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付梓于光绪末年的《善本书室藏书志》是清末一部具有解题性质的善本书志,著录有34部刊刻于高丽、日本的域外汉籍,内容包含经、史、子、集。书中详细考证、记载这些域外汉籍的作者履历、序跋、藏书印、版式特征、版本源流等情况。通过对《善本书室藏书志》学术价值的探究,可以反映出清未知识分子的自恋情怀以及近代以来东亚文化圈的文化交流互动。
[关键词]《善本书室藏书志》域外文献 学术价值
[分类号]G256.22
《善本书室藏书志》(下称《丁志》)是具有解题性质的善本书志著作,所著录书目均为丁氏藏书菁华。经由此,既可探究东亚文化交流互动视角下丁氏著录域外文献之因,个中充斥着近代知识分子凸显的民族意识、文化研究自恋情结;又能稽考《丁志》的学术价值,从中可略见丁氏于载录域外文献匠心独运的处理方式。
1 丁氏昆仲及《丁志》的编纂、版本
兄丁申,生年未详,卒于光绪13年(1887年),原名壬,字竹舟,清末钱塘(今杭州)人。弟丙,字嘉鱼,别字松生,晚号松存,生于道光12年(1832年),卒于光绪25年(1899年)。兄弟二人,少即笃学,无意仕途,唯喜搜讨善本古籍、地方文献。丁氏昆仲有功于藏书事业史者有二:①抢救并修复文澜阁《四库全书》;②建立了藏书逾40万卷的藏书楼“八千卷楼”。
《善本书室藏书志》的编纂,据孙峻《(八千卷楼书目)序》说,丁丙是在光绪22年(1896年)开始善本藏书志编写的,他趁养疴之暇,“约峻辰集酉散,日撰解题二十部。峻常登楼,择其尤者六七十种,供三日之编纂。每晨趣正修堂,丈危坐以待。及开卷检阅,靡不参伍错综,博引旁证。峻述之而丈书之,阅三年毕事。丈欲重加复审而病已甚矣”。丁丙、丁立中在藏书志跋里皆未言及此事。然而丁丙跋语则有谈及,“自丁酉(光绪23年)秋日养疴之暇,始分别部居,谨依四库次第,每书列其文字异同之大致、名人收藏之源流,日积月累,札记遂多。儿子立中,一一手录,裒然成四十卷,名日《善本书室藏书志》”。再如丁立中跋曰:“右藏书志四十卷,先君所手著也。光绪丁酉且月(农历六月),先君偶示微疾,养静松梦寮,躬自纂辑,命立中缮录排纂。已亥(光绪25年)之春,书始脱稿,邮寄鄂中付梓,卷帙既繁,遂绵岁月。辛丑(光绪27年)长夏,杀青斯竞”。前后对照,可知如此鸿篇巨制,仅三年即竣初稿,仓促成书,剪裁序跋,熔铸旧说,势所难免。除利用《四库总目》等书目及拼接原书序跋之外,当然也会利用现成的丁氏题跋,或改写,或杂糅成文。然而俑笔编目之事,在清晚期藏书家中屡见不鲜,丁跋绝口不提不足为奇。后来丁立中让孙峻在《(八千卷楼书目)序》里披露此事,应是得其授意而为之。《善本书室藏书志》只有光绪27年(1901年)丁氏自刊本一种版本,而且印数不多。
2 《丁志》所录域外藏本价值
《丁志》40卷,共计收录丁氏昆仲所藏善本秘籍2654部,采用传统的四部分类法,未设二级类目。卷1至5经部,卷6至14史部,卷15至22子部,卷23至40集部。《丁志》收录宋元旧椠142种,明刻本1163种,抄本(明抄、影宋元抄、精抄、旧抄、名家抄等)1110种,近刻近抄本181种,稿本24种,日本、高丽刻抄本34种。关于域外藏本价值,陈登原先生曾明确提出《丁志》藏书可贵之处,“多日本、高丽刊本,可以见异国风光者也”。此后柳诒征先生亦评介《丁志》的独特之处,“所藏之书多日本、朝鲜刊本,可征域外刻书风光”;又“清光绪中,海内数收藏之富,称瞿、杨、丁、大家。然丁氏于文化史上之价值,实远过瞿、杨、陆”。由此可知,《丁志》域外藏本价值突出体现在著录域外文献较前增多。
