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吴之是上世纪 90年代,兼绘画、书法、诗文三绝,继承并发扬文人画优秀传统的书画大师,现代浙派首领人。吴先生一生淡泊名利,潜心做学问,桃李满天下。根据其艺术历程,他七十八岁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涉绘画的幼年启蒙阶段、将兴趣转变为专业的勤奋求学阶段、第三阶段为就是其从事美术教育的阶段,这几十年是吴之艺术的发展成熟期、创作的高峰期,同时也对***初期的中国画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吴之;写意花鸟
中***分类号:K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6-0079-01
一、勤奋求学
浙江省浦江县依山傍水吴之便出生于此。在家人的影响下,吴之从小就对国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十三岁便能将花鸟、人物画的传神。
吴之十五岁在严州省立第九中学毕业后,在其父的引领下拜陈友年为师学习诗文、研习《四书五经》等,业余时间仍坚持学习国画。后来吴之根据自己的旨趣报考了上海美术专门学校(上海美专),从此开始学习专业的西洋画和中国画。
在吴之从事国画事业的过程中,有三个对他很重要的人,让其少走了很多弯路。这三个人分别是吴昌硕、经亨颐和潘天寿。如果说幼年的启蒙把他带进了国画的大门,那许醉侯、吴昌硕、经亨颐、王一亭、潘天寿等几位良师益友便为他艺术道路的几个关键十字路口指明了方向。在上海美专学习期间,吴之经常和同学在宿舍轮流作画,作画的热情十分高涨。之后的几十年里,两人的艺术事业各有千秋,并共同为中国画早期教育做出了贡献。
二、苏淮沪任教
(一)苏淮任教
1925年毕业后,校长刘海粟便推荐吴之去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美术科任教。在苏州任教的两年多里,作题画诗50余首,教学质量也逐渐提高。1927年,吴之从苏州到江苏淮安中学任教,专门教授中国画。为了方便学生临摹和国画爱好者学习,吴之多方取材,将山水花鸟等作品60幅编绘成画册,后经亨颐先生题书名为“之画稿”。
(二)上海美专任教
1929年,吴之应刘海粟的邀请,由淮安到上海美专任教中国画教授。在上海美专任教的十年,是吴之艺术发展的转折成熟期,对中国画教学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932年,吴之同诸闻韵、潘天寿、张书、张振铎等五位师友商议,成立了“白社”画会。“白社”画会的成员定期研讨画艺、观摩作品,不但可以相互促进提高水平,而且对宣扬和革新中国画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寇大规模进攻上海,时局发生急剧变化。同年11月,上海沦陷,吴之怀着满腔爱国热情,积极筹备用于捐募救国的书画展览,取得很大成功。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吴之从此长途跋涉,经越南,到昆明,转重庆,东行闽中,再返重庆。
三、两次国立艺专任教
抗战爆发,时局紧张。此后数十年吴之在战火纷飞中,各地辗转,多处任教。
1939年,吴之思量再三,8月初辗转到达昆明,应聘在国立艺专任教授,潘天寿、张振铎也在任教,三个'白社'老友又可以朝夕相处。同年8月,吴之欣然接受潘天寿的邀请,到福建南平福建省师专艺术科任教授。
1944年,***任命潘天寿为国立艺专校长,就这样潘天寿又回到重庆攀西的国立艺专。潘天寿聘请谢海燕先生为教务长,聘请吴之为国画科主任。
国立艺专1951年改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1958年又由中央美院华东分院改为现在的浙江美术学院。吴之身为国画系主任,在教学之余,仍不倦地创作国画,这几年中创作了不少花鸟画精品。1965年,吴之准备了150件作品,筹备在北京上海等地举行画展,这可以说是他一生艺术的结晶。然而此时,国内形势发生急剧变化,一场灾难性的““让吴之在有生之年也未能了却这桩心愿。
四、横遭批斗,痛失挚友
一场“文化”大灾难让两位艺术大师受到惨无人道的折磨,无故地被审查、批斗、迫害。与吴之相处最久且最亲近的至友非潘天寿先生莫属,从1932年吴之在上海美专从师潘先生算起,1932年共同创办“白社”画会,1939年以后吴之被聘为国立艺专教授,两人朝夕相处,形影不离,虽然在画风上各有千秋,但对艺术的见解却高度的统一,两人更共同为***初期艺专的中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友谊达48年之久。1971年9月5日,潘天寿先生孤独地在医院离世,吴之不顾一切的赶到医院,带着极度的忧伤和悲哀和近50年之交的老朋友作最后的告别。
十年浩劫,吴之身心受到沉重打击,老伴去世,自己也被迫害折磨成疾,得胃癌。1980年11月,由浙江美院、美协浙江分会、浙江展览馆主办的“吴之书画展览”在杭州浙江展览馆隆重举行,了却了吴之生前未了的心愿。这位中国画艺术家、美术教育家虽与世长辞,而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却为后人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