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文明,源远流长。在国内众多宗教中,只有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道教祖庭――江西龙虎山嗣汉天师府,有仙有龙,有名有灵。
千年天师府至今经历了兴衰更替,几番风雨。1987年,第63代天师嫡孙张金涛主持嗣汉天师府后,栉风沐雨,殚精竭虑,将天师府修葺一新,天师府不仅在府邸兴建成功,而且在弘法上也到达了新的高度。
担当――恢复昔日光彩,重建天师府的担子落在了他的身上
1964年,张金涛出生在一个普通而又不普通的家庭,说普通在于他的家庭环境与其他人相差无几,说不普通在于他是张天师的嫡孙。对天师府他有着他应当承担的责任。
天师府有着一部千年兴衰史。宋崇宁四年(1105)始建于上清镇关门口,元延六年(1319)重建于上清镇长庆坊,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建于今址。新中国成立时,天师府内建筑大部分毁坏,仅存建筑也已破败不堪,风雨飘摇。1983年4月***颁布嗣汉天师府为全国重点宫观保护单位,并列为全国21座重点道观之一,成立“天师府修复领导小组”。从1983年起,***先后拨款30万元,江西省人民***府拨款15万元,同时也得到海内外善信的大力资助。从1985年起即着手动工修复,这对于几经沉浮的天师府意义重大,亦凸显了国家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宗教的***策,但这项工程需要一个亲历亲为、孜孜不倦的承担者。
第62代张天师去了台湾,天师府需要新的继承人。1986年,22岁的张金涛从中国道教学院学习毕业后回龙虎山,为继承祖宗道教事业,谢绝了老会长的挽留,放弃了留京(中道协)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天师府从事道教工作。1987年,他担任嗣汉天师府主持,担负起重建天师府的重任。
年轻的他,不但没有丝毫畏怯,反而相当具有开拓精神。从1985年动工到1992年修复完工,已经使天师府焕然一新。而张金涛没有停止过天师府的修缮工作。为此,他整整花了20年的时间。
见过张金涛的人,都会觉得他的面容比他年纪要显老。他说,他相当的累,重建天师府很不容易。他它将原定为4.3万平方米扩大到现在的5.7万平方米。并对主要殿宇进行修复和重建,尤其是玉皇殿、敕书阁、授篆院等建筑的兴建更是展现了天师府的雄伟与辉煌,对全府前后进行园林化修葺,重现了古朴清幽的千年道风。
为了克服资金不足的难题,他四处奔走,积累资金上百万。天师府的修葺工作到2007年总算告一段落。修复后的天师府,殿堂巍峨,气势壮观,成为国内特别是南方的主要宫观。
“兴建的目的是为了弘扬宗教的时代意义。”张会长这样说。所以他一直致力于对道教宗教活动的全面恢复。由于天师府在道教徒心目中地位崇高,且影响及世界,国内外游人及香客众多,万法宗坛香火鼎盛。每一位香客都会记住张金涛的名字,作为张道陵的嫡传裔孙他不辱使命。
弘法――二十多年,他专注于道教理论研究与道教文化的传播
天师府全称“嗣汉天师府”,亦称“大真人府”,是历代天师的起居之所、我国现存封建社会“大府第”之一、素有“仙都”“南国第一家”之称。
张金涛会长告诉我们,这里文物古迹众多,文渊荟萃,不仅具有研究中国道教的价值,且是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所以他们要好好维护着守护着。
士不可以不弘毅。从小对道教教义与文化耳濡目染的张金涛,经过在道教学院的学习,在重建天师府的岁月里,将理论与所学,转化成了思想成果。二十多年如一日,专注于道教理论研究,发掘整理天师道文化,抢救天师道音乐,硕果累累。
二十年来他不辞劳苦,主编了《中国龙虎山天师道》、《张天师传奇》、《道教文化管窥》等,积极参与编辑出版《龙虎山道教》、《龙虎山天师道音乐》、《天师道音乐磁带》及天师府风光、音乐VCD光盘,发表了道教学术论文十多篇,还成功地组织举办了七届龙虎山道教文化活动周和天师道国际学术研讨会,使天师府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大大提高。
功到自然成,因其突出成就,1991年,张金涛被授予“大法师”称号。又先后当选为中国道教协会常务理事,龙虎山道协会长、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江西省道协会长。并被美国夏威夷中华文艺大学授予“道学硕士”学位。先后被江西省人民***府授予“宗教为四化建设服务先进奖”,被中国道教协会授予“全国道教爱国爱教先进个人”等称号,他的事迹载入了《中国当代名人录》。
张金涛借天师府建府900周年庆典为契机,苦心经营,使得这次活动成为天师府重新开放以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内容最多、文化底蕴最深厚的一次活动,,东南亚等国家道门领袖专程赶来出席庆典,为弘扬道教文化,振兴天师道祖庭,做出了巨大贡献。
2007年12月,百余年来规模最为隆重的授篆仪式在天师府举行,来自全国300名篆生弟子前来参加盛会。这次活动自始至终得到了中国道教协会和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通过此活动,进一步增强了祖庭天师府对广大弟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为加强道教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加强海内外关系沟通,他多次率团出访了马来西亚、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及港澳台地区等地弘道扬法不遗余力。每年前来天师府参神谒祖的海外善信弟子近5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来自台湾。同时天师府对海内外正一弟子授篆传度,取得全国瞩目的成就,可谓克绳祖武后继有人。
使命――爱国爱教。弘扬道教文化、促进社会和谐
长久以来,道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卷帙浩繁的经籍书文。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宝库。张金涛既是中国道教协会的副会长,又是全国人大代表,双重责任的他更是将“爱国爱教”,弘扬道教文化促进社会和谐作为了最重要的事业。
张金涛认为,道是以“道”为最高信仰,倡导自然、无为、柔弱、不争、慈爱和同的宗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教处世哲学的根本准则,道教中倡导的中和,崇尚俭朴,强调阴阳平衡,母养万物,这些都是与和谐社会的理念相一致的。当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道教自然也要与时俱进,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力尽责。
信仰道义的人大多是善良的,而张金涛认为要将小爱引导成大爱,热爱自己的国家,才能更好的建设国家。多年来,道教在维护祖国统一上有深远影响,道教在东南亚,港澳台地区影响广泛,五千年传统文化形成了共同的根脉,在海外的弘法,更是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与世界人民一道构建人类的大同。同时道家教义倡导和平的思想,劝善止恶,不仅仅是爱国的和谐,更是心系世界的和谐。
道教千年来的济世利民,回报社会,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今天,张金涛认为,道教如今在观天执道,努力促进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上责无旁贷。
正是将道教发展与国家发展,人类进步结合起来,才有了全新的天师道风貌。张金涛说,全新的天师道有四点:“道”本质含义的理解;爱国爱教,为统一和平作贡献;精通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积极投身社会建设;能够唤醒人们珍爱生命、崇尚自然,反对战争的和平使者。
为了做到这四点,张金涛带领天师道门人,重新梳理天师道经典并作出符合社会进步的阐释,充实改造天师道科仪,走与民俗文化相结合之路。这一切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道众队伍,近二十年来,天师府的道士人数增加了一倍,文化素质与现代知识更加完备。
有国家的***策支持,有广大的海内外道友的相助,更有天师道道众的同心同德,张金涛将重建“仙灵都会”,打造世界品牌定为目标。对此,他信心满怀。
为天师府、为中国道教事业不断求索与耕耘,张金涛开拓开放的精神将一如既往。道无穷,德无穷,业无穷。我们期待中国道教欣欣向荣,期待天师道再接再励创辉煌。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张金涛:道无穷德无穷业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