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把亨利・詹姆斯的小说搬上银幕是许多西方电影人的一个夙愿。至今,詹姆斯小说的影视改编已经获取了丰硕成果,譬如著名导演霍兰的《华盛顿广场》。文章比较了作品中主要人物形象发生的衍变,并探寻了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
关键词: 《华盛顿广场》 小说 电影 人物形象差异 成因解析
亨利・詹姆斯在世时曾努力成为一名剧作家,结果不成功。不过,“就其作品被改编为艺术电影而言,他绝对是影视舞台上的一位迟来的成功者”。1997年,导演霍兰的同名改编是一次成功的改编实践,它忠实于原著但不会让观众产生一种“看***识字”的重复感。本文以《华盛顿广场》的主要人物形象为切入点,对比和分析小说与电影在塑造人物中产生的异同,从而挖掘影视改编中蕴藏的更深的文化意义。
一、主要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一)斯洛泼医生的形象
1.斯洛泼医生在小说中的形象
作为一名医生,斯洛泼先生是一个极其理性的人,这种理性也体现在他对周围的人精准的判断中。莫里斯一出现,斯洛泼医生就判断出其真实意***是“做一个意志薄弱但又腰缠万贯的女子的丈夫”。斯洛泼医生还是一位很有身份感的人。他希望女儿能继承俭朴的传统,不要打扮得过于奢华。但这样一位理智沉稳的父亲却不能引发读者的喜爱,因为他吝于给予身边的人以关爱。他经常用讽刺的语气对女儿说话。为了使莫里斯对女儿失去兴趣,他以剥夺女儿的继承权作为要挟,并在女儿拒绝分手后修改遗嘱。
2.斯洛泼医生在电影中的形象
电影中的斯洛泼医生头脑依旧冷静,词锋依旧犀利。只是观众在对其产生敬畏之情时也能发现其可怜之处。从欧洲旅行回来,埃尔蒙德太太劝说斯洛泼医生放手让女儿追求自己的幸福。斯洛泼医生回家后对女儿的态度缓和了许多,他表明他的干涉只是出于对女儿的保护。这时的斯洛泼医生至少是愿意和女儿沟通的,而不是像小说中那样以看戏的心态看待女儿的痛苦。在影片中,斯洛泼医生的威严形象随着他的晕倒瞬间垮塌。在那时斯洛泼医生躺在地上无助地望着站在楼梯上的女儿,希望她能够从楼梯上飞奔下来抱住他。而凯瑟琳只是看着他,一动也不动。这样的斯洛泼医生只是一个伤心绝望的老人。观众也就多少可以理解老人以修改遗嘱为赌注这样绝望的举动了。
(二)莫里斯的形象
1.莫里斯在小说中的形象
小说中的莫里斯是一个金钱掠夺者。预计每年能继承三万美元遗产的凯瑟琳当然逃不过莫里斯的“法眼”。莫里斯像经营一项生意一样经营自己的感情。当得知凯瑟琳用旅途中的整整一年时间都没有说服父亲时,莫里斯决定不再等待,因为他发现由于斯洛泼医生的存在,再多的投资都只是沉没成本。莫里斯还是一个机会主义者。在认识凯瑟琳之前,他在世界上四处漫游寻找机会,但没能积累雄厚的资本。在回国参加远亲亚瑟的订婚聚会时,他主动要求认识凯瑟琳――这个潜在的机会。在发现达不到目的时,他又跑去新奥尔良,这意味着新的机会。多年后莫里斯又回到纽约,并且再次出现在凯瑟琳面前希望重修旧好。当然这回希望的火苗当场就被凯瑟琳吹灭了。
2.莫里斯在电影中的形象
导演霍兰似乎比较偏爱莫里斯这个角色,因为莫里斯的形象在电影里被美化了。这首先体现在莫里斯和凯瑟琳两人的初次相遇上。小说中是莫里斯要求玛丽安介绍凯瑟琳给他认识的,而电影中却是玛丽安无意中促成两人相识。这样至少不会让观众毫无悬念地看出一开始莫里斯就把凯瑟琳当作猎物。还有一点不容忽视的是影片较之小说更多地强调了莫里斯的自尊心。到了莫里斯与凯瑟琳分手的时候,凯瑟琳要他承认他看上的只是她的钱,莫里斯像只受伤的野兽一样指着姐姐家一屋贫困的景像说道:“我有的就是这些。”而小说中是佩尼曼姑妈把分手的消息告诉凯瑟琳,并没有两败俱伤的当面对质。影片中这种安排使观众觉得更加震撼,对莫里斯的感情也愈加复杂。
