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牛篇1
老牛头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农村的青山就是他的骨骼,黑土就是他的肌肉,绿水就是他的血液。可是,他现在却不得不离开农村了,而且这一离开就是永远,因为土地被征用了,房子被拆迁了,老牛头将不得不进城和儿子生活在一起,过上一种完全陌生的生活。
老牛头走倒不要紧,哪里的黄土不埋人?问题是家里那些牛怎么办。老牛头一辈子养牛,靠养牛养活了一家人,并送儿子上大学、在城里安家、结婚。当听说非搬家不可后,老牛头蒙头睡了三天三夜,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卖牛,一头一头油光水滑的牛给人家牵走了,那时牛纷纷回过头朝着他哞哞叫,老牛头背过脸去假装看不见,假装那是人家的牛。
可到只剩下最后一头最高最健壮、短短的黑毛如绸缎一样闪光的大黑时,无论人家出多少钱老牛头都不卖了,因为大黑非同寻常,它救过主人的命啊!前年的一场洪水中,是大黑用两只犄角把老牛头拱上了岸。
它是老牛头的救命恩人,也是老牛头对农村的最后一丝依恋,你说他哪舍得把它卖掉?可是不卖不行啊,城里那鸽子笼一样的房子哪能容得下一头牛?
在一次又一次地给大黑喂过最鲜嫩、最芳香的青草后,老牛头一遍遍抚摸着它,终于开口说:“老伙计,大黑……对不起你了……”
这样的一头大黑牛太馋人了,大伙纷纷簇拥过来,价钱出得一个比一个高。老牛头只是不言语,到最后老牛头问人家:“牛卖给你后你怎么对它?”
有人说耕田,老牛头黑了脸;有人说杀了卖肉,被老牛头啐了一地的唾沫星子……大半天过去了,谁也没能买走大黑。天色渐渐黑下来,他看到还有个人一直没走。
那人老牛头认识,是邻村的一位老哥们儿,也是个常年养牛的。
老牛头问他:“我说老哥,你怎么还不回家?”
那人听了先递根烟给老牛头,点上后叹口气,说:“我养了一辈子牛,从没见过这么好的牛,老哥,你怎么就狠了心卖它呢?”
老牛头正抽烟,一听这话含在嘴里的烟就抖起来了,好半晌才开得了口:“不卖不行啊,房子全拆迁了,没处养它了。你们村子没拆吧?唉,真好啊!”
那人点点头,看着大黑的眼里全是赞叹的神色,又像老牛头一样爱怜地一遍遍抚摸牛,说:“我倒是想买它哩,它要是到我家啊,我天天让它喝最干净的泉水,吃最嫩最香的草,不会让它受一丁点委屈的,可是,我出不起钱啊……”
老牛头大叫起来:“老哥,就冲你这番话,大黑――我送给你,一分钱都不要!我只有一个条件,隔三岔五我从城里回来时,你得让牛跟我做一会儿伴!”
就这么谈成了,真的一分钱不要,老牛头把缰绳交到那邻村的老哥手里后,掉头就走,在夜色里一步也没有回头,任凭大黑一个劲地叫唤,他决不回头!
一晃,一个多月过去了,老牛头从城里回来了,直奔邻村。那老哥正在小溪边为大黑牛冲洗,一个多月不见,大黑的毛发越发乌亮了。
乍见老牛头,那老哥一脸惊诧,说:“我说,个把月不见,你白是白了,可精气神不那么旺哩。”
老牛头喉头涌动,双眼痴迷地盯着大黑看,说:“老伙计,可想死你了,我夜夜睡不着觉哩……”便伸出手去摸,谁知大黑牛猛地一伸脖子,那双月牙一样的尖角示威似的一扬。
老牛头大惊:“大黑,是我啊,我是老牛头啊!”
