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关于武当“内家拳”之“内家”含义,古今学者,拳家多有译解,不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今于志钧也提出自己的见解,其研探精神令人敬佩,特备其一说,以供“内家”同仁辨析深研。
有人把武当内家拳说成是南派太极拳。这种说法不妥!内家拳与太极拳,不是同一层次的事物。内家拳是更高一层的事物;太极拳是低一个层次的事物。过去,我也曾认为太极拳是中华武术最高层的。错了!本文就此专述如下。
一、武当内家拳近于道
这里的“道”是老子《道德》。老子学说是“元为说”,老子说:“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又说:“有,无之相生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无为,则无不治矣。”王宗岳《太极论》说的“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源于老子《道德》,这是明显的。然而,太极讲的是“阴阳”,而把阴阳工具化,这就降到“道”之下了。《太极拳论》始于“太极”,而不始于“无极”,属于“有名”。“阴阳之母”即“万物之母”。所以与“道”远!例如:太极拳“以柔克刚”,这是方法,而不是道,因为“刚也能克柔”。老子说:“柔之胜刚”;可从来不说“柔克刚”。前者是道,即道理;而后者则是方法,即用柔去克刚,这在方法上是做得到的。
二、“夜梦玄帝授拳”
有人说,这是迷信。这出自清初黄宗羲《南雷文案・王征南墓志铭》,文中写道:“张三峰,武当丹士。徽宗诏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这里传达给我们三个信息:人物,张三峰是武当山的道士;时间是北宋末;要害是后一段话,也是众矢之的,这句话的关键在“玄帝授之拳法”。玄帝即玄武,也称真武,为武当山之神。相传,真武在此山修炼四十二年,道成飞升,因谓“非玄武不足以当之”,故山名“武当”。“玄帝授拳”意思就是授“武当拳法”,开武当派武术之先河!处于中国,一大武术名宗“武当”,没有神话成吗!如果武当山没有“玄武”,没有道教的宫观、古迹、文物,没有上千年的历史积淀,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吗!为什么有人拼命攻击“玄帝授之拳法”,他们是抓要害呀!他们知道,只要打倒“玄武”,就打倒了“武当武术”,武当内家拳就无立足之地,太极拳就成了陈家沟陈氏家传的私有产品。他们批判有神论”似乎很理直气壮,但如果无“神”,武当山道教还存在吗?武当山道教不存在,以玄帝为信仰的武当武术还存在吗!我们有些同道,在人家“封建迷信”的大帽子下,不敢理直气壮地反击。要揭穿他们歪曲历史,打着“无神论”的幌子,制造他们自己的“有神”。
三、“以静制动”为“道”
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写道:“少林以拳勇名天下,人亦得以乘之。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这里突出一个“静”字。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静日复命。复命日常,知常日明。不知常,妄。妄作凶。”是什么意思呢?说:虚到极点就是静,静要专守。众物最终都要归根;归根就是静,静是重复生命;重复生命是自然规律,知道自然规律是明白人;不知道自然规律,就犯盲目性,不会有好结果。我们对比《王征南墓志铭》,两者的道理完全相同。“以静制动”是自然规律;“犯”就是不知道自然规律;应手即仆当然是“凶”了,是结果。
《易・系辞上》“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这就是“以静制动”的基本原则――感应自然。内家拳存心五字为“静、紧、径、劲、切”,“静”字为首。
四、“上善若水”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自身无形,它流到哪里就成什么形状。人们不去的地方,它都到。内家拳也是这样,变无形象。
孙子说:“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涧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故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又说:“形人而我无形。”孙子说:“微乎!微乎!致于无形;神乎!神乎!致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内家拳同此理,形人而我无形,凡此,皆能为敌之司命!即敌之命运掌控在我的手中。
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太极拳原理的“以柔克刚”源于此而非此。“道”说“胜”刚;“拳”说“克”刚。一字之差,层次不同。前者为“道”,后者为“用”。老子又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克刚、克强都是“用”,是“工具”。太极拳“以柔克刚”是方法,即“拳法”;“柔之胜刚”是“道”,是根本。所以,老子又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死之徒也,柔弱生之徒也。”是故,内家拳应重“道”而不重“拳”。拳是“道之动”,是道的衍生物,产生的效果是相反的,即一动就走向反面。《太极拳论》说“人刚我柔谓之走”。此处之“走”,即“道之动”也。可见,是“道”的下一层事物。所以说,太极拳近道而非道。
五、“物壮则老”
老子说:“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意思是,事情过了头,就要衰亡,这是“不道”,“不道”则早亡。这种“不道”,在黄百家《学箕初稿・王征南先生传》列有“寒肩、老步、开门捉影、双手齐出”。“寒肩”,是双肩耸起,显然是老态。“老步”,是步子迈大了,进退失据。“开门捉影”,是双手扑空。“双手齐出”,双手皆为人制。这都是“物壮”,过头了,“死之徒”,拳之大忌!
六、“哀者胜”
老子说:“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则哀者胜矣。”某“太极拳”,自认“打败天下无敌手”。此“死之徒”也,骄兵必败!距“道”远矣,实为“不道”。“哀”,谦虚谨慎也。双方实力差不多,谨慎的一方胜。庄子说:“蓬头突鬓垂冠,曼故之缨,短厚之衣,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项,下决肝肺”、“无异斗鸡”!此“斗鸡”之辈,能登“大道”吗!
七、“有物混成”
老子日:“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日道。”天地为阴阳,先天地生,就是无极,无极为混沌,老子曰“道”。黄百家在《王征・南先生传》里,讲到三峰内家拳,说:“练既成熟,不必顾盼拟合,信手而应,纵横前后,悉逢肯綮。”这讲的就是混沌。
太极十三势讲“四正四隅、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正”皆有形之方位。然而,内家拳提出“不必顾盼拟合,信手而言”、“纵横前后,悉逢肯綮”。两相比较,前者为有形之术,后者为无形之道。明矣!
太极拳追求的是对抗双方的“胜负”;道追求的是一种“境界”,即混沌。内家拳要达到的恰是这种境界――混沌。这是“合二而一”,此逆运也,逆运为“仙”。太极拳讲求“以柔克刚”、“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这是“一分为二”,此顺行也,顺行为术。前者是“大道”;后者是拳法。许宣平《无极歌》曰:“无形无象无纷拿,一片神行至道夸;参透虚无根蒂固,混混沌沌乐无涯!”
混沌是一种什么境界呢?
第一是无为之境。老子曰“无为,无不为”。彼陷入无为之境,如用兵,则如堕五行雾中,不得进,不得退,不得脱;终日徘徊,不能攻,不能守,不能驻;人困马乏,溃不成***。如言拳,则手足无措,身无所依,只有“犯者立仆”。
第二是太和之境。境以山名,曰“太和”;拳以神名,曰“武当”。任彼骄狂无度,我以太和之怀纳之,彼必手不能扬,脚不能伸;进退无据,左右无方;上下不能相顾,前后不能相随;神不守舍,方丈之内,无立锥之地。
第三是道德之境。大道通天,各走两边;我走道德,你走阴谋;我心坦荡荡,你心阴凄凄;我养浩然之正气,你憋狭隘之邪风。任你阴损毒辣,我以浩然正气应之;信手而言,犯者立仆矣。
如此,武当内家拳人“道”矣!武当内家拳,说它是拳,不如说它是一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