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级地震同时引发的海啸,让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了核泄漏。就在日本人发放碘片用于防治核辐射时,中国却出现了抢购食盐的闹剧。抢购理由大致有两个:一是因为食盐中有碘,可以抗辐射;一是害怕海水污染,再吃盐会吃到辐射物。
其实,如果靠吃盐补碘,按照国家食盐中加碘标准的上限,每日每天需要摄入3千克碘盐,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真这样做,怕是等不到核辐射来临,人就没有了;就算是海水污染,中国完全可以不吃海盐,中国的矿盐储量甚至可以够全世界人吃一段时间的。
既然中国不缺盐,而且吃盐也不可能防辐射,那为什么会出现抢购食盐的现象呢?这反映了人们怎样的心理?为此,记者专门采访了应用心理学研究员,知名心理咨询师,本刊特约专栏作者马志国。
记者:马老师,市场上出现非正常的疯狂抢购碘盐,这应该是和日本的核泄漏有关。这种类似现象早在***时期就曾经出现过,为什么还会发生?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如何定位?
马志国:像这次抢购食盐类的抢购风,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说,首先是从众心理的表现。一则笑话说:一人闲逛街头,忽见一长队绵延,赶紧站到队后排队,唯恐错过什么购买紧缺必需品的机会。等到队伍拐过墙角,发现大家原来是排队上厕所,才不禁暗自好笑。这就是从众心理闹出的笑话。这次食盐抢购风,与这个笑话何其相似?
我们还可以和同伴做这样一个试验:在一条行人往来的路上,几个人同时抬头仰望天空,并不停地讨论着什么,一边看,一边说。不一会儿,就会有好多好奇的人抬头看天,而且越聚越多,虽然他们并没有看到什么!这也是从众心理的表现。
记者:心理学上如何界定从众心理?
马志国:关于从众心理,心理学家阿希有一个典型实验:当一个被试者来到实验室的时候,已有6名被试者先到了。实际上这6个人是阿希的助手,他们的答案是阿希事先设计好的。研究者拿出了一张卡片放在黑板架上。这张卡片的左边有一条线段,叫做标准线段,右边有三条线段,分别标有A、B、C。阿希让被试者看,看A、B、C中哪条线段和标准线段一样长。本来很明显,正确答案是C。在前两轮实验中,研究者的助手选择了C,被试的选择没有问题。但从第三轮开始,研究者的助手一致地选择了A。结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有76%的人至少有一次跟随了研究者助手的错误答案。不用嘲笑被试者,我们生活中都难免这样从众。
所谓从众心理,是指由于群体的压力,个人的观念与行为向与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用通俗的话说,从众就是“随大流”。
记者:是哪些因素导致的非理性抢购?又有哪些因素影响人的从众心理?
马志国:当群体中的个体发现自己与群体不一致时,会感到一种心理紧张,于是,群体压力促使他与群体趋向一致。于是,由于这个从众心理,最初的个体行为就会演变为群体行为,甚至酿成恶性。
那么,哪些因素影响从众心理的产生呢?
第一方面是情境因素。
影响从众行为的情境因素很多。团体的规模,团体的凝聚力,团体意见的一致性程度,团体成员的状况,面临问题的情境特点等,都是影响因素。在大规模中,问题的情境特点尤其重要。当面对复杂难以把握的问题情境时,人对此难以判断,就容易出现从众行为。在这次食盐抢购中,很明显,情境信息是很复杂而不明确的,很多人并不知道,究竟加碘的食盐是不是能防核辐射,究竟我国食盐供应会不会紧缺。就是这样,情境信息越是复杂不明确,人就越容易随大流。
第二方面是个人因素。
与从众有关的个人因素很多。自我意识强的人,做事情往往按照自己的方式,不太会去从众。习惯保持独特性的人,不容易从众。社会地位越低的人,从众的可能性越大。一般女性的从众倾向比男性高。此外,智力水平低的人,情绪悲观不稳定的人,依赖心理比较强的人,易于接受他人暗示的人,也比较容易从众。
记者:是不是所有的从众心理都消极,都会导致一些非理性的行为出现?
马志国: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应该说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
从积极方面说,从众对于个人适应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群体中成员的意见统一,才能够形成一个群体成员所必须遵从的社会规范,来保证对群体成员的必要的约束作用。从个人的角度来说,一个人只有在更多的方面与社会的主导倾向取得一致,才能适应社会。因此,通过必要的从众行为,可以使个人能在最可靠的程度上达到迅速适应社会。
从消极方面说,社会生活中某些消极意义的东西,也会对人构成压力,使人产生从众心理,甚至向某些错误的言行看齐。这种从众就是消极的。就这次抢购食盐的从众行为说,就产生了消极的社会效果。
记者:如果说抢购食盐是从众行为作怪,那么,从众行为背后还有什么心理根源?
