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拍摄于2005年,但是今年才播出,或许是发行、宣传不够,该剧并没有形成万人追捧的大热局面,不过看过的人一致叫好,甚至有观众称“经典程度可比《围城》”。这部剧改编自小说《沧浪之水》,堪称现代官场浮世录,将中国知识分子起初的清高、偏执,在经历一次次碰壁之后变得成熟、现实,学会审时度势,逐渐被社会同化的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吴过”作为知识分子的对照物存在,他的行为被梁致远嗤之以鼻,他善于察言观色,把领导伺候得服服帖帖,在利益面前,他会耍手段、用心机,其“奴才相”与“小人行为”跟和坤有的一拼。不过他在喝醉酒后吐露心声,在梁致远最窘迫的时候伸出手帮助他,在最后力证梁致远的清白,这些行为又让这个小人物可爱起来,从“吴过”的身上,我们能看到自己的影子,他的卑微,他的挣扎,真实得让人可怕。
在剧的开始,吴过对待刚来报到的梁致远有三次截然不同的态度,刚开始觉得他就是一个新来的大学生,对他爱搭不理,让他下午再来办,发生冲突的时候一句“你的事重要还是局长的事重要!”,个性已初步展现。在局长把梁致远叫到办公室,并点名让他留在局里工作之后,吴过马上变得热隋起来,帮他办手续、找房间、搬行李,把他带到各个办公室介绍给同事,还跟梁致远称兄道弟。后来知道梁致远并不是局长的亲戚,态度马上变得冷漠,跟他换了办公桌,把擦地、打水等杂活交待给他。两天之内的三副嘴脸让观众立马了解了这个人物的个性,于和伟表示他故意表现得脸谱化,首先让人记住这个角色,之后再慢慢交待原因。
近几年于和伟被称为“坏男人专业户”,他出演的人物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不过在他们“坏”的背后,于和伟给他们赋予了很多缘由,在“吴过”身上加入了一些小人物的无奈。“后面有一场醉酒戏,说明了他变成这样的原因,他也想要自尊,想要给家人好日子过,想要混出个人样,但他没学历,也没什么本事,只能靠讨好领导生存,有了这个铺垫,他做的一些错事就没那么恶毒了,其实他内心还是善良的。”在接到这个剧本之后,于和伟读了原著,发现里面有一句话形容吴过,“他永远侧着身子走路”,于是他就将这个动作延续到剧里,“这是一个特别能说明吴过个性的行为,他在前面帮领导引路,但又要回头顾着领导眼色,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样的走路习惯”。于和伟称这也可以理解为吴过的谦恭,他对人尊敬,所以才有这样的行为,说到底这只是一个为了生存而挣扎的男人。
对话于和伟
这个绿叶让荧屏一片绿色
2010年是于和伟满载的一年,《岁月》、《三国》、《老马家的幸福往事》、《兵临城下》等剧的播出让他几乎每天出现在电视荧屏上,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他都能表现得恰如其分,他的演技是毋庸置疑的,他说“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曾经有朋友跟他开玩笑说“于和伟,你这个绿叶让荧屏变成一片绿色”。
从话剧到电视
1992年,于和伟考上了上海戏剧表演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区***治部前线话剧团,演了5年话剧,那时候他们只是拿固定工资,排一场戏只能拿10块、20块的演出费,生活很拮据。话剧也跟他想象中的不一样,太小众,甚至别人都不认为他们是演员,为了让更多人认识,他决定去演电视剧。虽然已经有5年的话剧表演经验,他也自认是个成熟的演员了,但是在电视剧领域,他却是个默默无闻的新人,在南京的时候他曾被找去串戏,5集只给他1000块,在学校的时候他还能拿1500块每集,5年之后却只能拿群众演员的价钱,这种落差让他无法接受,“我还跟他们讨价还价,要1200都没给我,这部戏就没去,后来又被饿了两年,我的心态开始转变了,开始认清自己所处的环境,其实多那几百块钱又能代表什么,最主要的是自己对表演的热爱,即使没有钱也是个表演的机会”,想通了以后,他就开始出演一些电视剧的小角色。