《丁志》所著录域外文献(34部),较之先前成书《滂喜斋藏书记》(14部),整整多出20部。《滂喜斋藏书记》著录域外文献:①经部:日本刻何晏《论语集解》《札记》、日本刻《古文孝经孔氏(传)》、日本刻《孝经唐玄宗(注)》,共3部;②史部:朝鲜刻《海东记》,共1部;③子部:日本钞《黄帝内经太素》残本、高丽刻《济众新编》,共2部;④集部:日本刻《徂徕集》、高丽活字本《桂苑笔耕》、高丽活字本《兰溪遗稿》、《石洲集》残本、高丽刻《海居斋集》、《竹西诗集》、高丽刻《丰山世稿》、《贡草园集》,共8部。《丁志》著录域外文献:①经部:《周易》日本刊本、《泰轩易传》影东瀛写本、《新锲书经讲义会编》东瀛刊本、《诗传通释》东瀛刊本、《诗经大全》高丽刊本、《春秋经传集解》东瀛翻宋本、《孝经孔氏传》日本文***刊本、《孝经》东瀛刊本、足利本《古文孝经》东瀛刊本、御注《孝经》日本刊、《续刻唐开成石经并五经文字九经字样》东瀛刊本、《论语集解》日本刊本、《论语义疏》日本写本、《孟子音义》东瀛翻影宋本、《四书章句大全》高丽刊本、《乐书要录》影写东瀛活字本、《尔雅》日本影宋刊本,共17部;②史部:《唐才子传》日本刊本、《隶续》日本翻刻本,共2部;③子部:《荀子》日本翻刻影宋台州本、《黄帝内经太素残本》日本写本、《黄帝内经明堂残本》日本写本、《脉经》东洋活字印本、《传家秘宝脉证口诀并方残本》东洋影宋本、《大德重校圣济总录》日本刊本、《普济本事方》东洋刊本、《群书治要》日本刊本、《新雕皇宋事实类苑》东瀛翻宋麻沙本、《新编排韵增广事类氏族大全》东瀛翻麻沙本、《翻译名义集》日本刊宋本,共11部;④集部:《白氏文集》东瀛刊本、《桂苑笔耕》高丽活字本、《山谷诗集注》日本翻宋绍定本、《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日本刊本,共4部。由上述比勘,《丁志》所著录域外文献相对于《滂喜斋藏书记》不仅表现在数量上的增长,更在于其价值。首先,《滂喜斋藏书记》著录的高丽文献,较多侧重于高丽本土文献,而《丁志》则转换关注的视角,将收录重点转移到高丽刊刻的域外汉籍,如高丽刊本《诗经大全》、高丽刊本《四书章句大全》等。其次,就经部而言,《滂喜斋藏书记》仅涉及经部分类中的五经总义、孝经两类,而《丁志》网罗有易、书、诗、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等9大类,非仅种类繁复、数量倍增(多出14部),且著录的版本类别颇多,含有雕版印本、影印本、写本、活字本等,如孝经类即著录有文***刊本、足利本、御注本。再者,从史部分析,《滂喜斋藏书记》关注的是介绍中国周边情况方面的域外汉籍,《丁志》角度略有不同,偏重于我国传记类、目录类著作的域外再刊本,如《唐才子传》日本刊本、《隶续》日本翻刻本。最后,《丁志》子部收录域外文献数量,几近《滂喜斋藏书记》的6倍,出于关注民生考虑,《丁志》载录了6部医家类的典籍,占子部所录域外文献泰半。
3 由东亚文化交流互动视角诠释《丁志》著录域外文献之因
3.1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自秦汉以降,东亚文化圈内,华夏文明始终居于主导地位,由此决定了文化交流的趋势是势能高的文化
