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电影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与观众有着不解之缘,影院便顺其自然的成为电影与观众之间建立依附关系的场所,影院与大众,与电影,与国家,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时代和科技的发展,以及意识形态的变革,对影院的功能和公用格局产生了重要变化,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精神生活匮乏与需求的矛盾和九十年代后期的精神迷茫与物欲横流是影院兴衰的诱因。人们对影院的情感也随之产生着巨大的变化。
[关键词] 影院 电视 录像厅 功能 格局 网络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15.016
一、乡村的露天影院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农村基本上还没有电,还是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围着火炉,天一黑什么娱乐的项目都没有了,只有早早地去睡觉,白天的时光要比晚上好过得多。那时电影对于所有人来说是个令人激动无比的新奇玩意儿。只要听说哪个村有电影,消息的传播速度不亚于当今的手机和网络,对于小孩来说更是激动得难以入睡,直到看见那一盘金属的装胶片的盒子打开,一卷卷黑色半透明的物体展现在眼前,那日夜萦绕的期盼心情才得以释怀,接下来是满怀疑惑地等待这些物体展现它神奇的功能。人们会早早吃过晚饭,从各个村庄聚集在露天白色黑框的幕布下,磕着瓜子拉着家常,一时间人声鼎沸,平时寂静的村庄一下子喧闹无比。当一道白光亮起在银幕上,电影的前奏在村庄上空响起,人们一下被拉入到电影的场景里了。
电影播放的时间总让人觉得短暂,当大家意犹未尽地点着火把各自回村,那星星点点的火光洒向黑夜的四面八方时是甚为壮观的一幕。火光渐渐的远去最终消失在无边的黑夜里,原本热闹的村庄一下子又被黑夜吞噬得干干净净,恢复了它往日的寂静,心间顿时依依不舍起来,隐约有种莫名的伤感伴随着寒冷袭上心头。那样的夜晚多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脑海里总会不断浮现电影里的画面。儿时的露天电影似乎与多多的“天堂电影院”有着相似情感经历。电影之外有着让人觉得有趣的东西,那是戏里与戏外的一种场景的对比或者说是一种交织和交融,戏里戏外都是戏。那时所展映的影片大都是***历史题材,可以清晰鉴别出那时的影院在功能上所承载的职能——***府对民众的教育以及当前***治宣传的方向,公用格局上只是一个民众聚会的露天场地(甚至是***府组织百姓开会的场所)。
二、砖墙壁垒的城市影院
上个世纪80年代由南向北改革大潮席卷而来,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实施,让人们在思想上和***治上有了更多的自由,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开始有所提高,这一切都把影院推入到了它的黄金年代。城市影院条件自然要比乡村的露天电影好很多,一排排整齐的硬木质座椅,影院内部分楼上楼下两层,容纳观众也是最多的。 城市影院的票价也是大众所能接受的,一个城市一个影院,大城市里两三个也是有的。影院除了是放映场所功能以外,也成了大众交流聚会的中心场所,文艺汇演、******会议、先进表彰大会、甚至审判大会都在城市影院内举行。城市影院成为一个具有地标性建筑的城镇中心,商业也聚集在影院周围,小商小贩也开始围绕影院而诞生。在刚刚开放的年代,娱乐项目还是比较少的,自然国营体制下的影院就成为了人们的首选。那时的影院最为红火,年轻人去的居多,有时甚至一票难求,还需要托关系。于是出现了***府机关、学校、团体包场的现象,去影院在当时成为一种时髦而前卫的消费。虽然去的人开始变多了,但越筑越高的院墙似乎也渐渐开始割断了影院与人的那种情感——露天影院的感情氛围,或许也可以说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已经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三、新的传播载体对影院的冲击
稍后的几年里电视开始出现,那时的电视还未普及,只有单位和一些所谓先富起来的人才能买得起,电视在单位里扮演了小小影院的角色,有电视的家庭也同样扮演这种角色,但与影院有不同之处,影院的观众是被固定在座位之上,而家庭电视的观众是可以自由活动的。到了80年代中后期,黑白电视逐渐普及到大部分家庭(少数家庭也有了彩色电视),“影”“视”大战正式拉开帷幕。一部《射雕英雄传》曾经可以令城市万人空巷,只有主题曲飘荡在街头巷尾。也许电视的出现还不至于对影院以致命的冲击,因为电视节目本身比较单一化、控制化,电影的视听效果更是电视无法比拟的,所以影院作为大众视听享受和娱乐老大的地位暂时还是无法替代的(虽然电影片源也经过严格筛选)。
伴随改革步伐逐渐加快,***策上走市场经济路线,大量的人们开始涌向南方,而这些人又将大量信息带入到内地,香港文化一时间成为大陆茶余饭后的话题,人们渴望了解更多外部世界,而不想看到那些仅仅是说教体裁的故事。随着科技的发展为录像厅的诞生提供先决条件,恰恰是那些街角录像厅的出现给了影院以致命性的打击,人们可以更加自由选择观看已知和未知的世界。国营的影院还未意识到人们思想上的变化。那时人们可以从录像厅看到更多无法通过审核不能进入影院的娱乐影片,如恐怖、***战、、喜剧、以及好莱坞大片。那时出现了录像厅街头巷尾到处都有的景象,一个个不起眼的小告示牌歪歪倒倒的写着几部循环播放的港片片名、随到随看。录像厅外还放着一个大音箱,通过传递影片声音来诱惑路人。好一点的录像厅是用镭射或投影仪来播放,银幕虽比影院的银幕小很多,但已俨然是一个小影院的感觉了,学生是它的消费主体。而影院似乎还不愿意放下老大般的身份,还在坚持计划经济年代的路线——片源单一,周期长,娱乐少,教育多。影院在不知不觉中度过了它的黄金年代,而围绕影院周围商业格局的规模却在向城市影院其它以外的地方不断扩大而且不断的向多元化发展。
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的发展更加迅猛,录像带、VCD大量涌入百姓家庭,使本就奄奄一息的影院更是雪上加霜,这时的影院已经成了风中残烛,摇摇欲坠。在当时家庭影院成为时髦装修风格,人们已可以足不出户的欣赏影片了,家庭影院似乎把影院推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那时的影院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开始走向没落。伴随着同时代国有体制改革的大潮,绝大部分老影院已成为古董,就像多多的天堂电影院被摧毁转为他用。影院的昔日辉煌已年华老去,甚至歇业关门,影院周围的商业活动也受到严重影响。影院虽然还是作为大众活动的中心场所,但更多取而代之的是其他的娱乐项目:溜冰场、卡拉OK、游戏厅、桌球室之类。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天堂电影院”的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