可是大黑还是冲他发脾气,一点也不让他亲近。
老牛头终于双手捂着脸凄叫起来:“老伙计,连你都不认识我了……”
(摘自《2013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略有删改)
问题:
1.文章开头说:“老牛头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农村的青山就是他的骨骼,黑土就是他的肌肉,绿水就是他的血液。”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别说说其表达效果。
在一次又一次地给大黑喂过最鲜嫩、最芳香的青草后,老牛头一遍遍抚摸着它,终于开口说:“老伙计,大黑……对不起你了……”
3.请对文中画线的细节作具体赏析。
老牛篇2
曾经全校倒数第一“玩”出23项专利
16岁的牛培行已经拥有了6项国家发明专利,17项实用新型专利。他每天接收大量的电话、信件,大部分是想与他商谈合作的省内外商家、企业,最近还和美国人做成了两笔生意。
天才!也许你会一下子脱口而出。可是如果告诉你,这个“天才”小学时老考全校倒数第一,学校暗示过让他转校,他经常被爸爸暴揍一顿……有啥感觉?好,也许你现在和我一样,心里充满了好奇: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学生,怎样的一个家庭,怎样的一个故事呢?
ONE.牛不喝水强摁头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可牛培行小时候没有任何早慧的表现:妈妈拿着识字卡片教他,他没有一分钟的耐心,睡前给他念故事书,两分钟不到,小家伙已经呼呼大睡了:上了小学,因为考试总是最后一名,可怜的父亲常被老师叫到学校去“谈话”。老师说:牛培行上课不是发愣走神,就是拿着齿轮、螺丝什么的,老做小动作。看看,作业又没写,你们家长是怎么当的?
小牛的爸爸牛钦是单位的头头,人高马大的,可在老师面前一坐半天,唯唯诺诺。他心想:老师找咱谈话,那也是对孩子负责的意思呀,好歹让老师看在咱态度好的份上,别对牛培行失去信心才好。虽然这样安慰着自己,但心中那滋味呀,别提了!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家里,一眼看到那小子又在玩儿,一问作业,根本连老师布置了什么都不知道。那火腾地就上来了,上手就是一巴掌。不解气,再踹上一脚。老牛气得呼哧呼哧的:“你不好好学习能行?将来怎么办?难道你爸能养你一辈子?”怒火一泄而出:从亲戚到同事家,谁家孩子小时候学习好,长大了找了个什么好工作;谁家孩子出国留学,将来前途如何光明……越说越来气,越来气越说:“总之,像你这样子,将来肯定没出息。去,别在那儿傻站着,去你屋里写作业去!”
半小时过去再去看,却见小牛慌乱地往抽屉里塞了个什么东西,作业本还是空着的……那一刻,老牛简直万念俱灰。想想自己在儿子身上花费的心血,想想堂堂男子汉在老师面前的诚惶诚恐,老牛不明白为什么在儿子身上花的工夫就一点儿效果都没有昵?
儿子不长进,怎么办呢?不能他不学咱就不管呀!夫妻俩一咬牙,把儿子送进了附近一所私立小学,寄希望于学校鼓吹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封闭的严格管理。可仅仅一个月,禁不住儿子的哭闹,“嫌那个地方没有自由”,又转回来了。老牛不屈不挠,又和远在呼和浩特的父母联系,托人找关系,横下心把儿子转到了呼市最好的一所小学。小牛交给了爷爷奶奶和姑姑管理,可爷爷奶奶哪舍得管孙子?牛培行又岂怕姑姑?一年后,灰了心的父母把“放了一年羊”的儿子重新接回太原上三年级,老牛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被老师叫、回来打孩子,再被老师叫的“生活”。
老牛两口子彻底失望了。
TWO.迷上制作走正路
学习上看来没指望了,可又不能放任不管。老牛再生一计:给孩子报个特长班吧,好歹学一门技艺,将来也好安身立命。于是,父子俩去少年宫报班。哇,就像刘姥姥走进了大观园:兴趣班林林总总,生意兴隆。小培行左顾右盼,一脸好奇。父亲问:“学电子琴?”“不!”儿子头都不回。“国际象棋?”“不!”……小牛茫然的眼神突然有了着落,他兴奋地指着制作班的招牌大喊:“就这个!”这将来能干啥?这次是老牛反对。儿子讲起条件:“你要让我报这个,我就给你学国际象棋。”无奈的父亲只好同意了――这简直成了买一送一!老牛哪知道,一个制作班,从此改变了他和儿子的命运!