(汉唐文化)流向势能低的文化(朝鲜、日本、越南)。从整体上研究中国传统汉文化,仅仅从主流人手是不足的,因而《丁志》著录域外汉籍,并且厘次部类、提要钩玄、指示门径、评判高下、辨别良莠,其终极目的在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以为后世治学者能即类求书,因书究学。
域外文献研究通常是多层面、多维度的,既要宏观地追溯整个历史时代一切域外文献典籍的发展源流,又要微观地揭示域外汉籍在异域的传播与接受的状况,进而展现域外文献的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丁志》著录域外文献,体现的一种学术思想,即主张从学术演变中认识和总结它的发展规律,掌握它的来龙去脉。在域外文献博收精掇上,《丁志》以四部类分,力求与国内学术研究相互结合,两者的有机结合,非但可探讨中华文献典籍向东亚文化圈流布的轨迹与形式,亦能研究东亚各国对汉籍的保藏与吸收,评价汉籍对东亚社会生活发展在各个层面上的作用与影响。
3.2 民族意识凸显,文化研究自恋
漫长的东亚文化交流互动历史中,中国无异于一个唯一的、巨大的“输出源”,而周边藩属国如高丽、日本、越南,则始终扮演着被动的、隶属的接受者角色。“天朝上国”的民族意识、“文化宗主”的文化情结,根植于古代文人学者的文明认同感之中。此种状态下,我国知识分子的文化研究视野难以超出中华民族的范围,而以宏观性、全局性的眼光去审视自身文化。清晚期以后,文化宗主国地位的丧失、文化交流中话语权的旁落,强烈的华夏民族骄做日益受到戕害,诸多重压下,最终导致知识分子的民族意识凸显、文化研究中自恋情结的时隐时现。
以丁氏为代表的清晚期知识分子,见证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苦难与艰辛,面对历史困境,无论知识分子群体如何高声抗议、呐喊,国家、民族危局之大势终究无法逆转。丁氏既不能超脱世外,抑郁亦无处宣泄,其精神诉求遂转化为文化研究的自觉性,将传统文化研究的视野扩展到域外文献领域,渴望在域外文献的研究中逃脱现实,寻回往昔的华夏文明荣光,更为藉此得到精神皈依、阙失良久的文化自我认同感。
3.3 东瀛欲师西洋,秘笈弃如敝履
东瀛岛国明治维新以前,颇重文教,后统御日本265年之久的江户幕府崩垮,彼国步入社会转型期,崇尚西学、摒弃儒学的风潮骤起,根源于日人急欲脱亚人欧、全盘西化,妄***成为与西方列强并驾齐驱之国。因此,作为旧学载体的古典汉籍,即成为落后的象征而弃如敝履,“故家旧藏几于论斤估值”。其国所珍藏的秘笈如六朝、唐抄本、宋元旧椠,一度呈无序流动之态势,大量涌入书肆,并且乏人问津,多为国内久佚的孤本。此时于彼国访书的杨守敬,与友人李莼客书信,即曾指出,“日本古籍甚多,所见有唐人写本《玉篇》,又有释慧琳《一切经音义》、隋杜台卿《玉烛宝典》,皆抄本,其余秘笈尚夥。隋唐以下金石文字,亦美不胜收。彼国自撰之书,与中土可互证者尤多”。因日人鄙弃汉籍,其间流入中土数量可观,“尔时贩鬻于我土者,不下数千万卷”,又利益所趋,商人船载回不少秘籍,“犹忆前数年有蔡姓者载书一船,道出宜昌。友人饶季音得南宋板《吕氏读诗记》一部,据云宋、元椠甚多。意必有秘笈孤本错杂于其中”。域外汉籍回归中土,为丁氏从事古文献研究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契机。
4 《善本书室藏书志》的学术价值
4.1 解题凸显著者小传或详考文献著者
《丁志》解题的突出特点是著作者小传。丁氏常依据正史、地方府志传记,翔实著录著作者的人生履历;或凭藉正史及相关典籍的记载,考订著作者情况;亦有解题详于外国著者在我国的游历行迹。
