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讲故事,写诗歌,画虎,画牡丹,搞书法,这些一般是文化人闲情逸致的“雅”事,或因生存的压力,或囿于知识的匮乏,现实中,往往远离农民的生活。但下面几个村的农民,却打破了艺术规律,对艺术的追求,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甚至丰富了他们的物质生活。艺术也深刻影响了村里各项事业的发展,民风在潜移默化中也得到改进和提升。
坐落在华北平原上的河北省藁城市耿村,***前土地盐碱贫瘠,是个不起眼的小村。如今,这个仅有280多户1300多人的村庄,在联合国里挂上了号,成为闻名海内外的故事村。
据《藁城地名志》记载,这里古为中山国地,明太祖朱元璋义父耿再辰死后封王葬于此,派本县靳氏七人前来看坟守墓,渐渐形成村落。初称看坟庄,后嫌不雅,改为耿村。
耿村位于山西通往河北腹地的古道上,并形成了集市。南来北往的商人把他们听到的、看到的奇闻趣事讲给耿村人,耿村人也把自己的故事、笑话讲给他们听,久而久之形成了丰富的耿村民间口头文学。
***后,随着村民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更加迫切。社会主义的新生活,也不断丰富着故事的内容。1986年,民间故事爱好者们自发成立了耿村民间故事协会。村***支部给予大力支持,投资数万元盖起了宽敞明亮的故事演讲大厅。
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过去口头流传的旧故事,他们根据新时代涌现出的新风尚,陆续创作了许多新故事,并逐渐由口头创作发展到文字创作。仅村民靳春利就先后发表了近200篇故事作品。
在耿村,从10来岁的孩子到80多岁的老人,人人都能讲民间故事。能讲100个以上故事的有20多人,能讲50个以上故事的有130多人,讲故事最多的“故事篓子”靳正新老汉能讲550个故事。村里还出现了不少故事之家。“故事大王”王玉田老汉和儿子王仁礼、儿媳武小莺、孙子王中辉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被人们称为“故事三代”。青年故事家张才才、侯果果夫妇还出版了《蓝桥断》夫妻故事集。女故事家、耿村民间故事学会副会长崔小英告诉记者,现在全村已有12名“泥腿子”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和中国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
耿村奇特的民间文化现象,受到文化部门的重视。一些专业文学工作者和研究家,纷纷来到耿村这片散发着奇异芬芳的百花园采风考察。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文化部门的支持下,专业文化工作者深入当地搜集整理出版了5部《耿村民间故事集》和《耿村故事百家》《香姑》《花灯疑案》《卧牛山恩仇》等14部民间故事集,收录民间故事4600多篇,约500多万字。
耿村民间文化现象,也引起了海内外文化研究者的极大兴趣。台湾民间文学专家金荣华专程来耿村了解故事活动;日本爱媛大学教授、汉语言文学专家加腾千代女士数次来耿村考察,并翻译出版了《耿村民间故事》等著作,把耿村文化介绍给了世界。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官员也来到耿村考察观摩。1991年5月,由联合国组织的15个国家的200多名中外学者参加的耿村民间故事研讨会首次在耿村举办。日本民间故事研究家野村纯一考察耿村后说:“耿村的故事之多和故事家之多令我吃惊,这是世界上的一大发现。”
耿村民间故事,于2006年6月入选***公布的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