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著与坚持让刘旺最终实现了自己的飞天梦,而这两点也是我们所有人走向成功的必备要素。
刘旺的回忆,是从山西平遥老家那条乡间小路开始的。
每个星期,在那条通往城里中学的土路上,他骑着全家倾其所有买来的自行车快乐地奔波。
风吹动少年的衣襟。他觉得自己像在飞一样,7公里的路一眨眼就到了。那时的他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会真的飞起来,目的地是300公里外的太空。
1988年,19岁的刘旺从平遥一中考入飞行学院,毕业后进入空***某师飞行大队。10年后,拥有驾驶战机安全飞行1000小时纪录的刘旺通过严格的选拔,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之一。
“他是我们的小老弟,头脑特别聪明,学习成绩很突出。”杨利伟说。
在近乎残酷的乘组选拔中,虽然历次考核成绩都十分靠前,刘旺却屡屡因毫厘之差与飞行机会擦肩而过。2012年3月,他终于以优异的成绩入选“神九”飞行乘组,肩负起操纵飞船与天宫交会对接的重任。
这一天,刘旺等待了14年。景海鹏说,刘旺就像山西老陈醋,越酿越香。还有人说,他14年磨一剑,最终利刃出鞘。刘旺自己则把这14年比作登山:即使攀登充满艰辛,即使没有到达顶点,登山者却很享受这个过程。
从而立到不惑,即使是中国首批航天员中最年轻的成员,刘旺黝黑的脸上也留下了岁月痕迹。
失落过吗?想过放弃吗?面对这些问题,刘旺毫不犹豫地予以否定。“我告诉自己,只要没接到停航命令,都有机会。”刘旺说,“等待了14年的不止我一个人。争取梦想的唯一途径,就是时刻努力,时刻准备着。”
“执著”与“坚持”是人们谈到刘旺时最常用的词语。“他对载人航天的追求和信念从来没有动摇过,每次选拔一结束,立即投入新任务的训练中,永不言弃。”航天员系统总指挥陈善广这样评价。
如果说心无旁骛的训练是刘旺等待飞天的方式,战友们太空飞行的历程就是伴随他一路等待的美好记忆。
“神五”返回,杨利伟一报告“有开伞感觉”,站在指控大厅内的刘旺眼泪猛地涌出:人安全回来了,飞天梦实现了!
回忆起这一幕,不多言语的刘旺眼里隐有泪光。
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告诉记者,过去每一次载人飞行成功完成后,刘旺总会给她发个短信,向这些托举航天员飞天的科研人员、教员们送去感谢与祝贺。
黄伟芬相信,这次也会收到刘旺的短信。“这次他是代表他自己。我为他高兴。”
得知入选消息后,刘旺并不激动。“有片刻的放松,之后便感到责任重大。”刘旺说,第一次手控操纵飞船与目标飞行器交会对接,对载人航天事业来说意义重大,对他个人来说责任重大。
太空中实施交会对接,需要控制好飞船的方向、姿态、位置、速度,考验航天员及时发现、及时反应、准确控制的反应能力与天赋。空间环境在地面无法完全模拟,但地面练习无疑是完成这一任务的基础。
“每个模拟器状态不一样,有的延迟误差小一点儿,有的延迟误差大一点儿。我看他手控交会对接这么多次,不管模拟器是什么状态,都做得特别好。”刘洋说。
在进行了1500多次手控交会对接训练之后,刘旺的成功率保持在百分之百。即使在没有参数辅助的情况下,他的操作精度不仅超出工程人员提出的要求,也胜过了自动交会对接的精度。这一身百步穿杨而正中“靶心”的本领,曾让在训练现场突然设置“考题”的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赞叹不已。
谈及“秘诀”,刘旺说,技能的提高离不开练习次数,但也时时停下来静静思考。“我给参与设计的工程师们打过无数次电话,请教他们设计的思路、原理、规律。原理掌握越透彻,分析问题越细致,操作才能更精准。”
刘旺的钻劲儿,让他拥有了庖丁解牛般的自如,也增添了乘组的力量。
“他在操作上的稳定程度,让我们对这次任务很有信心。”刘洋说。
飞天在即,刘旺唯一的难题是:怎样把上天的消息告诉身体不太好的***亲。
作为家中的长子,他太了解母亲了。农村条件差,母亲含辛茹苦把几个孩子都培养成了大学生。14年前航天员选拔时,她就舍不得让儿子去从事这一充满风险的事业。
看到关于“神九”的新闻,母亲曾打电话给刘旺,你入选了吗?刘旺问,您希望您儿子入选吗?她说,不希望。
“我知道她特别为我担心。”刘旺说,“但母亲肯定也希望我实现多年的梦想,飞得更高、更远。”
编者注 北京时间2012年6月29日10时许,神舟九号飞船返回舱成功降落在预定区域。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神九”航天员刘旺:等待了14年的飞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