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象,上世纪60年代,在皖南山区一个神秘荒芜的山坳里,竟飞出了一枚枚探空火箭,直飞苍穹,遨游云天。
如今,在那个郁郁葱葱的山沟里,依然矗立着一座52米高的直导轨桁架笼式发射架。它既像一柄直刺蓝天、傲视大地的利剑,又像一个经历了无数风霜雨雪的历史老人,在述说着一个被封存了半个世纪的十分远的故事。多个“第一”在
这里诞生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航天事业刚刚起步阶段。在安徽省广德县一个叫誓节渡的密密山林里,建立了一个专门发射探空火箭的试验站一一六。三试验站。为什么叫六。三呢?因为试验站的那片土地是在1960年3月份被圈定并决定开发建设的,所以六。三就成了该试验站的名称,一直延续至今。用时间的概念来命名一项工程在航天领域比较普遍,很简单,也容易记住,就像后来的“921工程”一样。
于是,这里有幸成为我国探空火箭的发祥地,飞天之路的起点。而六。三迄今为止,也是中国航天在安徽境内唯一的一块领地。
1960年2月19日,我国第一枚试验探空火箭T-7M在上海南汇县老港镇东进村海边滩涂成功发射。同年5月28日,***在上海新技术展览会尖端技术展览室兴致勃勃地观看了该火箭。当他得知这一火箭是由一群从来没有干过航天的“初生牛犊”搞出来的时,非常高兴,将他们大大褒奖了一番。他同时激励年轻人,一定要搞出飞得更高更远的火箭,勇攀新的科学高峰。
六〇三作为我国进行探空火箭发射试验的第一个发射场,在当年国家经济比较困难、没有现成技术可借鉴,以及生活保障条件十分匮乏的情况下,老一代航天人以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扎根山区不怕苦,呕心沥血搞科研,他们创造的航天成就和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在我国早期的飞天路上,一个个“中国第一”在这里诞生。从1960年至1966年,六〇三试验站共进行了30多次各种类型和多种用途的探空火箭、气象火箭、生物火箭的发射试验。其中,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气象探空火箭;成功地发射和回收了我国第一枚高空生物试验火箭;成功地完成了我国第一次电离层探测试验任务。其中,发射高度最高的达到125千米。另外,在苏联航天员加加林首次飞天成功消息的刺激下,他们决定进行生物火箭搭载活体动物的飞行试验,其间先后搭载了“小豹”和“珊珊”两只小狗,飞行高度为70千米。当回收舱安全返回,科技人员打开舱门时,只见从天外归来的两只小狗活蹦乱跳。这两只小狗一下子成了“动物明星”,并被专程护送到北京,由著名医学专家贝时璋“陪同”,接受了时任中科院院长郭沫若和院***书记张劲夫的“亲切接见”。搭载动物的成功,开创了我国生物试验火箭成功回收的先河,也为我国以后开展载人航天工程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王希季院士的探空火箭情结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时任上海机电设计院总工程师的王希季院士,对他早年曾经参与研制过的探空火箭有着深厚的情结。2010年,笔者为搜集有关航天的历史资料,专程前往北京采访王希季院士。谈到当年研制探空火箭的那段历史,王院士一下子就打开了话匣子。他回忆说,探空火箭研制之初,是在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缺少必要的精密制造和检测设备,缺乏航天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情况下起步的,也是在西方严密封锁、没有他人帮助和提供资料的条件下进行的。记得当时搞T-7M试验模型火箭时,发动机推进剂加注是依靠自行车打气筒加压进行的,而发射时控制时间的机构是用市场上买来的小闹钟改装的,火箭的点火装置是用手电筒灯泡内的钨丝裹上硝化棉制成的,发射控制室则设在泥土堆成的地堡内,指挥员依靠手势和喊声来指挥火箭的发射。这些,对今天从事航天高科技的科研人员来说,简直就像天方夜谭。
王院士说,那时的研制条件确实十分艰苦,设计和加工手段也非常落后,但科研人员仍然严格按照科学规律办事。如计算弹道,用的是手摇计算机,二三十个人白天黑夜连轴转了两个多月才计算完。又如对于容器贮箱的设计也一直通过试验来验证,让其不断在加压中承受压力,一直到爆炸为止。而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只要做个仿真试验就能获得同样的效果。再如发动机试车,是在上海江湾机场一个抗战时期留下来的废旧碉堡里进行的,往往一次试验做下来,科技人员部是灰头土脸的。但是,早期的航天人在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指引下,他们自行研制、自主创新,取得了首次采用固体、液体发动机,飞行高度达到125千米以上,具有工程实践意义的探空火箭。我国首次有菌类搭载飞行试验和小狗搭载上天并成功回收,首次携带科学测试仪器升空并成功回收等,都具有开创性意义。
T-7M火箭的发射成功,在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的意义非常重大,从工程意义上来说,它毕竟是第一次。T-7M成功当年,就亲自到上海来看火箭,说明***中央对航天产品看得很重。另外,***、、***、、、、、、***、李富春等中央领导同志都来上海看过探空火箭,或到研制生产现场视察指导,给了上海机电设计院的全体同志以极大的鼓舞。
王院士认为,T-7M火箭虽然是个很小的火箭。但它却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是我们当时对系统工程的一次有益尝试。那时的探空火箭同样是多品种的,有气象火箭、无控制火箭、电离层火箭、生物火箭等,还有返回回收装置。我们这支队伍在没有现成资料的情况下,硬是通过自己摸索,依靠自己的能力,在实践中大胆创新,直到逐步掌握了整个探空火箭的研制、发射全过程,其中包括关键的发动机液流控制技术等,并锻炼出了一支早期的航天工程研制队伍。可以说,以后几年我国的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在一定程度上有探空火箭研制实践的基础。尤其从掌握一定系统工程经验方面来说,通过探空火箭的研制,使我们有了系统的观点、系统的策划、系统的考虑、系统的抓总能力,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可以说,“两弹一星”的成功,也有探空火箭研制队伍的功劳。还有当时搞的生物火箭回收技术,对于我国返回式卫星的研制,以及后来神舟飞船的成功返回,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铺垫作用。另外,在研制过程中用到的照相技术、红外地平仪、发动机高空点火技术等,部对我国航天事业后来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