于和伟知道一直在南京待着机会不多,想要更好发展就一定要来北京,那时候他是部队的编制,不能随便到外地待很久,为了能在北京多待一段时间,他要用假合同瞒哄单位,“我先跟单位说在北京要拍一个戏,需要一段时间,把合同拿给单位,并且要交一部分合同费,其实根本就没有这个戏,我就趁着这段时间到北京寻找机会,如果没有演出,我还要自掏腰包贴合同费”。刚到北京的时候他住在朋友家,不停地见组,但大部分没有回信,那段时间他的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有一段时间,我都怕见组,不被拒绝的最好办法就是不去出击,但是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后来想明白了,不去争取,机会永远不会有,我宁愿被抛弃,也不能自己去放弃”。
这样的状态持续到《大宅门2》,制片人是于和伟的朋友,找他去演白占安这个角色,大部分都是群戏,后来有一场分家的重头戏,他的想法跟导演给的剧本不太一样,“在拍这场戏之前,我一夜没睡,我一直在想是按照剧本写的演,还是按照我的想法演,第二天拍的时候我就豁出去了,按照自己的来,大不了再来一次,在走戏的时候我跟陈宝国老师打了个招呼,说可能变一下演法,他说好啊,演完之后,郭宝昌导演跟我说‘小伙子,不错啊’,这句认可对我来说特别重要,演员都是很敏感的,如果他的自尊心没有被保护,以后在表演上就会失去信心”。
良师益友的高希希
如果说于和伟演艺生涯的贵人,一定非高希希莫属,10次的合作让他们变成一对最默契的搭档,出演《历史的天空》是因为三位编剧蒋晓勤、姚远、邓海南的强力推荐,他们都跟高希希说,于和伟特别适合出演万古碑,这个角色就被争取到了,但是后来又有一些波折。“在拿到剧本20多天后,我突然接到副导演的电话,说这个角色不让我演了,我问为什么啊,那边说这个角色之前本来找一个有名气的演员来演的,但是预算不够才找我,现在那个演员看了剧本很喜欢这个角色,决定降价出演,所以就没我什么事了,后来在食堂我碰到蒋晓勤老师,跟她说明了情况,她立刻给制片人和高导打电话说‘于和伟已经拿到剧本20多天了,角色的种子已经发芽了,怎么能不让他演了呢’。高导说不清楚状况,他问问再说,两个小时后他回电话说这个角色还是我演。”
或许是因为这个波折,于和伟到剧组后三个月内几乎没跟其他人交流过,演完戏就回房间休息,也不问导演自己表现如何,高导也不跟他说好坏,只说“过”和“再来一遍”,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于和伟称当时不跟导演讨论,一来是自己对这个角色准备很充分,表演绝对有信心;二来是不想受其他人影响,要排除杂念,专注于角色。于和伟的自我封闭在三个月后被打破,“同剧的演员找我说要跟导演一起吃饭,我本来是推辞的,但是听他说导演夸我,高导说‘别看这小子是戏里最年轻的一个,但是心理素质特别好’,听到夸奖我就一起去吃饭。在饭桌上,高导跟我说,万古碑出来绝对是震撼性的效果,也是从那时候起我们建立了彼此的信任”。
不甘于做配角
虽然于和伟很多“绿叶角色”都抢过主角风采,但是他却不甘于做配角,“虽然我不排斥小角色,但是没有演员甘心做一辈子的配角,一定会在积累的过程中寻求突破。主角配角不能按传统意义上的‘生旦净末丑’来划分,比如在《三国》中有一场戏,9岁的小孙权来找刘备,那个小演员就是那场戏的主角,我就成了配戏的,当然观众会有自己心目中的主配之分,现在这个行当越来越多元化,演员的个性很容易被突显出来,不一定要‘高大全’的人才是主角,只要有生命力都可以是主角,我就喜欢出演这样的角色”。在已经杀青的《青盲》还有即将开拍的《男人的战争》中,于和伟是传统意义上的男主角,而在刚播出的《老马家的幸福往事》中,他的角色又不算是最主要的,其实主角也好、配角也好,观众喜欢的是鲜活的人物形象。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吴过 他永远侧着身子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