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以来,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东北地区仍然存在一些影响长远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未来应通过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深化改革开放、加强省区协作、重视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等措施,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关键词:东北地区;振兴战略;成就;对策
中***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6-0026-05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正式,标志着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拉开序幕。振兴战略实施10年来,东北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改善,东北地区成为全国经济发展较为稳定、具有很大潜力和活力的地区。
一、近十年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以来,国家通过免征农业税、增值税转型、完善社保体系、国有企业***策性破产、豁免企业历史欠账、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厂办大集体改革、棚户区改造、资源型城市转型等一系列***策给东北地区减轻包袱、注入活力。东北地区进入历史上发展最快、最稳定的时期。自2003年以来,东北老工业基地发生了深刻变化。
(一)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总量不断扩大
2012年,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经济总量达到50430.72亿元,与2003年相比,十年间翻了近二番,三省年地区生产总值都迈上万亿元的台阶。辽宁省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求快,地区生产总值达2.48万亿元,主要经济指标超过东部地区平均值。吉林省统筹推进“三化”、“三动”战略和富民工程,全省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发展。黑龙江省推进“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加快“十大重点产业”发展,全省国民经济运行呈现缓中趋稳、稳中有升、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东北三省粮食生产连续丰收,2012年三省粮食总产量达11175万吨,占全国粮食产量的20%,作为我国重要粮食和肉食供应基地的地位更加凸显。特别是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总产量、新增量、商品量、调出量均居全国首位,巩固了“全国产粮第一大省”的地位。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优势产业不断壮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吉林省产值超千亿元产业由2个增加到8个,多产业支撑经济发展格局初步形成。辽宁省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产业集群达75个,过千亿元的产业集群达到4个。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三省工业的比重都超过20%,成为工业领域的重要支柱产业;农产品加工业迅猛发展,成为新的重要支柱产业。
(二)体制机制转变成效显著
国有经济比重过高、企业活力不足是长期困扰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振兴东北,国企改革成为突破口。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国企改革,成为东北振兴过程中新体制、新机制的生长点。十年间,东北三省已基本完成国有企业改制,一些国企改革的遗留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成为东北地区国企改革的一大特色。大连造船和大连新船两大船舶生产厂合并,中钢集团公司重组原吉林碳素股份有限公司,中煤能源集团公司接收哈尔滨气化厂、哈尔滨煤炭工业公司等企业,一批大型企业通过联合重组,实现由大向强的转变。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成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2012年东北三省非公有制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达64%、50.8%和51%,比2003年提高14.7、17.8和21.4个百分点。
(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国家实行扩大内需***策,启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调整结构和创新能力项目、民生工程建设,给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东北地区全面完成了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形成了大规模建设的高峰期,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明显增强。以国家高速公路为主体的重点公路建设得到发展,截至2012年底,东北地区建成高速公路里程超过10000公里。哈尔滨至大连高铁竣工通车。大连机场、朝阳机场和丹东机场扩建工程竣工,长春龙嘉国际机场完成一期工程扩建,长白山机场通航,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丹东海洋红、锦州龙栖湾、盘锦荣兴、葫芦岛石河等4个亿吨港口加快建设,港口新增生产性泊位85个,2012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8.9亿吨,集装箱达1513万标箱。大伙房水库输水一期、二期工程建成通水,辽西北供水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引嫩入白、哈达山水利枢纽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顺利。
(四)新的开放格局正在形成
辽宁沿海经济带成为辽宁省经济增长的新高地,全长1443公里的滨海大道建成通车,42个重点园区蓬勃发展,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明显进展。长吉***开发开放先导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取得积极进展,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具备封关运营条件,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和中新吉林食品区建设正在展开。中俄、中蒙毗邻地区合作全面推进,黑龙江省大力实施全方位开放战略,进出口总额突破300亿美元。2012年,东北三省出口额分别达到1039.9、245.72和378.2亿美元,是2003年的7.3、11.3和13.2倍。
(五)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东北地区在国家振兴***策支持下,通过实施一大批振兴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重大项目,产业基础进一步加强,企业生产制造能力、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显著提高,市场应变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增强。重大装备中的精密轴承、特大型变压器、机床高速加工中心及大型铸锻件等一批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项目顺利实施,填补了国家和市场空白,一批国有重点企业的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优势产业发展壮大。以一重集团、哈电集团、北方重工、大连船舶、长春轨道交通、沈阳机床、瓦轴集团、沈阳鼓风机集团、沈阳飞机工业集团等为代表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加大对引进消化吸收利用和集成创新的支持力度,在重大技术装备领域取得了大批自主化成果,突破了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大大提高了我国技术装备水平。
(六)资源型城市转型步伐加快
