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国家制定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一边是美国环境保护署的空气质量指数,“到底该相信谁?”而这场指数论战中,另有玄机。
9月29日傍晚,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带着复杂的心情从外地回到北京,并在微博中记录下他的感受:“看着混浊不清的天空确实令人忧心忡忡。”
随后,10月的最后一周,在持续不散的大雾之中,北京市环保局连续的空气质量“轻微污染”的结果,与美国驻华使馆自测的“空气污染严重”发生了碰撞。一边是国家制定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一边是美国环境保护署的空气质量指数,“到底该相信谁?”云雾缭绕中,无从选择的国人发出一片片无助地质疑。而这场指数论战中,另有玄机。
“100厘米与500毫米”的区别
造成分歧的原因是由于美国使馆和北京环保部门的监测范围和对象不同。美国使馆新闻发言人包日强向本刊解释称,美国使馆空气监测站“专门监测使馆所在的朝阳区空气中可深入肺部的悬浮颗粒(PM2.5)”。
只看表面数值,美国使馆检测出的高达300的浓度值让民众颇为惊恐。但据杜少中介绍,美国使馆监测的更偏重于空气污染浓度与污染源,的是小时值,而环保局的当天空气质量指数是前一天中午12时到当天中午12时,24小时日均浓度所换算出的空气污染指数。“这就相当于问你100厘米与500毫米哪个大,光看数字500比i00大,但其实不能这么比较。”
这―点上,包日强也认为监测对象与标准决定两方数据“不具备可比性”。此外,亦有专家质疑,仅在美国使馆区设立一个监测站能否代表“朝阳区空气质量”?包日强则回应称,“使馆监测数据仅为美国使馆工作人员及其家属,以及在京美国侨胞提供参考。”
争论背后凸显环保教育缺失
今年在北京引发的环保指数碰撞,并非偶然。美国使馆对外公布空气监测数据,始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后。包日强告诉本刊记者,除北京外,美国驻广州领事馆也配备同样的空气监测站。2010年11月间,曾因美国使馆微博因空气质量“极为糟糕(crazy bad)”的评论引发热烈讨论,随后,使馆以“超出指数范围(Beyond Index)”替换此前评论。而新评论则被网民戏称为空气质量“爆表”。包日强向英国《卫报》记者表示:“我们本以为(此前的评论)会招来非议。但看看微博上,我们成了英雄。”之后美国使馆则一再强调,“数据只限内部使用。”
“不应该看他人脸色行事,中国人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杜少中如此回应网友的质疑。但他也认为,天气因素对空气污染有一定影响。他解释说:“雾本来不是污染,只是在积累了污染物才会影响空气质量。我们经常遇到的是两种情况都有,由于城市的总体排放水平较高,环境容量有限,所以污染天是完全可能的。”
有市民在微博上提出:“至于监测地点和方式,至于是PM10还是PM2.5都是专家层面的争论,老百姓的切身感受是‘差’。”对此,杜少中解释道:“在现在排放强度下,雾不散污染很难让天气得到缓解。但说有进步也是确实的,前几年每遇这样连续雾天,污染一天一个级别,这次三级1、2已经扛了好几天了。”在采访电他也不断强调:“只要超标,就有污染。有污染,就要治理。”
自11月1日起,原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大气飘尘浓度测定方法》废除,被《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取而代之。实际上,中国环保部门此前一直同时对PM10及PM2.5进行监测,但只公布以PM10为基准的空气质量状况。杜少中也表示,将来还会向更小的标准迈进。“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就跟打扫房子一样,先搬走石块儿才能开始打扫灰尘。”
这次论战背后,有评论人士认为,仅在环保领域,美国使馆数据一经公布立即引起中国民众质疑***府公信力,微博力量不可小觑,其背后的社会意义值得深思。杜少中回应称,这种现象需要开展更多的环保意识与知识普及活动,同时,“媒体态度应该是严肃、客观认真、科学。”
这个11月,北京仍在等待拨云见日,走出雾霭。但或许也像杜少中所言:治理污染,要有愚公精神,挖山不止。(实习生刘鑫对本文亦有贡献)
PM10与PM2.5
据国家环保部今年的《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空气中直径在10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称为总悬浮颗粒物。
其中,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被称为PM10,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称为PM2.5,称细颗粒物。
空气中的细颗粒物,能够进入人体的细支气管和肺泡,对呼吸系统、心脏及血液系统等造成广泛的损伤。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美国使馆监控京城空气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