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阐述了家禽在生态养殖过程中环境的管理措施,家禽生产的外部环境因素对家禽的健康、生产性能的发挥及疾病的控制都有着重要作用。如合理选择场地、科学饲养管理等,分析对家禽养殖所产生的影响,以引起人们对家禽养殖环境的重视。
【关键词】 家禽饲养 养殖环境 环境
随着养鸡业的快速发展,农村家庭式生产已暴露出一些弊端,一方面对环境造成污染,另一方面***情发生频繁。我国在禽病控制方面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致使家禽发病率、死亡率居高不下,因此全面认识环境因素与家禽保健及***病控制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非常必要的。
1.禽场的选址
鸡场如果选址设计不合理,再好的品种和饲料也达不到应有的生产水平。目前农村养殖户的鸡舍多采用塑料大棚或简易鸡舍,保温性差,通风差,空间小,密度大,鸡的成活率无法保障。家禽场应尽量选在远离城郊、靠近农田、菜地的地方,与附近的居民点、铁路、公路、运输河道等要有相当的距离,尽量做到既方便运输,又能防止环境污染、病原感染与噪音干扰等。
2.科学饲养管理
2.1控制致病微生物与消毒
消毒是在体外杀死病原微生物的惟一途径。要彻底清洗鸡舍内材料,是消毒作业的前期工作。病原微生物是导致传染病的祸首,通过直接接触、空气和污染物传播疾病。为了有效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应对饲养环境进行消毒。
2.2控制光照与避免噪声
良好的光照控制能使家禽发挥其良好的生产性能,因此光照时间不可忽长忽短,光照强度亦不可忽强忽弱,必须按规定进行,以减少对家禽的应激。如:雏鸡可采用23h光照、1h黑暗的方法。育成鸡可采用自然光照法,进入18周龄时,每2周增加光照30min,直到产蛋高峰时光照总时数达到每天15~16h为止。
家禽对突发性的噪声非常敏感,突发的噪声使鸡群受惊,会出现坠蛋现象,应保持鸡舍安静。当噪音在40db以下时,其生产性能良好;60db时生产性能为正常的80%;70db时仅为50%;80db时只有30%。突如其来的响声会引起严重的惊群而突发猝死综合症,有的甚至在短期内停产。因此,在选择场址时,首先应考虑远离公路、铁路以及嘈杂的场所。
2.3保持适宜温度
温度过高会导致鸡生产缓慢,死亡率增加;气温低会致饲料利用率下降,产蛋减少。温度应保持在13℃~23℃之间,冬季最好保持在10℃以上,夏季最好保持在28℃以下。但是以目前普通的鸡舍结构和饲养方式完全保持最佳温度几乎不可能。而对温度最敏感的雏鸡,以目前普遍采用的保温形式,要达到所要求的育雏温度比较容易,但是在冬天要做好保温与通风之间的协调。
2.4 控制CO2的总量
由于鸡的消化道短,鸡粪中残余蛋白含量高达20%~28%,在温暖季节极易发酵产生氨气和硫化氢,这2种废气对家禽非常有害,它们能刺激鸡的呼吸系统而诱发呼吸系统疾病,亦可诱发腹水症和灼伤眼睛,所以鸡舍空气中氨气的含量不能超过5mg/kg,硫化氢不能超过1mg/kg。另外,一氧化碳对神经、血液系统具有毒害作用,因此在寒冷的冬季,用煤炭在禽舍内生火取暖时(尤其是在夜间),要防止舍内因通风换气不良而可能产生的一氧化碳中毒。由于家禽呼出的CO2是舍内浓度最高的废气,因此要求把CO2在空气中的总量控制在0.2%以内,以确保达到安全标准。
2.5 安全措施
科学饲养,按免***程序接种***苗,提高免***力,减少***病的发生;注意给鸡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经常打扫鸡舍的卫生,消毒药品合理配比,交替使用,外来人员、外来车辆不能随意进场,进场应严格消毒;保持饮水卫生、新鲜,用具经常消毒,阻断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
3.提高鸡群体质
在整个饲养过程中,要提供均衡的全价饲料;家禽产蛋高峰期及产蛋后期,使用免***力高的***苗;鸡舍内要常通风换气,密闭式鸡舍可打开所有门窗,促进空气流通,开放式鸡舍可安装吊扇;鸡舍的密度要适中;要保证饲料的营养,鸡群能否顺利过冬、维持高而稳定的生产性能,饲料营养的保证是关键。有些养殖户为降低饲料成本,使用质劣价廉的饲料,对鸡群生产性能的维持极为不利。建议广大养殖户要提高饲料质量,减少杂粕含量;提高饲料中维生素的含量,以降低寒冷应激;保证饲料能量的含量,养殖户可定期在饲料中添加1%~2%的植物油,利于体重的增长。
4.防止污染
鸡场不能靠近交通干道和主要江河支流,以避免污水排入江河,污染水体;新进的鸡群必须隔离一段时间,确认健康后方可入群饲养;粪便应作无害化处理,如果作肥料使用,一定要曝晒处理;防止野禽侵入,同时做好灭蝇、灭鼠、灭蚊工作,防止***病传播;病死或不明原因死亡的鸡,应作无害化处理,不能随意乱扔。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家禽的生产与养殖环境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