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选取近十年来的印度电影为研究对象,首先就现实主义电影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对现实主义流派的源起进行了概述,然后切入正题,对印度近十年来现实主义电影兴盛背后的几个原因进行了分析。随后本文着力于印度现实主义电影中的纪实派、写实派和表现派在当今的发展,并举出了实例一一进行了分析。中国也在呼唤具有人道关怀和受大众欢迎的现实主义电影,希望通过研究印度的现实主义电影能给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发展和票房的振兴带来一些启示。
[关键词] 印度电影;现实主义;纪实派;写实派;表现派
一、现实主义的概念界定
现实主义可以指一种创作方法、美学观念、创作的态度、精神,同时也是一种风格、流派和思潮,此外它还是一种创作手法和技巧。这个词语本身就具有丰富的含义。早在亚里士多德的艺术理论中就已经提出艺术模仿的对象是客观现实,使艺术走出了柏拉***“理念”的困境,对现实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之后历代大师也就现实主义的创作提出了各种角度的阐释,例如歌德的“自然”说,莱辛对创造典型性格的研讨,莎士比亚也曾借哈姆雷特之口解释演戏的目的时说道:“不管过去还是现在,都像是举起镜子直照人生,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直到19世纪50年代,法国画家库尔贝举办了个人画展和福楼拜的小说《包法利夫人》的发表被看作是现实主义在绘画和小说艺术方面的代表。他们的作品均以描写当时的社会现实与富有批判精神而掀起了一股文艺创作风潮。此后,巴尔扎克、司汤达、莫泊桑等作家也发表了大量揭露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以犀利的笔锋展现出社会真实***景的作品。现实主义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美学体系和创作方法,在方法上具有叙事艺术的特征,从客观的角度以写实为技巧进行创作。
电影的诞生为现实主义提供了新的舞台,卢米埃尔兄弟最早放映的几部电影,如《工厂的大门》《火车到站》等已展现出电影作为记录媒介的强大魅力。现实主义将电影这种媒介本身的记录性与艺术性结合起来,在典型情节与典型人物的塑造下,让现实主义电影成为人们观察与洞见社会与人生的一扇门。它的影响十分深远,从欧美到亚洲均有很多佳作,印度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之间也曾出品过大量现实主义精品之作,进入新千年后印度的现实主义电影再次兴起,不少电影一改传统一贯的轻松搞笑、动作歌舞串烧、爱情主线和场面华丽的娱乐风格,转而描写印度的社会现实。其中包含了电影人的大量反思,与70年代的新电影运动形成了新世纪的呼应,其中《阿米尔》《自杀现场直播》《喀布尔快递》《杀人练习》《芭萨提的颜色》《好运理发师》都是印度新风的代表之作。同时,这些电影又吸取了大量好莱坞的特色,使故事具有社会现实意义的同时,又具备了较好的商业性。例如,发行《自杀现场直播》时,这部投资5 000万卢比的电影在印度上映第一周就取得了1.6亿卢比的票房收入。这些印度的现实主义电影在具有浓厚的社会反思与人道主义关怀的同时,又具有良好的票房影响力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二、千禧年至今印度电影现实主义兴起的原因
首先,从印度电影史来看,现实主义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占有重要的一席,历代导演都不乏关注现实的大师。以印度电影“国宝”萨•雷伊为例,当他在英国学习时,看到了《偷自行车的人》而深受触动。他深受德•西卡、让•雷诺阿和约翰•赫斯顿三位导演的影响,回国后,将孟加拉作家班纳生的著名小说《大河之歌》搬上了银幕,展现了当时印度农村和城市的生活景象。这些电影将写实主义的精神带入了传统上仅以歌舞娱乐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印度影坛,同时为新一代印度导演的写实之路打下了扎实基础。
其次,从观众的层面分析,观众群体也发生了变化。以往的印度电影以娱乐为主,因为进电影院的穷人很多。观众群体平时日子过得很穷苦,看电影就不希望再看苦难的结局。因此,在过去,印度电影就形成了一种程式化的结构,即一个主题三个舞蹈六段插曲。情节也以爱情为主,结局也以大团圆为主,形成了一种模式。但随着印度经济的发展,观众群体中受过一定教育,收入也较高的城市人口增加了。这个群体对社会现实中的贫富分化、种姓制度、女性地位、印度的殖民历史等都有一定认识和思考,对蜜糖式的电影风格已经不再满足。这个日渐增加的群体是现实主义电影的观众基础。
第三,从电影导演的层面分析,这些电影的导演大多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一些有在国外电影学院学习的经历。例如,《季风婚礼》的导演米拉•奈尔就曾在哈佛大学学习,并在那里爱上了电影,成为印度电影在西方的一个标志性人物。另一些导演则从小就与西方电影亲密接触,对好莱坞电影的手法和拍摄技巧谙熟于心。例如,《科布尔快递》的导演卡比尔•可汗,《阿米尔》的导演拉库马•古普塔等,在拍摄时都大量借鉴了好莱坞的技巧,使电影在写实的同时具有很好的商业性,在票房上一片飘红作出保障。
第四,随着印度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均GDP已经达到了1 066美元(2008年),经济成就引人注目,但也面临了多项挑战。例如,官吏腐败、大量的贫穷人口以及国内的种族宗教冲突等,这些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已经成为印度发展中的瘤疾,经过新闻媒体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也召唤着有社会责任感的导演对其进行发掘和表现。例如,《自杀现场直播》的题材就取自于印度农业真实存在的问题,而《阿米尔》于2008年6月于孟买上映后,同年11月在同一个城市孟买发生了恐怖袭击,连环袭击造成了174人伤亡,《阿米尔》几乎成为那场袭击的预言。只要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导演可以在每天的生活中,新闻报道中找到大量的社会现实题材,每一个题材都可以引起大众的共鸣和反省,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涌现出大量关注现实的佳作,也就并不奇怪了。
