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这样说:不到阿拉善,不算到内蒙古,这是记者在阿拉善采访时的真切感受。阿拉善的自然和人文风情在内蒙古是独特的。据统计,阿拉善盟的54万亩天然次生林,有脊椎动物177种,其中有马鹿、盘羊等18种部级保护动物,是我国自然原生态保存较好的地区之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阿拉善的神奇。高山、草原、沙漠、湖泊、河流等等,构成了阿拉善特有的美丽自然风貌。
巍巍贺兰山绵延250公里,犹如一条绿色长龙,横亘在阿拉善的东南缘,主峰海拔3556米,是内蒙古最高峰。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峰峦叠障,苍松翠柏,云雾缭绕,山坡谷底花草丛生,清泉潺潺。而金秋时节的额济纳旗的39万亩胡杨林,是当今世界仅存的三处天然河道胡杨林之一、是阻止巴丹吉林沙漠向北扩散的重要屏障,是中国西部生态的天然宝库。每年深秋,这里游人如织,时光悄然变换之中,一片浓绿变成金黄,额济纳河畔流光溢彩,宛如天境。腾格里沙漠和素有“沙漠珠峰”美誉的巴丹吉林有200多个湖泊,它们如银色珍珠镶嵌在阿拉善大地上。碧空、黄沙、天鹅、湖水、绿洲,构成了神奇美丽的大漠风情,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质公园海市蜃楼亦幻亦真……
阿拉善的金色戈壁,广袤无垠,令人叹为观止。无论是额济纳旗马鬃山戈壁,还是阿拉善左旗的敖伦布拉格大峡谷、阿拉善右旗的额日布盖大峡谷都神奇壮美,其“色如渥丹,灿若明霞”,是典型的丹霞地貌。阿拉善境内的海森楚鲁怪石,千姿百态,若悟空嬉闹,或八戒酣睡,或雄鹰展翅,惟妙惟肖。
贺兰山横峙西北,素称“关中屏障,河陇咽喉”。黄河以西贺兰山阴至额济纳河,是北方历代少数民族游牧生息之地。早在原始社会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在额济纳旗境内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用石英石击成的石器;在阿拉善右旗境内曼德拉山发现了新石器时代古代先民留下的4000多幅岩画;1958年在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西南的鹿圈山上发现了灰坑遗址,出土双耳红陶罐,它和仰韶文化有密切联系,属新石器时代晚期。
翻开阿拉善厚重的历史,大禹治水、穆王西巡、王母举觚、老子成仙……都在这里留下了先人的踪影和传说。自春秋时代起,敦厚善良、勤劳朴实的阿拉善各族人民,在征服自然、创造历史的同时,也传承着远古的文明,延续着自己生命的年轮。其中,6000多年前的曼德拉山岩画、贺兰山岩画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其中的曼德拉山岩画以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分布密集、延续时代长,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是人类艺术的宝库。它们栩栩如生地反映了古代先民在阿拉善地区的生产生活情景;额济纳旗的居延遗址曾出土了大量的汉简和西夏文物,居延汉简与殷墟、甲骨文、敦煌遗书并称为二十世纪东方文明的四大发现。黑城是“丝绸北道”上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遗址,曾是汉、唐、西夏和元帝国的***事重镇、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和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都曾在这里留下优美的篇章。汉唐以来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边塞诗词。王维的《使至塞上》云: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这些优美的诗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阿拉善的大漠风光。
三十年来,阿拉善盟作为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在国防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世界航天三大中心之一、中国航天第一港――东风航天城坐落在额济纳旗宝日乌拉草原上。从第一颗“东方红”卫星,到“神舟”载人航天飞升空,中国航天史上众多的“第一”在这里诞生,中华民族千年飞天夙愿在这里圆梦。历届盟委、行署和驻地部队高度重视“双拥”工作,***民携手共建边疆,形成了坚若磐石的钢铁长城。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阿拉善盟各项社会事业协同并进,科技、教育、文化、广播、电视、卫生事业等取得了长足发展。其中,科技项目工作实现新突破,科技合作与交流领域不断拓展,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以优良品种选育、飞播牧草试验、肉苁蓉、锁阳人工栽培试验研究为代表的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能力明显增强。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教育投入力度逐年加大,以“两基”巩固提高为重点,注重民族教育,提升职业教育,继2006年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全免费、2009年高中阶段免学费教育的基础上,阿拉善盟将从今年9月1日起,对全盟学前教育阶段幼儿免除保教费,至此,全盟15年免费教育体系逐步形成。阿拉善盟基层文化建设得到有力推进,文艺创作健康活跃,群众性文娱活动蓬勃开展,文化市场进一步规范,民族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同步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2009年,阿拉善盟城镇就业人数达到65989人,新增就业5186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44781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0818人,参保率达88.1%,参加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农牧民58568人,参合率达96.15%。