一个学期过去了,小牛的国际象棋连基本步子都没学会,可小制作上却大有收获。班上做得不过瘾,回到家还自觉地“加班加点”。做东西就得有零件呀,可是老牛只“开过一次恩”,花两块钱给儿子买过一罐***胶。父亲指望不上,废物利用总可以吧?从此,牛培行像个拾破烂的,走路总是低着头,看见有啥可用的东西就捡起来。他还和楼下修自行车的小伙子交了朋友,常从人家的工具、零件里淘几样“宝贝”。牛培行还养成了一句口头禅“我拆了吧?”――钟表、收音机、手表、BP机、各色玩具……不管是自家的还是亲戚家的,只要落入了他的“法眼”,一会儿就拆个七零八落。
自从儿子迷上了“这行”(天知道这叫哪一行),老牛就此也养成了一句口头禅:“好,我收拾收拾家。”凡有朋友想来家里坐坐,老牛下意识就是这句话――不收拾,屋里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茶几上放半拉飞机翅膀,小牛嘁“这个不能动”;窗台上放着另半拉,小牛又喊“那个不能动”:床上又一堆,“爸爸,你怎么回事,没告你不能动?得24个小时才能粘结实呢!”
虽说家里被小牛折腾得没地方下脚,老牛的态度却渐渐有了变化,既不鼓励,不支持,但也不阻止。不管怎么样,孩子没去网吧,也没有去打台球,“学不太坏”。后来老牛发现,虽然沉迷于这些莫名其妙的拆装,牛培行的学习成绩反倒慢慢上来了,常常能考个六七十分了。虽然是在小学,别的孩子一考就是双百,差一分要差出几十名去,可是老牛知足:只要能对学习有好处,就由着他吧!
THREE.小牛牵着老牛跑
小学毕业那年暑假,牛培行的“处女作”问世了:风力船。老牛根本没把它当回事,随手把这艘“风力船”扔进了儿子那堆“破烂”里。谁料,这天,孩子学校老师告诉他:“你儿子上次发明的风力船得了一等奖,这次比赛是市教育局组织的,奖项很珍贵哦。”老牛这个懊悔。直到现在,老牛都没见过那张奖状。
一天,老牛等车的时候,突然看见一辆公交车上刷着“太原市首届青少年创新大赛”的广告,他就动了心思,一晚上没睡好。第二天,他又专门去守着这路车,抄下电话,打过去。对方一听,说:“你怎么现在才报名?都过了截止期了。不过,来看看吧!”这一看不得了,牛培行带去的三件作品都获奖了:节水器,二等奖;风力船,三等奖;助力自行车,鼓励奖。按老牛的说法:一等奖是“关系奖”,“轮不上”咱的孩子:大赛组委会又不能让一个人把二等奖的名额全占了,好,每等都给一个。
开展那天,牛培行的桌前围的人最多,问的人最多。小牛从容不迫地回答各式各样问题。看着这阵势,老牛笑得合不拢嘴。养儿十多年,今天才算初尝乐趣。
这时候,牛培行上初二了。此时的老牛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小学时不招老师喜欢的牛培行,从初中开始,却得到老师的厚爱:班主任让牛培行把课桌搬到第一排的前边,紧挨着讲台:数学和物理老师更别提了,经常义务给牛培行补课不说,还常为争时间闹个面红耳赤。这让老牛既喜且惊。再回过头来看儿子,似乎也有了一些闪光点了,特别学习成绩,刚上初中时只排在中等,到分重点班考试时,竟一举得了个头名(十几天的复习时间里还偷偷地做了一架飞机,藏在自己的床底下)。更破天荒的一次,小牛居然考了一个全年级生物第一
名,喜得老牛不知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一甩手200元出去,给儿子买了台显微镜。
老牛不明白儿子为何“突然地”转变,但他看儿子和他那堆“玩具”的眼神不由自主地带了些亲切。他开始试着去理解儿子和他的那个世界。父子俩的对话越来越多――
“你这个助力自行车是怎么回事?”