三、近十年来印度电影的现实主义
揭示生活的本质,可以说是现实主义电影的核心精神,但手段可以分为纪实派、写实派(传统派)和表现派。这三种流派源于不同的认识方式与审美方式,有其深刻的认识论基础与美学根据,形成了纪实性美学、写实性美学、表现性美学的分立。印度的现实主义电影中可以说是三者兼具。
首先,纪实派以真实的人或事情为题材、以犀利的表现手法直指社会残酷的现实,比起电影史上的现实主义力作毫不逊色。例如导演Rakhi Varma的纪录片《杀死女巫》获得了国际声誉。这部电影主要讲述在印度的部落里,被怀疑是女巫的妇女被抓被攻击,受尽***后许多人还被暴怒的民众残忍地折磨然后杀害。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500起这样的事情发生,而在当地的猎杀女巫事件还在继续增长。从该片拍摄过的死亡咒语和墓地仪式中,让观众看到了一个世界的。该片以真实的人和事进行表现,使纪实不仅仅展现了生活的真实,还展示了真实存在的愚昧而残酷的一面。这些印度的纪实派电影无不取材于在当前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尖锐的矛盾和话题。同时,这种纪实手法中的事件本身虽属真实事件,但由于事件本身具有戏剧性,展开了一个观众闻所未闻的奇观世界,因而在撼动人心的同时具备戏剧性魅力,使这一类作品具有较高的可看性,可以说是此类纪实作品的一个特色。
其次,印度的写实类电影成功地融合了两种风格。一是继承了传统戏剧的诸多特点,如歌舞音乐等,即使是在以反映冷峻现实的影片,也少不了大段的歌舞表现。例如,电影《自杀现场直播》讲述的是眼见赖以维生的农地即将遭到拍卖,一对兄弟决心求死以获得大笔***府补偿金。岂知自杀传闻不胫而走,大批媒体闻风涌入小镇,原本无人关心死活的农民兄弟纳塔和布迪亚顿时成了全国注目焦点。即使表现这样沉重的题材,导演还是加上了大段的歌舞,以一种让观众带泪发笑的风格展现出来。这种紧扣电影主题MTV式歌舞的表现力不是一般的手法能取代的,升华了主题的同时也以艺术化的手法吸引了观众。正如在《电影是什么?》中,安德烈•巴赞认为电影,应该是能够再现现实意念,具有真实的美感的升华,具有教化精神,能让观影者变得高尚的媒介。
二是印度写实电影还受到了好莱坞情景剧模式的影响――符合电影的叙述过程,即在短短两个小时之间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同时以模拟性典型化方式(包括真人真事与仿真人真事)塑造出富于逼真性的典型形象,这也是其不俗票房的一个有力保障。
其三,写实电影中的表现派也是印度电影中的一支奇葩。表现派擅长以夸张性典型化方式(变形、荒诞、梦幻、隐喻、象征等)去塑造富于假定性的典型形象。而印度的此类作品则在夸张手法上更加大胆,如《七宗罪的救赎》和《好运理发师》等作品,都塑造了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定人物的命运。
《七宗罪的救赎》中的女主角苏珊娜,她的命运也是印度众多女性的命运,没有真正的自我,在爱情中接二连三地迷失,她一次次被人玩弄后因爱生恨,接连设局杀死了六任丈夫,直至最后苏珊娜成为修女,以上帝作为她的第七任丈夫而结束了自己的杀戮之路。导演对这个原型取自西方童话蓝胡子的角色倾注了大量心血,也以苏珊娜反映出在印度这个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和女性仅有的反抗方式。而《好运理发师》则描绘了一个理发师一连串穷困潦倒的境遇后,又埋下了他与印度最著名的大明星是小时候的挚友的伏笔,通过大明星的报恩改变了理发师的命运得到皆大欢喜的结局,同时还凸显出理发师高尚的人品。
这样的故事情节本身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的,但导演将夸张处理后的社会现实直接推到观众眼前。这些人物的经历十分离奇而近乎魔幻,但在他们离奇的境遇下却隐含了导演对社会现实的冷峻思考。此类作品与西方文学中的魔幻现实主义有着主旨精神上的相通之处,对现实生活进行“特殊表现”,把现实变成一种“神奇现实”。在印度表现派电影中可以看到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手法,将现实的故事以荒诞夸张的手法进行表现,是印度现实主义表现派的一大特色。
四、结 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印度的现实主义电影在近十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同时深受大众欢迎的特色值得我们思考。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在现在这个商业化社会可以说在走一条并不平坦的路,一度高举大旗的张艺谋、陈凯歌、黄建新等人的作品已经渐渐远离了现实主义的大路,贾樟柯的作品则成为小众喜爱的作品,缺乏对大众的影响力。而像《钢的琴》这样获奖无数、口碑极佳却不叫座的情况更值得我们反省背后的原因。本文以对印度现实主义电影的剖析抛砖引玉,希望能为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之路带来一些启示。
[参考文献]
[1] 鲍晓懿.简析印度电影音乐之特点[J].安徽文学,2008(07).
[2] 梅特丽•饶,高全***,郭安甸.展望宝莱坞,当代印度电影观察[J].世界电影,2005(02).
[3] 达雅•琪珊•***苏,库诺•科理帕兰尼,鲍玉珩,鲍小弟.奇迹与幻象当代印度电影[J].电影艺术,2002(05).
[作者简介] 牟芸芸(1982― ),女,云南昆明人,硕士,云南工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影视艺术;杨俊雄(1981― ),男,云南昆明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云南工商学院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近十年来印度电影现实主义风格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