踢要么冲老婆大声嚷嚷就是一种典型。还有一种就是感觉遭到同事冒犯后,到网上当“喷子”打口水仗。
幻想是另一大逃避现实的机制,通过幻想难题已解决或将自己剥离现实来逃避问题。
从做白日梦到阅读文学再到看小故事,幻想在我们日常的生活情境中随处可见。处在幻想空间的分分秒秒里,我们远离这个充满威胁的世界,寻找一片能给人心灵慰藉的乐土。
举个例子,一天的劳累工作之后,你可能会沉迷在动作片里,陶醉在迷幻音乐中,或上网放松身心,这些活动均可助我们逃避现实中的问题和烦恼。旅游业的发展就依赖于满足我们幻想的需求。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人为什么“死要面子活受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