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坛大师萨廖埃尔·约翰逊曾感慨地说,“当你对伦敦厌倦之际,就是对人生也已经厌倦了”。这并不是一个表面奢华的城市。提起伦敦,大多数人都联想到“雾都”之类的并不欢愉的词汇,因为伦敦确是与雾有着密切的关系。也许是和它的经历有关,也许是多年的战争将它动人的笑容洗刷,也许是过多的伤感记忆将它的眼睛湿润。
曾被人们称为“伦底纽姆”的伦敦,在第一座横跨泰晤士河的木桥落成时便已经开始了它浪漫的征程。散步于波光粼粼的泰晤士河边,伴着伦敦的忧郁,静静地回忆往事,也许在这里可以将你想忘记的一切统统忘却。
当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向人们敞开它那广阔、深邃的怀抱,人们常常会迷失其中。
1753年,一位叫做Hans Sloane爵士的人去世了。他的职业是御医,兼职博物学家,业余爱好是收藏。Hans Sloane爵士的藏品包罗万象,根据遗嘱,他身后留下的七万一千多件个人藏品全部捐赠给了大英帝国。为了展出这些物品,大英博物馆在六年后建成开放。
此后,日益强大的日不落帝国借助各种方式从世界各地运回越来越多的奇珍异宝,博物馆为了增加展出数量,不断对展馆进行扩充改建。我们现如今看到的大英博物馆建筑,已经不是二百五十年前那座Montagu House(蒙塔古大楼),而是十九世纪初重建的。
如今大英博物馆已经成为伦敦,乃至整个英国最为有名的博物馆,并且和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巴黎的卢浮宫并列为世界三大博物馆。同时,这里也是很多游人在伦敦花时间最多的地方。在沉甸甸的历史里穿行,不知不觉间,时间就嘀嗒而过。在大英博物馆,完整地听一遍语音导览就要花上两天时间,而这些讲解,还仅仅是指目前展出的,并不包括博物馆收藏的其他还未被展览的作品。
伦敦塔桥
伦敦塔桥是从英国伦敦泰晤士河口算起的第一座桥(泰晤士河上共建桥15座),也是伦敦的象征,有“伦敦正门”之称。该桥始建于1886年,1894年6月30日对公众开放。从远处观望塔桥,双塔高耸,极为壮丽。塔桥内设博物馆、展览厅、商店、酒吧等。登塔远眺,可尽情欣赏泰晤士河风光。
萨廖埃尔·约翰逊感慨地说,“当你对伦敦厌倦之际,就是对人生也已经厌倦了”。这并不是一个表面奢华的城市。提起伦敦,大多数人都联想到“雾都”之类的并不欢愉的词汇,因为伦敦确是与雾有着密切的关系。也许是和它的经历有关,也许是多年的战争将它动人的笑容洗刷,也许是过多的伤感记忆将它的眼睛湿润。
有着数百年历史的英国古代建筑分布于泰晤士河两岸,泰晤士河畔成为煽情之雾的源头。哥特式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威斯敏斯特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教堂的上部园顶高31米,使教堂显得更加神秘和严肃。这里是英国历代国王的归所,从亨利三世到乔治二世的20多位国王在这里安息。除了王室外,这里也安葬着许多著名的人物,像牛顿、达尔文、丘吉尔等,伟人的气息似乎还在广场上萦绕,迈着沉重的脚步从这里经过,终生难忘。
平民王妃戴安娜的葬礼也是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举行的,她也是最后一个在这里举行葬礼的王妃。教堂前面排着长长的队伍,等待进去参观戴妃的展览。对于这朵和情人一起死于车祸的风中玫瑰,所有刻板的英国人都保持了宽容,奉献出怜悯,向已逝去的伊人脱帽致敬。
威斯敏斯特教堂前,就是大名鼎鼎的大本钟。大本钟塔楼的做工非常考究,在浓重雾气的渲染下显得更加雄伟,而复杂的线条和雍容华贵的结构又为塔楼增添了些许妩媚和高贵。大本钟兢兢业业地转动着,钟内的齿轮带着惯性,一刻不停地运转,仿佛停止了就再也无法苏醒。
大多数画家笔下的雾都伦敦神秘而冷酷,泰晤士河水被加上厚重的铅灰色,天空因大雾弥漫而变得冰冷而阴霾。不是这样的,伦敦并不是无情的,当马车载着福尔摩斯和华生在大街小巷里穿行,当人们莫名其妙地因清冷的雾气而烦躁时,伦敦恰巧睡着了。它的过去是沧桑的,却不动声色,好像一个与世无争的老人抑或沉静的母亲。
伦敦漫长艰难的历史也造就了一批浪漫的文人和画家,他们在这里找到了创作的源泉,找到了毕生的归宿。全世界的灵感好像都聚集在这里,站在大雾弥漫的街头,激动得让人“窒息”。莫奈带着凄凉和忧郁来到伦敦,走到伦敦的桥上遥望远方的海平面,越远的地方似乎越清晰,因为脱离了雾的遮掩。于是,日出,在那一刻铭刻在伦敦的雾里,也铭刻在那遥远的天边。
伦敦的日出是彩虹一般的颜色,每当人们从伦敦塔桥或其他任何一座桥上走过,都不会忘记莫奈,不会错过这个经典的画面。可是工业时代过去了,伦敦黄色的大雾也逐渐远去,就像孩子们所盼望的冬天的大雪,当人们想再沉浸在大雾中感受灰色或者阴沉带给人的抑郁浪漫时,高傲的伦敦已不再给你机会。
伦敦是固执的,她没有因时间而变,无论是好的形象还是坏的,伦敦都始终在以自己的方式存在并快乐着。有时候在空气中嗅到一丝芬芳的清香,请不要惊异,也许那是小路边的野花带给你的惊喜;或者是伦敦街头的酒馆里散发的酒香,正如嗜酒文人笔下所写的:酒好喝,是因为难喝;伦敦变了,是因为它没有变。
也许只是时代变了,那雾即使有,也不再令人惊奇,伦敦逐渐演化成人们心中的印象,就像伦敦的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