人口计生、民***、民族、公共安全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在文化建设方面,三十年来,阿拉善盟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文化促和谐,以文化促发展,以文化促繁荣,努力提高地区文化软实力,提升了城市品位,推动了社会进步,促进了地方经济建设。阿拉善盟歌舞团、乌兰牧骑等专业团体创作了大量富有时代风采、地方特色、民族风情的优秀歌曲、舞蹈、曲艺等艺术作品。其中,2007年,阿拉善盟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编排的献礼节目《大漠情韵》,在全区选演中受到好评,并配合中央艺术团高质量地完成了庆祝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型慰问演出。2007至2010年,连续四年举办了阿拉善盟春节电视晚会。三十年来,阿拉善盟文化部门还积极深入农牧区、厂矿、部队、企业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共开展下乡演出3万余场,丰富了农牧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农牧民群众送上了精神食粮。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形成月月有活动,处处有特色,文化活动常年不断线的良好氛围。阿拉善左旗乌兰牧骑获全区“十佳”乌兰牧骑称号,额济纳旗和阿左旗乌兰牧骑分别被评为全区一类、二类乌兰牧骑。《驼乡欢歌神舟情》2009阿拉善盟春节电视晚会首次在内蒙台向全区、全国播出,开创了阿拉善春节电视晚会面向全国播出的先河。
近年来,随着阿拉善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旅游业、文化娱乐业、艺术表演业、工艺美术品业等文化产业悄然兴起。除了艺术创作和重大演出外,阿拉善的工艺美术品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为主线,积极研发具有地方民族文化品位并与当地传统工艺品相结合的工艺美术品,先后开发研制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工艺地毯、传统手工马头琴、沙画、蒙古族服饰、沙嘎工艺品、手工银器、根雕、木雕、工艺羊头、蒙古族刺绣、水晶制品、皮画、驼具、烫画、石画等。阿拉善民族工艺地毯、驼具、蒙古象棋已列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部分都用于旅游产品开发项目,自产自销或远销区内外,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阿拉善盟精心组织、策划、排演的体现阿拉善民俗风情旅游歌舞晚会的《金帐盛宴》,在全盟旅游景点推出,成为对外展示阿拉善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和文化名片之一。
记者从阿拉善盟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局得知:***的十七大以来,阿拉善盟围绕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抓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盟、旗一批文化工程相继建成。在文化设施建设上,阿拉善盟2008年以来又先后开工建设了盟传媒中心、盟文体中心、盟博物馆、盟***书馆、盟剧院,盟歌舞团、群艺馆综合楼工程。在旗级文化设施建设上,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体育场,阿拉善右旗文化大厦、广播电视大楼、乌兰牧骑大楼,额济纳旗文化活动中心等先后投入使用。额济纳旗广电大楼、额济纳旗博物馆即将落成。阿拉善盟先后争取国家、自治区匹配资金和设备,建设了阿左旗、阿右旗、额济纳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其中,额济纳旗已投入使用,阿左旗、阿右旗设备已到位,正待安装。在苏木嘎查文化设施建设上,阿拉善盟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策机遇,新建全盟24个文化站,17个已建成。阿拉善为盟民族歌舞团,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乌兰牧骑配备了流动舞台车,为艺术团体下乡演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阿拉善盟以“阿旺丹德尔杯”、“苍天的驼羔”诗歌比赛、“奶祭杯”牧民文学那达慕为代表的诗歌文化成为阿拉善文化界的又一奇葩,每年吸引上百名来自全区、全国的文学爱好者参加,一系列蒙古语诗歌文化活动已成为阿拉善文化有影响力、有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阿拉善盟文化底蕴丰厚,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是当地各族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家园和文化基因。全盟现有定远营古城、居延遗址2处部级文物保护单位,广宗寺、曼德拉山岩画等22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旗级文物保护单位90处。
近年来,阿拉善盟积极打造以额济纳国际金秋胡杨生态旅游节、阿拉善奇石文化旅游节、巴丹吉林沙漠文化旅游节、孪井滩马兰花节为代表的节庆文化,通过举办观光旅游、慰问演出、专场晚会、书画展览、民族体育竞技比赛、阿拉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活动,使节会已成为一项集文化、旅游、经贸为一体的大型综合盛会,成为推介阿拉善的重要窗口和受人民群众欢迎和喜爱的品牌文化。同时,也提升了阿拉善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经济社会发展夯实了强劲的文化动力!
三十年励精***治,科学发展谱华章。“中国秘境”――阿拉善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文明和谐篇:天之境 人文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