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日本王朝时代的代表作品《怀风藻》、“敕撰三集”为中心,从“竹”的角度浅析日本汉诗中这一意象的特征,大致窥探出以下几点:(1)在描写傲寒之竹的时候,通常会带有哀怨、感慨的情绪;(2)松竹相依更多的是通过松与竹的连用突出自己的高尚品格和摆脱世俗困扰,对悠然自得的生活的向往;(3)茂林修竹一般与清幽的环境相映衬,以此来显示内心的澄净。
关键词:竹 松 寒 静 汉诗
“日本汉诗迄今已有一千三百余年的历史,诗人以千记,作品数十万首。日本学者把汉诗的发展历史划分为四个时代:王朝时代、五山时代、江户时代、明治以后。”①而作为日本汉诗源头的王朝时代大体处于中国的唐宋时期,其主要创作者为皇室和贵族诗人,代表作品有《怀风藻》、“敕撰三集”(《凌云集》、《文华秀丽集》、《经国集》)、《本朝丽藻》等。正如王国维曾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②可见,中国当时的主流文体唐诗、宋词与日本的汉诗必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而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竹子便作为一种意象出现在历代文人的诗词歌赋中。比如《卫风・淇奥》、唐代王维的《竹馆里》、宋代苏轼的《于潜僧绿筠轩》、明代李梦阳的《湘妃怨》、清代郑板桥的《竹》等。可以说,竹子以其特有的品质、丰富的内涵,征服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心。然后,在日本的王朝时代,竹子这种意象亦已经出现在汉诗的创作中。在当时的主要作品《怀风藻》、“敕撰三集”、《本朝丽藻》中共有40首关于竹子的诗歌。可见,日本汉诗作为中日文学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在意象的选择使用上亦受到了中国的影响。
一、 傲寒之竹
“守节偏凌御史霜,虚心愿比郎官笔。君莫爱南山松树枝,竹色四时也不移。寒天草木黄落尽,犹自青青君始知。”岑参的《范公丛竹歌》道出了竹子不畏风霜,不改本色,傲寒***的品质。不无例外,傲寒之竹在日本王朝时代亦被汉诗人广泛运用到诗歌的创作中,见表一,其数量共占了诗中竹的30%。如大江以言在《塞近醉人消》一首中诗曰:“酒巡,寒消近醉中人。公席霜及,王氏占日。殿宴花雪暖,竹林冬至玉山春。仰恩斟酌恩算,便樽百姓。” 描写了冬日聚会,觥筹交错,虽天寒地冻,但仍未冻醒醉中人,仿佛消融了寒光冷气,转瞬间春回大地,百花齐放。凛凛冬风,寒气逼人,竹林葱葱的现实与春暖花开的愿景形成鲜明对比,在醉生梦死的不断颓废中,表明了诗人不辞长作醉中人的消极心态。其实,作者也想像傲寒***的竹子一样,在严酷的环境下能够挺拔而出,但当时***治日趋腐败,穷奢极欲、恣意享乐的不良风气蔓延,自身的理想被消磨殆尽了,不知不觉中成了酒色之徒。再如嵯峨天皇在《和史主秋月歌》中曰:“寒淅竹窗,晚影柳疏。不娥遁,空月恨居。” 此诗的寒不同于冬日之寒,而是描写出秋夜的萧瑟清寒,只听得到凉风习习吹动着竹窗,而“我”却形单影只,独坐闺房。既是一种悲秋情怀,又是一种孤独离愁的哀怨和慰藉。
二、 松竹相依
被称为“岁寒三友”的“松、竹、梅”在诗歌中经常被同时使用,如唐朝诗人白居易在《玩松竹二首》中写道:“龙蛇隐大泽,糜鹿游丰草。栖凤安于梧,潜鱼乐于藻。吾亦爱吾庐,庐中乐吾道。前松后修竹,偃卧可终老。各附其所安,不知他物好。”此诗以平白晓畅的语言写出了诗人的怀才不遇,仕途跌宕之后的淡泊名利,及在松竹怀抱的清幽环境中悠然自得、终老此生的愿望。“吾亦爱吾庐,庐中乐吾道”以其朴素的语言道出了诗人安居乐道的豁达心境。而“前松后修竹,偃卧可终老”却向世人展现了其内心对于高尚名节和人生理想的不断追求。日本汉诗人亦继承了中国诗人的传统,在诗歌创作中融入了松竹相依之景。正如表二所示,其比例占诗中竹的近半。如大神朝臣高市麻在《五言》中诗曰:“病已白,意入。不期逐恩,上林春。松泉落,竹浦笑花新。臣是先,陪後。”卧病在床,人之将死,不企盼备受皇恩,名留青史,只希望能松竹相依,安然离世。一句“松泉落,竹浦笑花新”既道出了对松翠翠,竹依依,溪涧听泉声,水边赏新花的向往,亦道明了自己的超然脱俗。从中反映出了诗人的高尚情操和对尘世喧嚣之外的一片净土的坚守。又如小野永见在《田家》中写道:“居三,灌一生。糟糠腹,泉石但情。水松低影,前竹。聊太平祝,守小山亭。”此诗描绘了一幅淡然舒适的田园生活***。远离尘世,耕地劳作,虽然食的是糟糠,但是有泉石相伴,松竹相依。看,松树倒影在水面上,似乎变得矮小了。听,风吹拂着竹林,沙沙作响。百无聊赖,无欲无求,只希冀天下太平,独自守护着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即使生活清贫,也乐此不疲,因为那是自我价值的体验,那是生命之光的闪烁。