(三)凯瑟琳的形象
1.凯瑟琳在小说中的形象
小说中的凯瑟琳首先是一个善良隐忍的人,即使莫里斯和她分手时也是怀着愧疚的。在父亲反对她和莫里斯交往时,她总是很温顺地请求父亲能够同意她和莫里斯见面。父亲带她去欧洲旅行,她把那段旅行当作结婚之前最后一段与父亲相处的时光。另外,凯瑟琳还是个沉默的受害者。幼时的凯瑟琳就很少能得到父亲的陪伴。稍长一点尽管与父亲有言语上的交流,也多半是父亲的讥讽。到后来她逐渐感受到父亲的轻蔑,也见识到了莫里斯的绝情,撕心裂肺的痛苦才席卷而来。她后来的确找到了一些打发时间的方式,但是这只是用来“填补生与死的空白”的手段。
2.凯瑟琳在电影中的形象
凯瑟琳在电影中悲伤依旧。看着凯瑟琳在雨中追着莫里斯所乘的马车奔跑,然后重重地摔倒,观众的心也碎了。但电影中的凯瑟琳并没有因为父亲和莫里斯对她的伤害变得自怜自艾起来,相反的是凯瑟琳在经历诸多痛苦后实现了自我觉醒。凯瑟琳能够亲口说出自己的需要。凯瑟琳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需要是什么,并且知道一味地崇拜父亲并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在与莫里斯相处时,多少能获得一些关心与尊重。所以,凯瑟琳宁愿放弃财产的继承权也要和莫里斯在一起。然而,命运与凯瑟琳开了个玩笑,莫里斯最终离开了她。在莫里斯也让她失望之后,凯瑟琳不再奢求依靠他人获得温暖。她在家里办了个幼儿园,有了自己的事业。不经意中她已从当年时刻渴望得到爱的小女孩变成了***、自信的成熟女人。所以,当莫里斯再次来到她面前时,她很坦然地说,她曾经爱过,但已不想再见莫里斯了。
二、人物形象差异成因解析
小说与电影《华盛顿广场》中人物形象差异的产生原因可以用新历史主义的观点来解释。根据新历史主义批评家斯蒂芬・格林布拉特的观点,文学艺术的轮廓是由社会和历史勾勒而成的。文学作品与其他社会产品的区别不是文本所固有的,而是由艺术家、观众及读者所创造的。而艺术家、观众,以及读者的“身份、期待及体验”也影响到他们创造及再创造的过程。
(一)创作者对历史的不同理解
小说作者詹姆斯在美国长大,后又定居英国,所以这部小说既体现了美国清教徒的思想,又蕴含了作者对欧洲复杂的情感。作者对于凯瑟琳单纯善良的肯定,对于斯洛泼医生清高古朴的刻画,对于莫里斯财迷心窍的揭露,无不反映了清教徒式的道德观。对于当时欧洲的文化,詹姆斯一方面表现出向往之情,另一方面也对受到金钱和资本冲击的传统欧洲价值体系表示出无奈。
在深受全球化影响的今天,波兰籍导演霍兰实在是没有必要对当时新旧阶级的冲突作进一步的挖掘,或是对清教徒式的生活作亦步亦趋的模仿。因此电影又回归到金钱与婚姻、亲情与爱情、痛苦与成长这样永恒性的主题上来。主题的转变必然会引起人物形象的改变,所以霍兰的视角不仅放在代表传统道德的父亲与代表新生力量的莫里斯对凯瑟琳的影响上,而且放在凯瑟琳的自身成长上。电影中的凯瑟琳不仅追求婚姻自由,而且享有事业上的满足感,这样的凯瑟琳相比小说中闲来绣花的凯瑟琳更具有新女性的光彩。
(二)受众的不同期待和感受
小说出版于1881年,描写的是19世纪中叶纽约的生活。那一时期小说中最多见的是才子佳人的模式,其中或是男女主人公的家庭强强联合,或是家道中落的女主角等待屏开雀选。当时的读者可以接受灰姑娘,但绝不接受“灰小子”。所以,当莫里斯见嫁妆得之无望便选择离开凯瑟琳时就显得十分的可恨。
