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一年中天亮得最晚的一天,在西南地区尤为明显。成都的冬至,早上八点天才勉强亮,还被浓重的人露笼啦符,潮泓沉闷。然而,这些感觉在看到四川广播电视大学校长杜幼文的刹那,便会消敬殆尽。激情,鲜明地写在杜幼文脸上,流露于举手投足间,像难得一见的成都平原的冬日阳光,心里便也温暖而明亮起来。
虽然杜幼文在接受采访的前一天才匆匆从外地出差回来虽然他还开了一上午的会,虽然因为日程安排,杜幼文甚至放弃了午休接受采访但是谈起电大,从他的脸上找不到丝倦意。只因,话题是关于他热爱的电大。
这是个他熟悉而深爱的岗位,他为此将自己职业生命的一大半时间都付诸于此。而且,无怨无悔,激情依旧。
坚持承担社会责任
200g年9月29目,***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京举行。四川广播电视大学获得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的称号。作为电大,能够获此殊荣,让很多人感到惊讶,不过,熟悉四川电大的人都知道,这个荣誉归于四川电大名至实归。
其实,四川电大在2005年2006年曾相继获得四川省人民***府表彰为“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001-2005年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先进集体”。“增进团结,共谋发展”,加强民族地区电大远程办学系统建设是他们一直以来的宗旨。
2001年四川电大迈出了对口支援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第步。在电大,每年校班子成员和教师都要深入到甘孜阿坝凉山等地的各级电大及电大工作站调研,在边远和民族地区的基层那里的艰苦条件一次次触动电大领导和教师的心。他们离电大很远,有的地方不但不能上网,甚至连卫星电视信号都不稳定,只能通过电视机、录音机来学习。他们面临的困难,发达地区的人们难以想象,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也丝毫没有退缩,不断克服困难完成学业。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姓孙的女学员……”杜幼文陷入辛酸的回忆,那是2005年10月,杜幼文陪同***专家组到甘孜电大开展开放性教育试点总结性评估。这位女学员当时正在甘孜州白玉县电大工作站就读法学专业,为了参加州电大组织的面授辅导,她自带干粮,先骑马,再坐车,历时两天才到达甘孜电大所在地康定城。至今再提起当时的一幕,杜幼文还是心痛不已。而在四川少数民族地区,这样的学员绝非个别。
“人有了文化,才会看得清楚。”杜幼文知道只有知识能够让他们改变自己的人生和命运,改变家庭和家乡的面貌。那位学员电大毕业后,成为康定检察院的一名骨干。如何让更多落后地区渴望知识的人更加及时便捷地获得前沿知识,获得现代社会的生存技能,四川电大10年来一直没有停止脚步,而且,这项工作历年被四川电大摆在重要位置。
建校30年来,电大实施远程开放教育,为地方尤其是边远山区和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专门人才。大量的电大毕业生留在基层,已经成为我们四川省经济建设中一支‘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生力***,为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一向谦虚的杜幼文只是淡淡地提及电大在四川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而对自己的成绩,更是不提。实际上他却一直将电大的社会责任扛在肩上。
四川电大30年的光阴在一批一批学生的入学毕业中流淌而过,至今四川电大领导和教职工仍旧在校本部一栋老式办公楼里,旧式的木办公桌旧椅子,楼里没有电梯,杜幼文的校长办公室没有装修米黄色的旧木门,油漆有些剥落。但是这切似乎并不重要,他们心里装的更多的是民族地区电大援建希望小学里的孩子们,是报考了电大中专大专却没钱读书的学员们,是更多需要帮助的社会的未来。
近年来,四川电大总会组织一些边远和民族地区的孩子来到成都,从落后的家乡走出来,看到省城的高楼大厦宽敞的马路,如流的汽车现代化的娱乐场……孩子们惊呆了,而四川电大的老师们总是不失时机地告诉他们,学好文化,将来他们的家乡也会像省城一样。
四川电大举办的电视中专自1985年成立以来学费从来没有涨过。而成人大专和开放教育的收费标准也都尽可能地按照省物价局规定的最低标准收费。有经济困难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员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学员,四川电大可以为他们缓减免学费,特别困难的学员电大甚至会对他们进行生活补贴。