马志国:在这次食盐抢购风中,人们所以出现从众行为,还与流言心理的作用密切相关。
所谓流言,就是人们相互传播的无法提供确切依据的信息。
流言传播的心理过程是这样的:当一个信息从信息源传来的时候,接收者不可避免的要进行“合理”的加工,紧接着他再扮演传播者的角色,将经过加工的信息传递给下一个接收者。每个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都有一种“合理化加工”的倾向,这是人固有的一种心理特点。按照“合理化加工”倾向,人们对流言往往从三个方面加工:一是磨尖,对传给自己的信息断章取义,只选取了其中一部分信息进行加工;二是调平,把传给自己的信息重新编排,省去了某些信息内容,使故事简明,也利于他表达;第三是同化,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接收和传达信息,使之更符合自己的人格特点。结果,流言越传越走样,直到面目全非。
从众行为不一定必然与流言作用相关。但是,大凡抢购风,往往有流言心理的作用。一传十,十传百,传得满城风雨,于是,从众行为变成了群体抢购风。
心理学上有个流言传播的基本规律,用公式表示为:R(流布量)=I(重要性)×A(模糊性)。重要性是指事件对人们的重要程度。模糊性是指信息的明确程度。也就是说,越是重要的,流言也就越容易传播,越是模糊的,流言也越容易传播。而且,重要性与迷糊性二者的关系不是“和”,而是“积”。也就是说,不管是多么重要,只要模糊性等于零,流言就不会生起;不管是多么模糊,如果重要性等于零,同样也不会生成流言。
心理学家又提出,流言的发生与流传有三个条件:第一,在缺乏可靠信息的情况下,最容易产生与传播流言。人们越是弄不清真实的情况,流言越是容易传播。第二,在不安和忧虑的情况下,容易促使流言产生和传播。第三,在社会处于危机状态下,如战争、地震、灾荒时,人们容易产生恐怖感与紧张感,流言也容易传播。
从上述流言传播的心理规律来看,这次抢购食盐风就不难理解了。一是事情重要,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之一。二是信息模糊,关于食盐的事情人们平时了解很少,口口相传中很少有人弄清真相。三是情境危机,地震灾害,核辐射危害,让人们陷于不安焦虑之中。于是,“合理化”的加工结果就是,流言传播开始了,从众行为出现了,抢购事件发生了。从众行为以及抢购现象,反过来又推波助澜,让流言传播的更厉害了。信息传播的现代化,比如网络手机等,让流言传播更快更广。于是,食盐抢购风波很快席卷全国了。
记者:导致人们产生从众心理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除去社会原因,类似的事情比如抢购其他物资的现象还会不会出现?能从心理上避免吗?
马志国:如果进一步追寻心理根源,那就是心理学上的人际影响这个规律。世间万事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人际间,更是彼此相关相互影响的。可以说,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没有人可以完全不受别人的影响。
所谓人际影响,就是在他人影响下,个人的信念、态度、情感和行为发生变化的过程。只要和人一起,人际影响几乎无所不在,或者说,只要我们生活在世上,就不可避免的要受到他人的影响。只是很多时候我们似乎没有察觉。人际影响的方式很多,流言传播以及从众行为,就是很重要的人际影响形式。
从众心理不可能完全消除。有从众心理在,就会出现从众行为,有从众行为,就难免导致不可估测的。比如过去***时期的疯狂抢购醋和板蓝根,以及以后还可能出现的一些抢购现象。同样的道理,流言也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
我们说,从众行为不可避免,流言传播不可避免,并不是说,不可预测事件或恶性不可避免,只要采取相应措施,是可以减少甚至避免的。
要避免抢购,避免消极的从众行为和流言传播,避免不可估测的恶性发生,需要一些条件。
首先是***府及时干预积极作为。
不论是流言传播,还是从众行为,都与信息复杂不明有关。危机事件发生后,公众处于恐慌之中,在信息不明确的情况下,流言就会快速传播,从而导致从众行为甚至。这时候,***府的权威确切的信息传播得越早,越容易遏制流言传播,化解从众行为,避免。
这次抢购风16日甚至更早就已经开始,但大部分地方***府干预时间已经是17日。何况公众获得信息,还有一个过程,特别是信息流动相对慢一点的农村地区。就是说,其间的两三天时间,显然让流言有了蔓延之机,让更多的公众卷入从众行为。尽管如此,***府以及职能部门了权威信息之后,很快流言传播中止了,从众行为消失了,抢购风波平息了。由此看,***府要及时干预积极作为,及早公开权威信息,准确传播科学常识。
同时,社会还应该在平时培养公众的***性。人们的***意识越差,就越容易“随大流”。所以,随着社会的进步,应倡导公众的***意识,鼓励公众的***思考。
其次是公众提高个人心理素养。
前面说过,个体***性越差,越容易传播流言,越容易出现从众行为。所以,公众应该提高个人心理素养。首先是提高***思考能力。具有***意识,善于***思考,即便遇到问题,也不容易听信流言,不容易从众。同时还要提高认知能力。听信流言,从众行为,都与缺乏对事物的认识有关。比如这次抢购风,如果公众知道了吃碘盐不仅不能防核辐射,还会有害身体,知道了我国的食盐供应绝大部分是矿盐,根本不会紧缺,谁还会去排队抢购食盐?所以,我们要善于学习,掌握科学常识,学会***思考。这对于终止流言,避免从众,是非常重要的。
记者:通过马老师的精辟分析,让我们能够从心理学角度去认清食盐抢购的真相,了解并认识到从众心理的社会危害及积极作用,对于个人素质的提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谢谢马老师接受采访。编辑/廖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