三、 茂林修竹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写道:“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挺拔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环绕四周。那流觞般的曲水,悦耳动人。于是乎,排坐水旁,饮酒作诗,岂不乐哉。此情此景,不禁让人心生空灵,精神洗礼。
茂林修竹,那是佛家圣地的代表,那是梵语之音的象征。此等画面在日本汉诗中出现频率甚高,表三所示,共占诗中竹的32.5%。正如公在《光上人山院》中写道:“梵宇深峰,高僧住不。行金策振,安坐草衣。寒竹留雪,春蔬山。相酌茗,火暮。”深处幽山中的梵宇,那是高僧不愿离去的净土。诵读佛经,内心平静,即使身着草衣,生活清贫,也无怨无悔,只为摆脱世俗,***得一身清净。室外,耐寒的竹子上还留着残雪,得去山上捣腾蔬菜。闲来,一边尽情畅谈,一边品尝绿茶。此情此景,让人心生向往。而梵宇中的竹子更增添了这种闲适幽静之感。又如嵯峨天皇在《和惟逸人春道秋日疾山寺精舍之作》的前半部分所写“寺,深溪路。道心登境,真性隔。庭,空法界蕉。”描写了位于山顶的严华寺,路途遥远,烟雾笼罩;但是远离了尘嚣,澄净了心灵,是普度佛法,打禅念经的圣地。而诗的后半部分“天花硫邃,香度烟霄。竹明合,。山月下,羸病寥寥。”此处描写了寺院的环境和营造的氛围。天花琉璃,香火袅袅,微风竹林合着月光,不甚幽静,只听得到那敲钟声。这与唐朝诗人张祜的 “峰峦开一掌,朱槛几环延。佛地花分界,僧房竹引泉。五更楼下月,十里郭中烟。后塔耸亭后,前山横阁前。溪沙涵水静,涧石点苔鲜。好是呼猿久,西岩深响连”(《题杭州灵隐寺》)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再如善***的《秋日光寺各成四》则给人展现了秋日寺院的幽深清静。虽同出深林高地“竹日高卑,此寺由地奇”,但有着秋天不一样的风味,“下寒花,池中秋水碧璃。茶出山寂,松月岫垂”。
青翠挺拔,高风亮节,“竹”以其独特的品质征服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心。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它经常作为一种意象出现。比如通过竹的耐寒来表现其坚韧,通过竹的有节来赞扬其高洁,通过竹所处的环境来衬托幽静等。但是,在王朝时代的日本汉诗作品中,“竹”的意象特征却略有不同。具体表现如下:在描写傲寒之竹的时候,通常会带有哀怨、感慨的情绪;松竹相依更多的是通过松与竹的连用突出自己的高尚品格和摆脱世俗困扰,对悠然自得的生活的向往;茂林修竹一般与清幽的环境相映衬,以此来显示内心的澄净。
注释
① 王福祥,汪玉林,吴汉樱.日本汉诗撷英[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1.
② 王国维.王国维戏曲论文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3.
参考文献
[1] 与谢野宽.日本古典全集第一回[M].东京:日本古典全集刊行会,1926.
[2] 潘百齐.全唐诗精华分类鉴赏集成[M].南京:河海大学,1989.
[3] 孟庆东.中国古典文学中“竹”的审美意象[D].东北师范大学,2008.
[4] 雷晓.浅谈唐诗中竹意象的出世与入世[J].科教文汇(中旬),2008(2).
[5] 曹颖.唐诗远播扶桑时――从意象“竹”分析唐诗对于日本文学的影响[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8(8).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日本汉诗中竹之意象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