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浪漫主义时期,各国歌剧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尤其是意大利歌剧在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本文对意大利歌剧的产生,发展做了一些总结。浪漫主义思潮在意大利是与现实的民族斗争结合在一起,它带来了意大利文化的繁荣,并使18世纪末颓废了的歌剧艺术重获新生。
关键词: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家;那不勒斯;威尼斯
一、意大利歌剧产生后剧的诞生
1597年,意大利作曲家培里(Peri 1561-1633)和科尔西根据诗人里努契尼的脚本写出了第一部单声的抒情音乐戏剧《达芙妮》(Daphne),但因其乐谱没有保存下来,故把现存的歌剧《优丽狄茜》作为第一部。
1600年,培里和卡契尼(Caccini)两人各自为里努契尼的脚本《优丽狄茜》写了音乐,成为保存至今最古老的歌剧。
第一位伟大的歌剧作曲家、欧洲近代歌剧的奠基人是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Monterverdi 1567-1643),他第一个使歌剧戏剧化,并把歌剧的音乐形式定型化。他的第一部歌剧《奥菲欧》与《优丽迪奥》题材相同,但不侧重抒情而侧重戏剧力量。
1637年,威尼斯创建了世界上第一座公开演出的歌剧院“卡西亚诺”(Casiano),使歌剧从宫廷娱乐转变为面向公众的艺术。在他的领导下,形成了威尼斯歌剧乐派,歌剧被引向更深广的发展。
蒙特威尔第之后,杰出的威尼斯歌剧作曲家是卡瓦里(Cavalli 1602-1672)和切斯蒂(Cesti 1623-1669).
17世纪末,那不勒斯成了仅次于威尼斯的歌剧城,不久还超过了威尼斯。在A•斯卡拉蒂(A•Scarlatti 1660-1725)的奠基下,形成了欧洲最著名的那不勒斯歌剧乐派。
在歌剧中,阉人歌手(Castrato)盛行,美声唱法兴起,独唱艺术被推向高峰,正歌剧成为意大利歌剧风格的传统典范,并对各国艺术产生深远影响。
那不勒斯为声乐艺术造就了大批的歌唱家,美声唱法成为当时全部艺术活动的中心。
二、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
1.浪漫主义的产生
19世纪初,欧洲文学艺术普遍形成了一种新的潮流、新的风格,就是所谓“浪漫主义”。
在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中,反映了当时欧洲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和对社会生活的态度。因此,浪漫主义不仅是一个创作方法和作品风格的问题,更是一个的世界观和艺术观的问题。
在音乐方面,浪漫主义的形成是在19世纪20年代。
浪漫主义音乐具有自己的一些风格特征。首先,在作品中重视和反应民族的特点,在民间艺术中寻取创作素材。其次,在作品中塑造了想象中的人物形象,这是由于当时的现实和它们的理想相对立所决定的。
浪漫主义的艺术侧重感情,理性属于次要地位,对整个世界和现实生活的各种现象,都通过个人的主观感受来表现。因此,抒情性、自传性和个人心里刻画就成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特征之一。它反映了纯主观的个人感情,但也有一定的社会典型性。
充满了复杂矛盾的社会***治经济状况,决定了浪漫主义本身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对社会、生活以及对理想的态度的分歧,形成了进步的和***的两种浪漫主义倾向。
1830年欧洲资产阶级***,促使各国人民***意志的奋发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形成了进步的浪漫主义思潮的高涨,出现了法国的柏辽兹、意大利的罗西尼、德国的舒曼、门德尔松和波兰的肖邦等作曲家。
2.此时期的意大利歌剧
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思潮席卷整个欧洲,意大利民族***运动的现实又直接影响着艺术家们。古老
的罗马神话故事已经显得陈旧过时,而窗外发生的事却是那样令人兴奋。于是这一时期的歌剧萌发出一种企***靠拢话剧的强烈愿望,在这个舞台上正在表现许多生动的当代人生活题材,浪漫主义歌剧应时而生。
以罗西尼、唐尼采蒂和贝利尼为代表的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流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崛起。这一流派的作风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当时为整个欧洲文化社会所瞩目的法国歌剧影响,他们的音乐受到文学戏剧的均匀节奏流动的感染,显示出连贯性的特点。特别是罗西尼之后的唐尼采蒂和贝利尼,剧情内容的严肃性质和情感处理的浪漫色调,构成了早期浪漫主义的“半正歌剧”的特征。
