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哈萨克民间叙事长诗的起源、内容、分类以及历史价值,以其为进一步推动哈萨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步伐提供借鉴。
关键词 哈萨克民间达斯坦 非物质文化遗产 价值 内容 保护
哈萨克族在我们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大家庭中,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成员之一。哈萨克民间文学资料丰富,内容深刻。世界上民间文学纷繁的体裁,几乎都能在哈萨克民间文学中找到相应的形式,如:传说故事、神话、童话故事、谜语、绕口令、对唱等等。作为古老的游牧民族,哈萨克民族一年四季都在迁徙,正是在这种不断迁徙的过程中,产生了哈萨克民间文学,而被称作“达斯坦”的民间叙事长诗则堪称是这座民间文学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它是民间文学作品中最优美的形式,是哈萨克族生活的真实写照。它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但据有关史料记载,哈萨克族叙事长诗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与哈萨克族人民的历史、生活同步产生与发展,是在哈萨克族古代传说、诗歌、谚语、故事等民间文学丰厚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是哈萨克人民丰富的民间文化财富。
2007年《******自治区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公布,包括了***、汉、哈萨克等12个民族10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其中哈萨克民族的民间曲艺“阿依特斯”、民间文学“达斯坦”(叙事长诗)、民间音乐“六十二阔恩尔”等12项代表作榜上有名。2008年“哈萨克族达斯坦”入选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中华民族文化事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标志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春天的到来。
“达斯坦”是哈萨克族一种古老的民间长篇说唱形式,被称为哈萨克族历史的“活化石”。 一般由民间歌手和一些将它背记下来的人借助于冬不拉的伴奏,用某一种特定的曲调吟唱。善于演唱这种“达斯坦”的人被称为“达斯坦奇”。***福海县阔克阿尕什乡哈仁村牧民哈孜木・阿勒曼,是现在唯一吟唱哈萨克族达斯坦数量最多的老人。在保存比较完整的200多部哈萨克族“达斯坦”中,哈孜木老人可以吟唱104部,被誉为演唱哈萨克族“达斯坦”的活唱片,并被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哈萨克族民间达斯坦传承人。
达斯坦是哈萨克族民间文学,主要由黑萨和叙事长诗两大部分构成。黑萨是哈萨克族民间长诗中一种比较特殊而且重要的作品,通过采用或借鉴外来神话、传说和故事而创作的,内容贴近本民族的生活,吟唱的自由度比较高。《巴合提亚尔的四十个树杈》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其故事情节错综复杂,文笔优美,构思精巧,内容丰富。
叙事长诗是以历史上本土哈萨克族人故事为内容创作的,按内容可分为英雄长诗、爱情长诗、历史长诗等几类。另外,还有一部分是表现滑稽幽默故事的诗歌。
其中,根据哈萨克族较为重大的历史事件所写的英雄长诗大约有60余部。英雄长诗是哈萨克人民经过世代流传下来,所创造的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是哈萨克民间文学中内容深刻、材料丰富、语言生动优美、资料价值极高的一种体裁。英雄长诗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开掘的主题也比较深,大到人民的斗争、民族的历史、重大的事件、盖世英雄、家族的变迁;小到生活习俗、人们的情趣、爱好等,几乎无所不包。如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哈萨克民间达斯坦》(第一卷)中收集的《英雄霍布兰德》长诗,反映了产生于公元10世纪至12世纪克普恰克部落联盟时期的情况。《哈萨克民间达斯坦》(第二卷)中收集了《英雄博甘拜》,反映了17世纪至18世纪哈萨克汗国时期的著名***事指挥家博甘拜指挥手下的将士和养子打击入侵之敌,保卫家国的故事。《英雄阿布赉》讲述了18世纪中玉兹可汗阿布赉率***抗击准噶尔叛***,并屡建功勋,使哈萨克民族转危为安的故事。