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转型,是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东北资源型城市的转型调整步伐明显加快,辽宁省的阜新、盘锦、鞍山、抚顺、本溪等地区,黑龙江省的大庆、伊春、鸡西等地区,吉林省的辽源、白山等地区,接续替代产业日渐发展壮大,成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先期启动的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城市辽宁省阜新市,以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接续产业的态势已基本形成,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由“九五”时期的年均2.1%上升到近年的20%以上。吉林省辽源市是一个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近年来通过发展新材料、新能源、医药、装备制造、冶金建材、纺织袜业等六大接续替代产业实现转型。传统煤炭工业占全市工业经济比重已不到7%,六大接续替代产业比重接近80%。黑龙江省伊春市全面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正成为国内具有代表性的森林旅游胜地。
(七)民生得到进一步改善
一是居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2012年,东北三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223、20208.04和17760元,分别是2003年的3.2、2.9和2.7倍;农民纯收入达到9384元、8598元和8603.8元,分别是2003年的3.2、3.4和3.4倍。二是就业再就业成果得到巩固。截至2012年底,辽宁省实名制就业55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吉林省就业规模持续扩大,新增城镇就业268.6万人。黑龙江省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5%,有所下降。三是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和居民医保、新农合实现制度全覆盖,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低保和医保人均补助等大幅提高。民生工程建设得到加强。黑龙江省用于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支出比重达58.2%。辽宁省棚户区改造基本完成,为171万户群众提供保障性住房。吉林省组织实施“八路安居”和“暖房子”工程,保障性住房实现从城镇到农村、矿区、林区、垦区全覆盖,1120多万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十年来,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构性矛盾逐步缓解,经济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但东北地区一些历史积累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还没有完全解决。
(一)经济总量偏低
东北三省GDP总量占全国GDP比重较低,10年来基本保持在8.5%~9.5%,2012年为9.7%,尤其是吉林、黑龙江二省的经济规模更小,仅占全国的2.3%和2.6%。2012年,东北三省的CDP只相当于广东、江苏GDP总量的88.4%和93.3%。
(二)产业优化升级步伐缓慢
随着经济不断回升向好,东北三省钢铁、冶金、化工等高耗能行业生产开始回升,新上项目存在领域集中、技术和产品趋同的问题。新兴产业发展滞缓,仍未形成具有较大增长潜力和较强竞争优势的新兴产业集群。服务业不发达,三省第三产业比重均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结构调整缓慢,2003年东北三省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2.4%、50.7%和36.9%,2012年为11.3%、51.9%和36.8%,一、二、三产业结构未发生根本转变。总体看,第一产业有待强化基础,第二产业比重仍然偏大,第三产业亟待大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亟待完善。
(三)农业发展基础仍不稳固
从东北三省粮食生产情况看,种植业仍未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东北三省农业基础条件特别是水利设施落后的问题比较突出,一旦遭遇旱涝灾害会对粮食生产造成明显影响。农民收入较大程度依赖种养业,农业种养效益偏低,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辽宁、黑龙江二省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仍不牢固。
(四)投资后劲不足
东北三省投资增速基本处于持续减缓态势,项目储备和接续能力明显不足,企业自有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影响投资的稳定增长。如果后续投资不能跟进、民间投资不能激活,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力将减弱,东北三省经济快速增长的态势可能受到较大影响。东北三省投资率一直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投资效益却不断下降。2012年,东北三省固定资产投资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82.0%,特别是辽宁省已达88.7%,而同期全国为72.1%。
(五)外贸、消费拉动作用有限
长期以来,东北地区进出口贸易规模较小,2012年,东北三省进出口贸易总额仅占全国的4.3%,不及广东省的1/5,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薄弱一环。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9%,对经济拉动乏力。
(六)东北三省内部发展不平衡问题加剧
从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工业利润、出口、财***收入等指标看,辽宁省、吉林省相对较好,黑龙江省则偏低。从2012年全年数据看,黑龙江省多数经济指标仍低于辽宁省和吉林省。在“十一五”期间,黑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财***收入占三省总量的比重均有所下降。
三、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对策
当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深刻变革的转型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关键时期,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统筹推进的加速时期。东北老工业基地应抓住机遇,乘势而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应充分发挥东北地区科技、人才、产业基础、资源等比较优势,促进结构优化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一要改造提升制造业。东北地区制造业总体水平较低,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十分迫切,提升空间很大。按照“调优调高调轻”的要求,推动产业链向高端攀升,抢占现代产业发展先机。加快建设制造业强省,积极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促进制造业由一般加工向高端制造转变、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转变、东北制造向东北创造转变。继续组织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专项,推动装备制造、原材料、汽车、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优势产业升级。二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抓国家实施“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有利时机,把握新兴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先导力量,作为未来经济增长的核心增长极,统筹谋划,全力推进。立足高端产业和产业链高端环节,着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生物产业、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明确规划近期建设和远期发展目标、产业布局、关键领域和实施路径,集中力量在骨干企业、领***人才、核心技术、创新平台、知名品牌上重点突破。三要加快发展服务业。把服务业发展作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将服务业与扩大城乡居民消费有机结合,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使服务业发展迈上新台阶。以扩大总量、改善结构、提高效益为目标,积极推进生产业集聚化、生活服务业连锁化、基础服务业网络化、服务外包国际化、旅游产业品牌化,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层次提升。