“骑自行车顺风容易逆风难,上坡费劲,下坡还得捏闸。要是把下坡的劲儿省下来用在上坡或者顶风的时候,不是两全其美?我一想,这个简单呀,在自行车中间加一发条,在捏闸时可以把能量储存到发条里,在逆风或上坡骑不动时,再把发条放开,这样上坡和下坡不就一样容易了?”
“那得让辐条能正转也能反转呀?这个咋处理?”
“爸爸你真笨,在那里再加一个齿轮不就行了!”
FOUR.俯首甘为孺子牛
“大名鼎鼎”的牛培行尽管比录取线低了44分,还是被慧眼识才的名校一山西大学附属中学录取了。不仅如此,学校还专门为小牛提供了一间专用的实验室,从校长、年级组长到班主任,对这个“特殊”的学生都慰勉有加,鼓励他自由发展。
小牛可以“光明正大”地从事自己的“伟业”了,灵感就像自来水,哗哗地,一拧龙头就来:上百个航模和各色小制作,23项发明专利――一6项国家发明专利和17项实用新型专利,还有众多正处于专利申请中暂时需要保密的奇思妙想。
老牛则心甘情愿地成了儿子最忠诚、可靠、好用的助手:记录师――随时把儿子的灵感记下来,听不懂的就让儿子给画个***;美化师――把小牛乒乒乓乓三下五除二制作出来的东西磨平打细,有时候还给换个可登大雅之堂的零件;全职生活助理――跟在儿子后面,把儿子随手乱放的工具、书本、资料一一整理、归拢;新闻发言人―一为了不耽误儿子的功课,常代替儿子去参加各色展览,回答记者提问;秘书――接电话、拆信复信……
但有一点,老牛从不觉得牛培行是一个“天才”。儿子那些个发明,他坚定不移地统称为“玩具”。老牛说:“他这么小,他有什么专业知识呀?他‘发明’的东西,有什么高深的理论呀?牛培行不是天才,他们学校教做‘可变电阻’,班里有几个同学比他做得好多了。”
而且老牛总觉得小牛的发明不是“天才”的那种天马行空、不着边际,而是有轨迹可循的,拿小牛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对现实生活当中的缺陷的一种改进”。比方,看到汽车相撞时安全气囊常打不开酿成惨剧,他就仿战斗机弹射座椅,发明了一种汽车防撞救护装置:看到老师上课老得擦板书,既吃力,又受粉尘的害,他就发明了一种“写不满的黑板”,利用履带原理,让黑板自己转起来……老牛说,这叫“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平时有很多积累,有课堂上正学的知识,还有随时翻书的好习惯,没有什么条条框框束缚的敢想敢干的年轻人的思维……于是,发明既实用,还源源不断。
拿小牛最得意的发明――物理电池来说,这是一种不需要插到电源上充电的电池。它利用直流电动机充电时旋转可变成发电机这原理,在直流电动机上加个发条,没电了,扭几下就得。而且因为电动机是机械构造,没污染。想想吧:不怕停电、不怕污染――这是怎样一笔经济账!手机没电了,拧两下;摄像机没电了,拧两下;汽车蓄电池电用完了,拧两下;还有电动自行车、应急灯……
太原一个特别喜欢牛培行的高级工程师感叹:“我搞了一辈子直流电动机,都不知道这玩意儿可以当电池用。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FIVE.成功的教育是“科学的顺从”
今年暑假,老牛陪儿子去广州,参加***基金奖颁奖仪式。飞机将起飞的时候,小牛突然对爸爸说,一会儿飞机要先掉个头。“为什么?”老牛不解。“因为现在是顺风,飞机需要逆风起飞。”“可是,”老牛看看密闭的机舱,看看前后左右,“你怎么知道现在是顺风逆风呢?”“我们搞航模的人都有这感觉。”刚说完,飞机果然“依令”而行:转弯,直冲蓝天。
接下来的航程,老牛几乎没说话。
这个在小学被“定性”为差生的孩子,为什么现在如此优秀?为什么自己费尽气力也管不好,索性放手后倒成果迭出?他想起小学时,磨不过儿子的死缠,给小牛买了台天文望远镜,结果现在小牛的天文知识远远超过了一般的成人:想起那台作为奖品的显微镜,让小牛的生物知识可以和学校的生物老师侃得头头是道:喜欢物理,成绩在年级里遥遥领先;搞发明,搞出了这样的成就……虽因为偏科,儿子到现在成绩都排在班里的后边,可为什么自己现在老能看到他身上的闪光点,而当年就觉得儿子一无是处呢?