英雄长诗中有许多优秀的代表作,如:《阿勒帕米斯》、《英雄哈姆巴尔》,14世纪至15世纪的《英雄塔尔根》、18世纪的《英雄哈班拜》等,也是为世人所知的鸿篇巨制。“这些鸿篇巨制,通过对英雄们英勇事迹的描述,反映了民族斗争、阶级斗争和人与自然的斗争。具体说来,他们歌颂了英雄抗击外敌,忧国忧民,保卫家乡、为驱除邪恶、疾苦,勇于捐躯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歌颂了英雄们反对头领们对内残暴地盘剥、压榨,对外疯狂地抢掠、杀戮,伸张正义,除暴安民,为民众争取平等自由的浩然正气,歌颂了英雄们带领人民与大自然做殊死搏斗所取得的许多胜利。”
哈萨克爱情长诗是哈萨克民间抒情叙事诗中的主要形式,是哈萨克民间文苑中开放得十分艳丽的花朵。这些长诗以浪漫主义的笔法描绘了生活的现实和矛盾,语言以生动优美见长,已知的大约有30部以上。主要有:产生于公元8世纪至10世纪《阔兹情郎与巴艳美人》、产生于公元17世纪的《少女姬别克》《恩丽克美人和库别克情郎》《阿依曼与乔丽曼》等。其中流传最广并且为哈萨克人民喜闻乐见的首推《阔兹情郎与巴艳美人》,它被认为是哈萨克民族最优美的一部爱情长诗,被称为哈萨克族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在《哈萨克民间达斯坦》(第二卷)中收集了哈萨克群众熟悉的《萨丽哈与萨曼》,它的传唱虽然不到百年,却是哈萨克族在艺术上具有代表性的一部爱情长诗。它在20世纪20年代末由民间讲述人克孜尔・马木尔别根据阿尔泰山地区乃蛮部落的古代传说改写,至今已经多次被改编成哈萨克族歌剧在不同时期演出过。故事讲的是可汗的女儿萨丽哈爱上了为父亲放牧的英俊少年萨曼,违背了“白骨头的贵族与黑骨头的奴隶不能通婚”的族规。在私奔的路上,萨曼被追兵打伤,萨丽哈被带回部落,最终殉情而死。萨曼得知消息后,也悲伤地死去。《萨丽哈与萨曼》有着优美的诗体语言:“谁知道出过多少次太阳,谁知道落过多少次星星。燕子来过十六次了,萨丽哈爱上了年轻的英雄。”
哈萨克爱情长诗的主题,都是反映真心相爱的男女青年们为争取婚姻自由及幸福生活所做的斗争。这些长诗从一个侧面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时期哈萨克社会的矛盾,并且明确地指出,封建统治是妨碍青年们实现理想的障碍,而这种难以逾越的障碍酿成了一出出催人泪下的悲剧,使青年们纯洁的爱情、美好的理想化为泡影。这些诗篇引起了人们对当时的社会以及苏丹、巴依、头领们的憎恨;对那些出身贫寒的青年不能和自己真心相爱的人结合,最终成了封建社会清规戒律的牺牲品的悲惨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这些都是哈萨克爱情长诗的主要特点。爱情长诗描述了哈萨克人民的社会生活、经济方式、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世界观等。它们的内容深刻而有价值,情节有趣而有吸引力,语言优美而又生动,诗歌的技巧也是相当高超的。
历史长诗主要叙述哈萨克族历史当中的重大事件,如18世纪的《阿布来》等。
哈萨克民间达斯坦(叙事长诗)不仅数量繁多,而且内容极为丰富。从不同角度,通过生动的语言,反映了哈萨克族宗法社会制度,生产方式的演变,阶级关系在氏族部落之间的变化,生活习俗、婚丧嫁娶和衣食住行特点。这些民间达斯坦(叙事长诗),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经过世世代代哈萨克族人民的不断提炼、加工注入了群众的才华,凝结了集体的智慧,是哈萨克人民世世代代创造的文化遗产中的珍品。民间达斯坦(叙事长诗)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思想内容越来越深刻,艺术形式愈发臻于完美,具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和美学价值,是研究哈萨克族文化历史的一部百科全书。
近些年来,***人民出版社策划、组织出版了一系列反映哈萨克族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书,其中包括《哈萨克民间达斯坦(第一、二卷)》、《哈萨克阿依特斯选集(第一、二卷)》,其汉文版的出版发行,堪称哈萨克民族文化生活中的一件盛事,对我们深入研究哈萨克民族传统文化,进一步增强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都将发挥积极而有效的推动作用。最后,我们深信一定会有更多更好的反映哈萨克传统文化方面的汉译作品面世,这必将进一步推动哈萨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步伐。
参考文献
[1]贺元秀主编.哈萨克文学研究.乌鲁木齐:***人民出版社,2006.
[2]库兰・尼合买提主编.中国哈萨克族传统文化研究.乌鲁木齐:***人民出版社,2007.
[3]多里坤・阿米尔. 哈萨克民间达斯坦概况和保护意义.
[4]哈依夏・塔巴热克译.哈萨克民间达斯坦(第一卷).乌鲁木齐:***人民出版社,2009.
[5]哈依夏・塔巴热克译.哈萨克民间达斯坦(第二卷).乌鲁木齐:***人民出版社,2011.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哈萨克民间文学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