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多变的灯光,华丽夺目的舞美,考究精致的服装,韵味悠远的歌舞,传诵千年的动人故事,以天地为台、群山为幕、日月为光,隔着拉萨河与布达拉宫默默远眺,似一场时空的对话,续写着藏汉和美的不朽史诗――这就是藏地史诗《文成公主》和美大型实景剧。
世界首例藏地星空奇观《文成公主》和美大型实景剧于2013年8月1日在拉萨正式盛大开演,吸引了来自各界的众多关注目光。作为实景剧中规模最大、投资最高、上演地区海拔最高的一部戏,《文成公主》大型实景剧已成功演出80多场,成为除了布达拉宫、大昭寺旅游的又一大拉萨旅游热点。此剧综合运用了大唐歌舞和地区历史悠久的舞蹈、藏戏、佛号念唱等艺术形式,以拉萨自然山水为背景,配合人工舞台和高科技视听技术,将戏剧、音乐、舞蹈与现代舞美元素融为一体,再现1300年前唐朝的文成公主万里跋涉、历经艰辛进藏的和亲之路。
“这场演出比我想象中的还要震撼、华丽、动人。随着中国经济的国际地位的复兴,中国文化的国际地位也会跟着复兴,而《文成公主》大型实景剧就是文化复兴过程中的典范之作。”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世界银行前高级副行长林毅夫先生在观看演出后这样说道。
《文成公主》和美大型实景剧总导演、有“中国山水实景演出创始人”之称的梅帅元先生谈到该剧时说:“做这样的题材特别有意思,特别有激情。在高原上进行艺术创作,艺术家会变得很疯狂,而这种疯狂会淋漓尽致地进行艺术表达,非常有好处。”
白芨,自治区歌舞团专业导演、国家一级编导,舞协副***。作为《文成公主》和美大型实景剧执行导演,白芨在谈到本剧的创作之时也十分感慨,她说:“《文成公主》和美大型实景剧的创作一个是非常艰辛的过程,我们需要深度挖掘藏文化的精髓,然后
转化成舞台的艺术表现形式呈现给观众。”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永强先生现为域上和美集团董事会成员,并兼任集团副总裁。他全程见证了本剧的打造过程。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吴教授向我讲述了一件感人的事:著名***旅画家敬庭尧先生先后9次观看了此剧,久而久之,只要音乐响起,他就知道是在演哪场哪幕。而在演出现场,每当演到文成公主去国离乡告别亲人, “离故乡,离故乡,回得来的地方是故乡;去远方,去远方,走得到的地方是远方……” 的动人歌声响起时,许多观众都会眼噙热泪,被剧情深深打动。这就是伟大戏剧的魅力:当人们内心深处的琴弦被拨动时,个人的情怀就很容易融入到剧情,并与剧中人物发生共鸣。这种共鸣可以触摸,它是鲜活的,可以接近的。
吴教授说:“现在国内的实景剧大都是单纯的旅游推销和兜售,所含元素就像一个大拼盘,缺乏戏剧冲突,只能说从场面上愉悦了观众,很难从情感上打动人,而《文成公主》和美大型实景剧所讲述的故事是家喻户晓的历史,既有民族大义,也有个人情感。虽然场面选择了从藏民族文化的角度来展开,观众可以从剧中了解到的民族建筑、音乐、歌舞、绘画、服饰、生活风俗、民间故事,但这只是剧情展开的风土背景,全剧的真正感染力还是在于对主人公个人命运和情感的诠释。跌宕起伏的情节、优美的乐曲、感人的歌词,把这一点表达得婉曲动人。而当这种个人命运被展现在史诗般的场面上时,就更有催人泪下的力量。