4.1.1 依据正史、地方府志传记,翔实著录著作者的人生履历节录正史传记资料,为《丁志》所用,如著录《新锲书经讲义会编》的著作者申时行,“时行字汝默,号瑶泉,长洲人。嘉靖壬戌进士第,官至大学士,谥文定,《明史》有传”;又如为《隶续》作者洪适所作小传,“适字景伯,鄱阳人,皓之长子。绍兴壬戌,学鸿词科。官至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谥文惠,《宋史》有传”。而《群书治要》的作者魏征生平履历,则征引《唐书・魏征传》,“征字元成,魏州曲城人,官至太子太师,谥文贞”。
正史无作者传记之时,丁氏亦常摘录地方府志,详载作者生平。如《新雕皇宋事实类苑》撰者江少虞,《宋史》无传,则摘录《衢州府志》,“少虞字虞中,常山人。***和八年进士,调天台学官。拒寇有功,权守延、饶、吉三州,治行第一”。
4.1.2 凭藉正史及相关典籍的记载,考订著作者情况
《群书治要》著者,惟题魏征一人之名,《丁志》于此予以考订。首录宋王溥《唐会要》之言,“贞观五年九月二十七日,秘书监魏征撰《群书治要》,上之”,以明魏征系此书著者,又指出“太宗欲览前王得失,爱自六经,讫于诸子,上始五帝,下尽晋年,书成,诸王各赐一本”,后引《唐书・萧德言传》载“太宗诏魏征、虞世南、褚亮及德言裒次经史百氏帝王所以兴衰者上之,帝爱其广博而要,曰:‘使我稽古临事不惑者,卿等力也。’德言赉赐尤渥”,最后得出关于著作者翔实论断,“故是书题魏征等奉敕撰,明非出一人手也”。
4.1.3 解题详于外国著者在我国的游历行迹
《桂苑笔耕》是《丁志》所录为数不多的域外著者的撰著,丁氏并未因著者崔致远系华夏藩邦属国高丽,就不详细载录其生平简介。与之相反,崔致远小传之翔实,令人叹为观止,其涉及崔氏字号、功名、宦历、著作、行迹等,“致远字海夫,号孤云,年十二人中国。又六年取进士,调溧水尉。从事高骈***幕,有讨黄巢檄,天下传诵。奏除殿中侍御史,充国信使东归。仍仕本国,为翰林学士、兵部侍郎、武成太守。中和问,进所著杂诗赋及表、奏、集二十八卷于朝。唐、宋《志》皆著录,宋后遂逸。今惟传高丽活字印《桂苑笔耕集》二十卷,前有洪秩周、徐有榘二序及致远进奏状。其私试今体赋一卷、五言七言今体诗一卷、杂诗赋一卷、中山覆篑集五卷,皆不传”。
4.2 载录原书序跋、藏书印记不遗不繁
《丁志》著录域外文献,笔墨较多用于载录原书序跋、藏书印记,可谓不遗不繁。此为后世治学者保留了诸多珍贵的藏书史史料,亦能考订版刻源流、鉴定版本,其间或有前贤关于鉴定版本的精辟之论,可供后人参考。
4.2.1 所录原书序跋《隶续》前保留有宋洪适之弟迈序,字里行间所述,可见洪适撰述备尝艰辛,浸***30余年,旁搜博采,乃成是书。故迈称吾兄于“隶古之习,手追心摹,今三十余年。得所藏碑百八十有九,译其文,又述其所以然,为二十七卷。日《隶释》,又日《隶缵》,又曰《隶韵》,又日《隶***》,亦既释之,而又得之。则列于廿七卷,以往日《隶续》”。《丁志》载录《大德重校圣济总录》***和原序,依之可晓此书内容梗概,“卷凡二百,方几二万;以病分门,门各有论,而叙统附焉。首之以风疾之变动,终之以神仙服饵,至于俞穴经络、祝由符禁,无不悉备”。后如《新雕皇宋事实类
苑》,著录有绍兴十五年五月少虞自序;《新编排韵增广事类氏族大全》有崇祯壬申管正传序,《山谷诗集注》有任渊二序。