飞机落地时,老牛也大彻大悟了:成功的教育是“科学的顺从”,学名叫“因势利导”。
现在的老牛,每天都过得很充实:平时负责为儿子处理信件、整理资料;周末等着住校的儿子回家,谈谈一周的想法、发明。对儿子以后的前途,老牛不再去费那个心思,还有谁对“顺其自然”这四个字,比这位父亲体会得更深刻呢?
老牛篇3
二十年前,我读初三,老牛是班主任。那时,他不到三十岁,我们喊他“牛老师”,他不乐意,硬让我们叫他“老牛”。
学校地处深山,师资力量十分薄弱。一个老师经常带好几个班,或者至少教两门课。老牛呢,更特殊,不但教语文,也教历史,还教体育。还有更绝的:物理老师病了,他教物理;英语老师回家生孩子了,他教英语;化学老师在家伺候公婆,他教化学……总之,不管哪门课,他都敢讲,而且讲得很好。后来,我们明白了,老牛当年高考时,总分693分,说其“全能”,毫不为过。
老牛经常开玩笑:“班主任是天底下最小的主任,但俺老牛不一样,权力太大啦!”很多时候,一节课刚讲了二十分钟,老牛突然拿起教鞭,“啪”地一拍讲桌,行使权力:“换课!收起语文,拿出英语!”不等我们喘口气,老牛已迅速进入了讲课状态,他那流畅的口语,标准的发音,让我们叹服不止。
时间一长,我们逐渐适应了老牛的讲课方式。想跟着老牛“混”,就得快,慢了根本不行。有一回,当老牛宣布换课,成绩最好的李昆站起来说:“老牛,别讲了,我们受够了。”
“受够了?”老牛放下书,环视全班:“还有谁受够了?”
话一出口,全班统统举起手来。
老牛不恼,哈哈大笑:“谁要是敢说没受够,那就是虚伪!”
说罢,老牛宣布下课,带领大家到田野里玩。一玩就是一个下午,打酸枣,摘柿子,烤玉米棒子,烧土豆,男女同学都吃得肚子鼓鼓,心满意足。这时,老牛宣布:“请李昆同学给大家唱首歌,鼓掌欢迎!”
田野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欢呼声。李昆用那副公鸡般的嗓子,吼起一首歌,大家笑得前仰后合。老牛呢,也不闲着,围着李昆跳起舞来,大家笑得更厉害了。
毕业时,我们劝老牛:“凭你之才,在穷山沟太憋屈了,收入也可怜,不想调回城里?”
“牛,只有在山里才能生存啊!”老牛意味深长地说。
今年教师节前夕,我们回到阔别多年的母校,举行毕业二十年聚会。一见老牛,都掉泪了。他还不到五十岁,竟满头白发,腰也弯了,眼也花了,还患有静脉曲张。
一打听,明白了,老牛年年都带毕业班,太操心了。所幸的是,去年学校作了调整,老牛现在只带一个班,只讲一门课,总算压力小了。
李昆在省城工作,朋友多,当场就要给有关部门打电话,给老牛调工作。老牛却拦住了:“认我老牛的话,就别打这个电话,打了也没用,我不走!”
“老牛,你这是何苦啊……”我们泪流满面。
(摘自《四川***协报》 ***/李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