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层次、类型的学校,学生的差异往往很大,班主任工作要想取得成功,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班级管理工作到底如何开展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呢?这对于班主任来说,一直是一个重大且有待解决的课题。经过探索摸索后,笔者终于找出了一个有效的办法——“责任内阁制”。
一、班级管理模式的几次不成功尝试
1.班委会负责制
所谓班委会负责制,就是班级的日常管理由班长领导的班级委员会负责,要想使这一制度真正有效实行起来,班委会的人选至关重要,必须选一个认真负责、有管理能力的团队。经过一个星期的观察和调查,笔者确定了班委会所有人选。
为使他们能顺利工作,笔者对他们进行全方位指导,比如如何在讲台上发言,如何主持班会,如何管理班级卫生和纪律。刚开始的一段时间,班委会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后来笔者发现效果越来越差,一方面班委成员的工作力度不够大,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很多学生根本不把班委会放在眼里。随着班长经常上网这一严重违纪行为被笔者发现,标志着班委会负责制彻底失败。
2.监督员匿名举报制
为能掌控班级违纪行为,笔者设立了十五名班风班纪监督员,分布在班级的各个角落,一天分早上和晚上两次向笔者汇报班级的各种违纪行为。监督员是公开的,但在举报材料上,不需要署名。收完监督员的材料后,笔者当众把材料搅混在一起,这样笔者也不知道举报材料是谁写的。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保护举报人。
这一制度实施初期,班级的各种违纪情况都被报了上来,经过笔者及时处理,班风班纪有了很大好转。一段时间后,笔者发现了两个问题,一是不少学生屡教不改,每天犯错都有他,怎么教育都没用;二是举报内容很单一,仅限课堂说话方面,对看课外书的、早恋的,打架的,几乎没有举报。后来与监督员谈话得知,即使是举报讲话,只能举报个别人讲话时,如果讲话人多了,也没法举报。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三点,一是事后监管,这对那些自控力不强的学生来说,所起作用很有限;二是监督员举报时还有所顾忌,虽然是匿名举报,但往往被举报人知道是谁举报的;三是在班级中缺少强有力的维持秩序的人,一旦教师们去参加校会的自习课时,场面往往会失控。
3.班主任亲自负责制
班级管理工作迟迟打不开局面,笔者加大了对班级的管理力度,每天晚上不管有没有值班,笔者都在学校,企***以自己的奉献精神感动学生、大力度地管理学生。
晚上笔者值班的话,就在班上,不值班的话就在隔壁的办公室。对发现的违纪学生,及时处理,时不时地大声训斥。学生见笔者时刻都在,讲话的人少了,但笔者很快发现,传纸条现象增多了,(他们不敢出声,就来这无声胜有声的办法;)看课外书的人也多了。后来学生看笔者在办公室长时间没出来,他们就敢讲话,笔者觉得要管的方面越来越多,真有点江郎才尽、黔驴技穷的感觉。
三、责任内阁制——班级管理新天地
期间笔者参加了一位资深教师的讲座,当时名师请在座的所有班主任画几个简单的***形,画好后,让在场的教师互相交换看一下,看后,大家都笑了。教师紧接着说:“教师们之所以笑,是因为在相同的指令下,彼此画的都不一样,但这种情况是很正常的。各位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经常会碰到相同指令下,学生的表现会有很大不同,有的时候,教师们忍无可忍了会责备学生怎么还不能做好呢。要知道,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教师们要试着去理解学生。”
回学校后,笔者决定问计于民,让学生提出管理自己的办法,同时请他们写出对笔者的建议,不需要署名。大家写得都很认真。这是学生的心里话,笔者把每一个学生写的都看了,看后真是悲喜两重天。悲的是学生对我的无私奉献并不领情,反之,说对他们管得太多,觉得很反感。喜的是学生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班级管理办法,这说明很多学生也希望班级好起来。为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决定让一些学生来牵头,他们自己找一帮志同道合的同学,让他们组成若干个管理团队,每个团队任期一周,在任期内实行他们自己制定的规章制度,全权负责班级的日常事务。为了使这个管理团队有更好的名称,笔者借用了历史书所学的英国责任内阁制概念。
经过激烈的演讲和投票选举,首届内阁开始了班级日常事务的管理。笔者密切关注着首届内阁的执***情况,效果加倍。笔者不断增加内阁的权力以及其他的规定。在精彩的演说和紧张的投票后,第二届内阁产生了。由于首届内阁作了很好的开头,第二届内阁为了超过首届,工作更加积极,使班级的各项工作取得了更大的进步。
这次“责任内阁制”管理模式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把学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了,其次成功地加强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学生既然想参与班级管理,那就会有意无意地加强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工作时更加负责。工作有成绩后,他们就会有成就感,积极性更高,责任意识更强,班级管理工作就会更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