2001年以来,为了增进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的全面进步,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同时也为了送教于教育弱势群体,实现教育公平,关注和改善川西少数民族地区民计民生问题,实现多民族和谐共处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文明成果,四川电大积极采取措施,大力支援民族地区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
“截至2009年,四川电大已实施各类援助项目80余个,累计向甘孜、阿坝凉山等川西少数民族地区的有关单位和个人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900余万元,免费培训教师和医务人员300余人。“杜幼文说,开支大,压力更大,但是必须坚持下去。他们需要知识,而我们有责任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他们提供保障。庆幸的是,这些做法现在已经成为四川电大的传统,很多老师都会自发地关心贫困学员。”
坚守边远山区和民族地区教育公平
2007年8月的一天,四川电大***宣传部接到一份来自***的传真,邀请杜幼文赴京参加***召开的新闻会,主题为“贫困大学生资助”。四川电大是四所代表高校之一。
这让包括杜幼文在内的四川电大领导教师都感到又惊喜又奇怪。他们虽然坚持十几年如一日地扶助贫困大学生,但是杜幼文一直强调“低调、实干”,几乎不对外宣传,***是怎么了解到他们资助贫困大学生,又是怎么想到邀请他们去参加新闻会?
答案在他们到达北京的时候揭晓,让他们欣慰而感动。这是一名来自四川边远山区的学生,因为家里贫困而无钱而面临失学,电大老师得知,情况后不仅为她免去了生活费,还给她发生活补贴,帮助她顺利完成了学业。她的父亲怀着感激之情写了一封感谢信寄给了***。在新闻会上,每位高校校长都要讲一句话,杜幼文讲得最短,却令人刻骨铭心:“我们将继续发挥电大的优势,一如既往地为教育弱势群体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助推教育公平。”
杜幼文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上过山下过乡当过知青,在农村摸爬滚打过,祖父就是农民,直到现在很多亲戚也还在农村。对于城乡之间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教育差别,他一直关注且深有体会。“缩小城乡差别有很多工作要做,首先就是教育!”
“我们四川省地处西南,是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之一,共有10余个少数民族。这里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第二人口最多的藏族聚居区和唯一羌族聚居区。由于经济,历史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这里教育在城乡、区域和人群之间的差异较大交通的闭塞,物质的匮乏,人被阻隔在知识之外。杜幼文深知,农村是教育的弱势群体,边远山区和民族地区更是需要加大教育投入。而电大远程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起这个义务。
1983年,杜幼文从科研院所走进四川电大,几乎是伴随着中国电一路发展而走过的他,对电大有着深刻的认识。当年,电大教育资源的优秀是电大给杜幼文的第一印象,杨振宁、华罗庚都曾为电大录制过教学节目。“可以说,电大的开办在那个时代,在当时的条件下,为很多人弥补了教育缺失。”他带着一颗负责任的心走进电大,扎根电大。
如今杜幼文已在电大度过26个年头。1991年,38岁的杜幼文出任四川电大副校长,是当时四川省所有高校中最年轻的副校长,而后获得了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总工会授予的“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的好校长”称号。当省委领导亲自到他家谈话希望能进一步培养他时,他婉言谢绝。理由是“全校90%以上教职工推荐我当选副校长,自己不能辜负他们的信任”。
他常说,***同志创办电大的初衷,就是为了提高人口素质,推进教育公平。“我们做得越好,对体现教育公平的贡献越大。”
如今除***书记、校长双肩挑之外,杜幼文还担任四川省高校设置评审委员会委员四川省高校专业设置评审委员会委员、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1999年5月,四川省委、省***府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广播电视大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为四川电大发展指明了方向,杜幼文认为,这些都是当地***府对电大地位的认可,电大应该为***府为社会踏踏实实地做一些事情。
(四川电大***宣传部对采访提供了大力支持,特此感谢)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杜幼文 坚守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