4.2.2 著录藏书印记《朱子周易本义》首录旧版藏书印记,“重雕每叶之上,刻‘倭版周易’四字,末有‘延宝三年三月寿文堂”’;旧版烧亡之后,宽***己酉年(1789年)再版,一仍旧式,“九月,再刻成两条”。《泰轩易传》有“嘉庆甲子后所得书”、“何元锡印”二印,《诗传通释》有“迁乔馆”之藏书印,后言此印乃日本藏书家所有;御注《孝经》有“温故堂文库”、“和学讲谈所”二木印,交代此二书库为日本旧藏书处;《论语义疏》有“松田本生印”,此人为日本人;《孟子音义》版匡外有“虞山钱遵王述古堂藏书”十字,《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城书印记著录甚详,先言嘉靖壬辰重刻本版心有“朱子大全”四字,后指出日本刊本末有“正德辛卯年八月十三日”一条。
4.3 关注藏源流
丁氏所撰解题,结合公私藏书目录,叙述域外文献的藏源流,此于后世治流略者而言,具有较高的藏书史史料价值。
譬若《泰轩易传》,先稽核《宋史・艺文志》,后遍阅诸家书目,方言“均不载”;态度之严谨,此可豹窥。。载录《黄帝内经太素残本》,则核对《唐书・艺文志》,知其收入;后依据《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知其皆未著录,遂言“南宋时殆已湮佚”。卷16明确指出《黄帝内经明堂残本》卷帙与《唐艺文志》“畅上善《黄帝明堂类成》13卷”相合,惜祗存肺经一卷。《群书治要》对照唐、宋《艺文志》后,方知“卷帙与《唐志》合,《宋史・艺文志》即不著录”。《桂苑笔耕》结合唐、宋《志》,明晓二《志》均著录,唯是“宋后遂逸”。
4.4 著录域外文献版式特征
域外文献的版式特征,因受彼国物质力量、技术水平和文化学术思潮的影响,难免出现差异并呈现出各自的风格,版刻形式的差异和风格是鉴别刻本的重要依据。《丁志》中所著录的域外文献版式特征,留下有关日本、高丽刊本的文字记载,为异域版本鉴别、真伪辨别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4.4.1 日本刊本版式特征《孝经孔氏传》系日本文***刊本,东瀛雕手,号称“鬼工”,刊刻之精美,以至于虫文蛀眼,均传摹不遗毫发,无怪丁氏叹曰“无殊亲睹卷子也”。又如东瀛刊本《续刻唐开成石经并五经文字九经字样》,《丁志》记述,“校刊精美,一展卷问,不翅亲历关中手模翠墨也”。日本翻刻影宋台州本《荀子》,丁氏盛赞道,“日本刊版之精,模印之工,似过影宋。其亦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欤,未可以外域新雕,而不登于目”。难能可贵的是,《丁志》亦著录日本写本的版式特征,“此日本人从相传旧本影写,虫文穿穴,悉依描摹。末题宽元年号,当在宋淳间。钞本流传,不得不谓之古矣”。
4.4.2 高丽刊本版式特征高丽刊本《诗经大仝》,较之同时代的明官刻本,尤显字大纸阔,仔于书曰,只为“见东土书林之概”。如《四书章句大全》,丁氏推断其为高丽翻雕本,后言“棉纸墨印,殊有可观”。
4.5 鉴别域外文献版本