这是《文成公主》和美大型实景剧与一般实景剧的最大区别。”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正月十五,一支浩荡的送亲队伍自大唐都城长安出发,开始了一段行程约为3000公里,历时约3年的史诗般的和亲之旅。1300多年后,一个心怀梦想的团队,投资7.5亿多元,以这场和亲之旅为背景,打造出了一场史诗般的大型实景剧。《文成公主》和美大型实景剧既是一部剧,也是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既是汉藏一家亲的家国梦,也是域上和美团队的艺术梦……
如果时间善解人意,它一定愿意在公元641年正月十五这天早晨多停留一会儿,以便让一个少女的悲苦能表达得更持久一些:彼时,大唐宗室之女、年仅16岁的文成公主即将辞别爹娘,远嫁吐蕃;彼时,各类嫁妆组成的车队延绵10里,以大唐特遣送亲使江夏王太宗族弟李道宗和吐蕃迎亲专使禄东赞为首组成的文武官员数百人浩浩荡荡正待启动……场面越壮观,少女的心就越悲苦,念及从此亲人不得见,念及从此他乡是故乡,她三叩九拜,一步三顾,泪水洒落1300多年前的长安城。
剧情再现第一幕大唐之韵
泥石露的旷野上,无数金色光柱从地下冲天而起,云蒸霞蔚中,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载着上百名文武大臣与九夷五狄的客人从地下冉冉升起,一同升起的层层叠叠的飞檐构成大明宫恢宏的全景。禄东赞带着吐蕃使团赴大唐求婚,唐太宗将文成公主许配给松赞干布,赐十里嫁妆,并下旨释迦摩尼十二岁等身金像随公主同行。文成公主担负起和亲大任,与父母、亲人、大臣、宫女深深道别后与和亲队伍在 “离故乡,离故乡,回得来的地方是故乡;去远方,去远方,走得到的地方是远方”这优美而嘹亮的
剧情解读 对大唐盛世的营造,剧组参考了大量的文献古籍。从大明宫的建筑特点到每个人物的演出服饰,最大程度上还原1300年前的唐朝。现代化的灯光特效起到辅助作用,表现出唐朝盛世的气韵,呈现出流光溢彩的艺术效果。
文成公主一行的进藏之路艰难曲折,此后70年,另一位大唐公主金成公主沿文成公主当年走过的路再次进藏和亲,这条进藏之路也被称为著名的唐蕃古道。古道自唐王朝的国都长安始,以吐蕃都城逻些(今拉萨)为终,跨越今陕西、甘肃、青海和4个省(区),其中一半以上路段在青海境内。送亲队伍抵达柏海滩(今青海玛多县境内),就将进入境内。其时,松赞干布已率文武众官在此恭候多时。有史料记载,“弄赞(松赞干布)率兵次柏海亲迎,见道宗,执婿礼恭甚,见中国服饰之美,缩缩愧沮。”很难想象文成公主初见夫君时的心情,想必也是泪水涟涟吧?此际,长安已远,前路未知,眼前这个男人就是今生最后的依靠了,心有惴惴。
剧情再现第二幕:天地梵音
文成公主与和亲队伍艰难地行进在去往吐蕃的路上,路途遥远,思乡心切,但她依然坚强果敢,毅然摔碎令人牵恋长安的日月宝镜,继续前行。藏族歌队与僧人们看着在远处行走的和亲队伍,并用歌舞和佛号念唱祝福着他们……
剧情解读 《文成公主》大型实景剧融合了数十种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元素。身临演出现场,观众不仅能欣赏到传承有绪的原生态藏舞、藏戏演出,还能听到藏地僧人低昂的佛号念唱,后者首次被引入戏剧表演,独具音乐感染力。