到了现在,莫里斯如果还被处理成供道德批判的靶子时,观众会觉得人物形象不够丰满。连电影中的埃尔蒙德太太都认为如果钱能够给凯瑟琳以后的快乐生活提供保障的话,付出金钱的代价也是值得的。莫里斯离开凯瑟琳已经不仅仅是因为钱的缘故,而是因为他的自尊心一次次受到斯洛泼医生的打击。如果留下来就只会是痛苦,不如离开还会有一线希望。为了满足观众视觉上的要求,电影还将莫里斯与凯瑟琳重逢的时间提前了,这时的莫里斯成熟,但不像小说里那般微胖、脱发、冷眼。提早的重逢更显出离别的不舍,更增加了观众的遗憾。
(三)媒介的不同表现手段
在小说中,作者采用全知的视角分析每个角色的心理,尤其是凯瑟琳的痛苦和矛盾。凯瑟琳是个口拙的姑娘,被尖刻的父亲讽刺一句后毫无还击之力,与莫里斯的关系遭到父亲反对后也不知如何辩解。但凯瑟琳并不是一个毫无感情的人,而她无处诉说的情感只能借助心理描写体现出来。
电影中如果用画外音的形式把小说中的心理描写搬到银幕上,观众会觉得异常沉闷。所幸的是电影导演知道“人的大脑如何运转、联想,会注意力什么”,这样他们就能使得观众成为屏幕上事件的目击者和参与者。此外,电影还设置了相应的情节表现凯瑟琳的痛苦。情节的重构使得人物形象也产生了变化。电影中凯瑟琳会在去意已决时和父亲顶嘴,会找到莫里斯的姐姐家讨一个说法,会在雨中追赶马车为爱垂死挣扎,这样的情景固然表现出凯瑟琳已经极其痛苦,需要找一个爆发点,但也反映出更多的反抗精神,而不是默默忍受。
三、结语
小说中斯洛泼医生吝惜应当给女儿的关爱,莫里斯以爱之名掠夺金钱而实际上践踏了爱,凯瑟琳一直渴望爱却永远得不到,最终留给读者的是无尽伤感。电影中的斯洛泼医生有能力让女儿幸福却不知如何让她幸福,莫里斯受制于经济状况无法寻找真爱,凯瑟琳因爱受伤后却通过给予爱为自己找到一条出路。观众也为人物的各种命运叹息一声。一百多年前,詹姆斯的文字让人在经历重重波折后却掉入一眼望穿的痛苦深渊;一百多年后,霍兰的光影声乐让人感受过阵阵纠结之后一起品尝顾影自怜的孤单和温暖。
参考文献:
[1]Barloon,Jim.“James:Stage & Screen”English Literature in Transition,1880-1920.45,2002:491-495.
[2]Montrose,Louis.“New Historicism”Redrawing the Boundaries:the Transformation of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ry Studies.Eds. Stephen Greenblatt & Giles Gunn.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7.
[3]Berry,Pat.“Image in Motion”Jung & Film:Post-Jungian takes on the moving picture Eds.Christopher Hauke & Ian Alister.Philadelphia:Brunner-Routledge,2001.
[4]于卫平.创造性叛逆:从文学文本到电影影像――论外国文学名著的电影改编.辽宁师范大学,2008.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小说与电影:《华盛顿广场》的人物形象差异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