丁氏依据版刻自身的序跋、版式特征、前贤记述、避讳字等,并结合校勘经验,运用本校法,对存有阙疑的域外文献版本加以甄别,期冀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鉴别日本刊御注《孝经》,首据此本“首题御注《孝经》序”、卷尾文明十八年桑门祥空跋及享禄辛卯刍尧空跋,次依版式特征,“次行署左散骑常侍兼丽正殿修国史上柱国武强县***公臣元行冲奉敕撰。序后另行顶格题《孝经》,越一格题御注。次一行列《开宗明义章第一》,经文大字,注文夹行。卷末间一行题御注《孝经》”;丁氏乃敢言是本为“逍遥院内府实隆公真迹”。又如日本影宋刊本《尔雅》,《丁志》依据“前有璞序,音释另刊在每卷之后,末有‘日本天保甲辰益城松崎复识’云”等特征,指出“此北宋仁宗时刻版,南宗高宗时补刊”;后从避讳字“敬、惊、弘、殷、匡、胤、玄、朗、恒、桢、贞、祯、征等字”皆缺笔,而“恒、遘二字缺笔,余沟、购等字及桓字”皆不缺笔,进一步甄别补刊、原刻之异,又征引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尔雅》有释知骞及陆玄朗《释文》,毋昭裔以一字有两音或三音,后学生疑于呼读,释其文义最明者为定”之言,以为论据,最后尚未明断,以俟来者,“有《尔雅音略》三卷,今此音释,亦分三卷,或系《音略》旧本欤”。
4.6 辑录前贤论述,为我所用
前贤的藏书志中,有关于版本考订和鉴赏、叙述藏奔和刊印源流、著作者考订等方面的精辟论断,《丁志》加以辑录,分门别类,汇为一编,对研究版刻的流传和影响极具参考价值。
因阮氏《擘经室外集》中有关《乐书要录》著作者、存佚、日本活字印本卷帙及价值等方面的记载,确属可信,丁氏据此摘录,“此书为‘唐武后撰。《唐书・艺文志》著录十卷,《宋志》未见,阙佚久矣。此东瀛活字印本,仅存第五、第六、第七三卷,其中所引古籍,如《月令章句》、《五经通义》、《三礼义宗》、信都芳删注《乐书》、苏夔《乐志》,皆世所罕觏,未尝不藉是以存其崖略。至所列旋宫之法、十二相生之***,尤足以备参考’”。《爱日精庐藏书志》著录有影写宋吕夏卿大字本《荀子》,张金吾比勘后,指出现存宋椠《荀子》,因“纸质破损,字迹模糊,转不若影宋本之可贵”,《丁志》由此归纳出日本翻刻影宋台州本《荀子》“刊版之精,模印之工,似过影宋”。别如著录东洋影宋本《传家秘宝脉证口诀并方残本》时,摘引《直斋书录解题》,以明此本版刻源流。
整体而言,《善本书室藏书志》从书目编纂方法和学术研究成果方面来衡量,虽难称“书目中惊人秘笈”。然丁氏独具慧眼,本着“人弃我取”的收书原则,建立起以明本、抄本、域外文献著称的八千卷藏书楼,实为后世治流略者之福祉。另丁氏八千卷楼的珍本秘笈至今完好保存于南京市***书馆,所以《善本书室藏书志》较之同时代的藏书目录具有更强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丁仁八千卷楼书目・序//续修四库书书上海:上海占籍出版社,2001-921-61
[2]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钱塘丁氏白刊本,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
[3]陈登元占今典籍聚散考上海:上海书店,1983:371
[4]柳诒征国立中央大学国学***书馆小史,南京:国立中央大学***书馆,1928
[5]杨守敬,日本访书志//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930―471
[6]吴天任,杨惺吾先牛年谱台北:艺文印书馆,1974:30,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善本书室藏书志》著录域外文献之因及学术价值管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