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向是后知后觉的人,赵薇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上映了大半年,我才在网上看了一遍。关闭浏览器的那一刹那,早已悠远的青春往事一下子涌上脑际……
1986年,我上高二,当时师大附中正进行教改实验,每班都有社团组织。我所在的文科班由几个写好者办了本油印刊物,每月一期,主要登载学生习作,刊物的牵头人是一个娇小的女生,诗写得尤其好,因我也时常写些文章,所以她找到我,希望我能参与办刊。我不喜欢出头露面,婉拒了她,不过她跟我约定,每期我必须保证供稿,我答应了。于是,我按约每期写稿,写过散文、杂文、小小说,甚至还写过一个电影文学剧本。对我写的东西,她读得很细,有时还提些建议。刊物出了七、八期吧,到下半学年就停了,这中间催稿、组稿、油印,她投入很大精力,因我交稿从不拖延,她很感谢。
1987年,我考入中国***法大学,她考到北外。当年10月,在京同学聚会,我和她都去了。我坐了一个多小时的车才赶到紫竹院。游玩后,因法大新校园在昌平,我只好提早离开,和大家道别后我刚一转身,她小声叫我的名字,把手里的一张纸条快速塞给我,低语道:“这是我通讯地址,有空给我写信。”捏着纸条,我朦胧地感受到一种别样意味。第二天,我就写了一封长信,主要是回忆高中生活,没点明什么,却也温情四溢。信寄出后,我便盼着回信,一周、两周,一月、两月,我没收到只言片语。我为自己的自作多情而尴尬,自那以后,我们未再见面。
2007年,毕业20周年聚会,她从广州回到长春,我们见面相互寒暄着,当着他人的面,她笑着大声问我,当年特意给我留了地址,为啥不写信?我也笑着回答,写了你也不回,我还怎么再写?她一下子沉默了,好久才用低得只有我才能听到的声音说:“我根本没收到过你的信,当时我们女生楼管理有些乱,时常有丢信的……
1988年秋天, 我上大二。当时我的习惯是,每天晚饭后七点钟左右就到自习室占座自习,大部分同学差不多八点后才来,所以我到自习室时基本没人。但不久却发现,有一个女生常常比我到得还早,一个人静***在角落里看书。因为我们总是脚前脚后到,时间一长,便互相点个头,算是打招呼。她个子不高,算不上漂亮,却文静耐看。就这样,差不多有三个月的时间,我们除了见面后点头微笑,却从未说过一句话。后来,我通过别人间接知道了她的名字、籍贯,没想到还是东北老乡。我心中开始酝酿一个“计划”。那时我们校园开了一个小咖啡屋,是学生勤工助学搞的。12月的某天,去自习室之前,我就写好了一张字条,意思是邀请她一块儿下楼喝杯咖啡。当我走入自习室时,却未见到她身影,一连有十多天都是这样,我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后来听说她有事回老家了)。等她再出现时,已经到了期末总复习阶段,我打消了之前的念头,心想反正时间还长,以后再说。等寒假结束,下学期开学时,她仍然很早就来到自习室,只不过跟在她后面的有一个男生,帮她拿着书包……
2002年,我刚学会上网,搜狐网上建有一个校友录社区,一个同学搞了一个校友录名册,里面有不少同学的联系方式,我看到了她的名字。于是,我给她发了一封邮件,没有署名,只是以老同学的身份问候她,也回忆了大学时在自习室的那一幕。很快,她的回信到了,信的抬头直接写上我的名字,然后介绍了她的工作经历,末了,她写道:“在自习室和你相遇的那段时间,我一直以为有一天你会主动上前和我说上一句话,却一直没有等到……”
(作者单位:省人大财经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