过柏海滩,送亲和迎亲队伍组成一支更大的队伍继续西进,经鄯城(今西宁)、临蕃城(今湟中哆吧)至绥戎城(今湟源县南);沿羌水(今湟水南源药水河)经石堡城(今湟源石城山)、赤岭(今日月山)、尉迟川(今倒淌河)至莫离驿(今共和东巴);经大非川(今共和切吉草原)、那录驿(今兴海大河坝)、暖泉(今温泉)、烈谟海(今喀拉海),越紫山(今巴颜喀拉山)……一路行来,文成公主的内心经历着沧桑巨变。
剧情再现第三幕:高原之舞
和亲队伍依然在日复一日地前行,途中吐蕃百姓的勤劳、淳朴、热情让文成公主深受感动,她也将大唐的文明一路传播。此后吐蕃音乐大作,篝火瞬间升腾起来,火舌狂舞,照亮高低远近的一座座帐篷,照亮百多名围在篝火边狂放地跳着锅庄的吐蕃男人和女人。
剧情解读 锅庄舞在舞台上的呈现,将配合人工舞台和高科技视听技术,把传统舞蹈与现代舞美元素融为一炉,构成华美乐章。它将藏族舞蹈的宗教性、原始性、神秘性淋漓尽致地呈现给世人。
3000公里的和亲之路,也是文成公主的心灵成长之路,日月山怒摔宝镜颇具象征意义,标志着文成公主默默接受了命运的安排,从此只能他乡是故乡。和庞大的送亲队伍同行的,还有大量生产工具、菜种、医疗器械以及经、史、诗文、工艺等书籍。吐蕃百姓的勤劳、淳朴给了这个从繁华大唐而来的年轻女子些许温暖,她沿途亲手播下了汉藏文化交流的种子,把大唐先进的种植、刺绣技术遍植在和亲之路上。
剧情再现第四幕:高攀之神
吐蕃民众正在修建布达拉宫,期盼着和亲队伍,而文成公主与和亲队伍正在险峻的雪山之间,拉着佛车,顶着风雪步步难行。佛车中的释迦摩尼十二岁等身像发出金光,佛车自己如有神助,向前行走。马蹄声骤起,松赞干布率数十吐蕃将士在高原中呐喊狂奔,而吐蕃人们从四面八方涌上,对着狂奔的马队舞起了庄严的“谐钦” (藏族人民在庆典场合表演的一种民间歌舞),歌颂松赞干布的丰功伟绩。
剧情解读 松赞干布是藏族人心目中的高原之神。松赞干布在舞台上的现身,圣光普照,万民崇敬。正在修建的布达拉宫正在冉冉升起,这座宫殿规模巨大。三百多名持木夯的吐蕃百姓随着劳动的节奏起舞,松赞干布也在打阿嘎的队伍中,与歌台上持木夯舞蹈的歌队形成了规模盛大的“打阿嘎”场面。当用现代科技手段营造的雪花,配合着剧情,飘向观众席时,大家真有不知身在何处之感!
文成公主行走的三年,也是其成长的三年,从初离家乡、身心疲惫的“走不到的地方叫远方,回不去的地方是故乡”,到感受到藏族人民的友爱和松赞干布的思念后更具精神力量的“天下没有远方,人间都是故乡”,直至走进了高原,一个伟大使命即将完成,情感再次升华为“人间都是故乡,相爱就是天堂”。
剧情再现第五幕:藏汉和美
历经千辛万苦,和亲队伍终于抵达逻些城,松赞干布、吐蕃大臣盛情相迎,吐蕃百姓也赶来恭贺。松赞干布身穿大婚服饰,英俊豪迈;文成公主身着嫁衣,光彩照人。大家尽情歌唱,举国上下一片祥和。
剧情解读在第五幕的舞蹈中,来自五大地区的藏族百姓,手持五色哈达,舞出了不同地区的舞蹈特色,场面壮观。
在剧中,现代科技是用来提升舞台的艺术高度的工具,演绎大唐盛世的爱情传奇,传唱藏汉和美的千年赞歌。大投资、大规模、大场景,所承载的不只是视觉效果,还起到了弘扬主旋律文化、推动民族大团结的作用,这才是《文成公主》和美大型实景剧舞台艺术的核心作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藏汉一家亲雪域千年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