3.代表人物
(1)罗西尼
19世纪初的意大利歌剧,如果没有罗西尼的出现,极有可能将不可遏止的沉沦下去。在意大利正歌剧已经衰亡,歌剧舞台风雨飘摇的紧要关头,正是由于罗西尼的力挽狂澜,他又获得了新的动力与生命。
乔阿基诺•安东尼奥•罗西尼(Rossinl Gioacchino Antonio 1792-1868年),意大利杰出的作曲家。罗西尼出生在社会***治生活动荡不安的年代,这段生活既使他对封建压迫有痛切感受,又使他积累了许多艺术经验。
罗西尼14岁进入博洛尼亚音乐学校,15岁创作第一部歌剧《德米特里奥与波里比亚》,18岁从音乐学校毕业时上演了他的喜歌剧《婚姻契约》。此后,他正式开始了职业性的歌剧创作活动。
1813年,他创作的正歌剧《坦克雷迪》和喜歌剧《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为他带来了荣誉。这两部歌剧先后在威尼斯上演,获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功。《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是罗西尼的成名作,也是他创作的第一部喜歌剧。
1815年,他创作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在圣卡洛大剧院首演后引起强烈反响。原因是罗西尼在这部作品中,大胆的对传统的意大利正歌剧进行了使人瞠目结舌的重要改革。
1816年,是罗西尼格局创作的重要年份。这一年他创作了喜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这是罗西尼最优秀的代表作品,它确立了罗西尼的世界级歌剧大师的地位。
在那不勒斯期间,罗西尼还创作了《奥赛罗》(1816年)、《灰姑娘》(1817年)、《贼鹊》(1817年)、《摩西在埃及》(1818年)、《湖上夫人》(1819年)、《二世》(1820年)、《塞米拉米斯》(1823年)等16部歌剧作品。这一时期,是罗西尼创作的高峰期,也是他的荣誉顶峰期。
1829年8月,罗西尼最后一部歌剧《威廉•退尔》在巴黎歌剧院公演。这部反应瑞士人民抗战题材的歌剧,在巴黎引起了轰动,连续上演了65场。至此,罗西尼共创作了38部歌剧,并就此终止了歌剧写作。
(2)威尔第
威尔第(Giuseppe Verdi 1813-1901)是19世纪意大利歌剧创作成就最突出的作曲家。他的歌剧创作大体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40年代)许多作品与***治有关,反映了与强权、压迫和专制主义进行斗争的精神,并采用戏剧和文学经典为题材,如取自《圣经》的《纳布科》(1842)、雨果的《欧那尼》(1844)、拜伦的《福斯卡里父子》(1844)等。在艺术上,威尔第早期的作品以《纳布科》为代表。
中期(50-60年代)的歌剧描写了许多平民百姓,反映了威尔第对被压迫、被蹂躏的人民的同情和歌颂,以及对剥削者、专制主义的揭露和抗议。根据雨果的《国王寻乐》写的《弄臣》(1850-1851)、《游吟诗人》(1851-1852)和《茶花女》(1853)等。
第三时期指80-90年代晚年的两部歌剧《奥赛罗》(1886)和《发尔斯塔夫》(1893),前者是正歌剧,后者为喜歌剧。
威尔第写下了著名的三大浪漫主义歌剧―《利哥莱托》(1851)、《游吟诗人》(1853)和《茶花女》(1853)。它们比起早期历史题材的英雄歌剧来,不仅对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状态有比较深刻细致的刻画,从类型化的形象提炼成个性化、典型化的形象,并且把性格的刻画和情节的展开紧密地联系起来,以富于动力的音乐不断地推动着戏剧性的发展。
威尔第的歌剧以其深刻的现实主义力量和艺术上的大胆创造与探索而感人至深。他的大多数歌剧虽然依旧遵循分曲结构的写法,但他尽量克服不自然的、刻板的段落衔接。咏叹调内部的结构,随剧情及情绪的发展而处理得灵活自由,他还克服了意大利歌剧乐队粗糙、表现力苍白的弱点。他还对于瓦格纳分场而不分曲的结构、乐队的巨大作用和主导动机的手法加以创造性的运用。
浪漫主义思潮是时代的潮流,它使意大利歌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参考文献:
[1]宋莉莉主编.西方音乐简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
[2]张洪岛主编.欧洲音乐史[M].北京: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3]尚家骧主编.欧洲声乐发展史[M].北京: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4]刘新从,刘正夫主编.欧洲声乐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