依托省会经济圈、哈大经济带,培育若干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信息咨询、金融、会展等生产业,加快发展汽车服务、医疗保健、物业管理等生活服务业,打响东北旅游品牌。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东北地区要围绕提高土地产出率、农业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抓紧制定加快东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策措施。一是大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东北地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形成稳固的国家粮食战略基地。同时,推动畜牧业扩能升级,发展壮大林特产业,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休闲农业和农村第二、三产业,优化农产品结构,加快推进为农业服务的相关产业建设。三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统筹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建设一批重点水利工程,推进东北地区中西部水源工程和旱田灌溉、东部灌区建设。四是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制度创新。提高农业的市场化、组织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升核心竞争力
创新的核心是科技,基础在教育,根本在机制,关键在人才。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工程,使东北地区成为创新型经济蓬勃发展、创新人才加速集聚、创新活力充分释放的地区,推动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争创“东北制造”和“东北创造”双重优势。一是加快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产业技术创新力度,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创新潜力,推动产学研更加紧密结合,突破更多重大关键技术,培育更多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创新型企业,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打响“东北创造”品牌。二是构建科技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财***对科技投入的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创新型企业上市融资,培育和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制。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创业投资、风险投资,促进***府引导性投入稳步增长、企业主体性投入持续增长、社会多渠道投人大幅增长。三是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依托重点园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策项目引导,积极推动协同创新,加快科技创新创业和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大幅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向企业转移自主创新成果,鼓励更多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
(四)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改革开放是实现东北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要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妥善处理中央企业和中央下放地方***策性关闭破产企业及地方依法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医疗、工伤保障和社会职能移交等问题。加快推进粮食、农垦、森工、文化等领域的国有企业改革。尽快确定东北符合条件的地区开展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积极推进省直管县财***管理方式改革。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和林业要素交易市场。二是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和层次,完善东北地区全方位开放格局,提高东北地区参与国际合作的能力。充分利用沿海经济带、长吉***开发开放先导区和“经济区”的一批重大项目为载体,加快对内对外开放步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确保实际使用外资和内资的持续较快增长。以大企业为招商重点,引进投资规模大、影响力大、牵动力强的项目。以大产业为招商目标,适当调整和转变招商引资***策,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引进一批装备制造业、信息产业、服务业、农业产业化等重大产业项目,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社会事业、环境治理等领域的项目。支持东北重点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
(五)深化省区协作,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一是加强区域内部合作。通过深化体制改革,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良好的体制保障;采取各种形式推动互帮互助,在互补中实现互惠,在联动中达到共赢;从依靠行***手段逐渐转向依靠区域***策、区域规划、区域合作等经济手段和市场力量来推动转变。加快区域协作,统一规划区域内资源开发、产业布局、设施配套和市场建设,创新合作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东北地区率先发展、融合发展,建成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二是加强与发达地区的合作。东北地区要发挥农业、资源、人力以及传统工业基础等优势,在加快建设全国商品粮基地、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基地、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与沿海地区的对接与合作,在更大规模、更高水平上开创承接产业转移的新局面。三是加强与中西部地区的合作。中西部地区具有土地、能源资源、劳动力等优势,产业具有地方特色,应更多在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先进制造、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领域进行合作,通过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在改造和提升产业水平上有所突破。
(六)重视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
加强生态建设,保护是前提,发展是首要。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不断加大生态恢复和保护力度,做到合理开发局部、保护全局,走出一条发展与保护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是加强生态建设。坚持以生态为主导的林业和林区经济发展方向,促进林区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切实加强天然草场恢复和保护、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等生态工程建设。切实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沙化土地治理和矿山环境整治等生态工程建设。二是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坚持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目标,转变发展方式,创新消费模式,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和农产品加工等行业为重点,推行清洁生产,支持开发和应用低碳技术,大力推广节能技术产品,发展节约能源、节省土地的环保型建筑和绿色建筑,组织实施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成就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