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邹冈、张昌绍联名在国际上第一次提出了第三脑室周围灰质是吗啡产生镇痛作用部位的观点。1964年,邹冈先生的研究成果以英文发表在《中国科学》杂志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并被反复引述,成为吗啡和痛觉研究领域中的一篇经典文献,被誉为研究吗啡作用原理的“里程碑”。
吗啡,是鸦片所含的20余种生物碱中最主要的一种。
很多人都知道,吗啡是一种强效镇痛剂;又因为它具有成瘾性,也是一种。作为镇痛剂,吗啡被用于创伤性剧痛、外科手术、大面积烧烫伤和终末期癌痛患者的镇痛。战争期间,又经常用它为伤员止痛。
直到20世纪50年代,注射吗啡后产生镇痛作用的原理仍不清楚,但邹冈先生等中国药理学家在这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古老的药物
鸦片又名阿片,是一种古老的药物。数千年前人类就发现罂粟果有镇痛和迷幻的作用。公元前4000年,生活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就从罂粟中提取鸦片作。到公元前3400年,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人已大面积种植罂粟,并给它冠以“快乐植物”的美名。公元前2世纪的古希腊名医盖仑记录了鸦片可以***的疾病,包括头痛、目眩、癫痫等。到了16世纪中期,瑞士医生、炼金师帕拉塞尔苏斯发明了鸦片酊作为镇痛剂,促使鸦片在欧洲广泛使用。大约在同一时期,鸦片由阿拉伯商人输入我国,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阿芙蓉”的记载。
鸦片中主要镇痛成分是吗啡(含量约占10%~15%)。1806年,法国药剂师F·泽尔蒂纳第一次从鸦片中分离出纯的吗啡。泽尔蒂纳用分离得到的白色粉末在狗和自己身上进行实验,结果狗吃下后很快昏昏入睡,用强刺激也无法使其苏醒。他本人吞服这些粉末后也久眠不醒。据此,泽尔蒂纳用希腊神话中的梦境与睡眠之神摩耳甫斯(Morpheus)的名字命名这种麻醉镇痛药为“吗啡”(Morphine)。
吗啡的分子结构,在1925年由英国牛津大学化学教授罗宾逊爵士经过一系列的降解反应证实。吗啡因此成为临床上普遍应用的强镇痛药。
科研报国心
人们常说,机遇总是青睐那些做好准备的人。吗啡神经药理研究获得世人瞩目的成果,既是历史的机遇,更是对于经年累月从事药理学研究的邹冈先生的一份奖赏。
1954年邹冈先生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1957年3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成为著名药理学家张昌绍教授(上海第一医学院药理教研室主任兼上海药物所学术委员)的研究生,并立志要以科研报国。
其时,外周神经系统化学传递的原理已被基本阐明,中枢神经系统递质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在外周神经药理研究中已发现,许多药物的高度选择性作用都与干扰化学传递的某个环节有关。邹冈先生认为,深入研究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高度选择性药物,必将有助于阐明脑内神经递质或化学传递规律的发现。
1959年,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胥彬教授和周金熙发现,在小白鼠脑内注射微量(皮下注射量的1/100) 吗啡后产生明显的镇痛作用,说明吗啡直接作用于大脑。但是,这项研究并未确定吗啡究竟作用于脑内什么部位。当时正在读研究生的邹冈先生在上述发现的基础上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他之所以选择吗啡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吗啡对痛觉有高度选择性,而不影响其他感觉。
邹冈先生和技术员吴时祥改用大动物家兔进行脑内注射微量吗啡的研究。他们通过脑室插管,将微量 (20微克) 吗啡注入清醒家兔的侧脑室,可以产生明显而持久的镇痛作用,静脉注射时则需要500~1 000倍药量(10~20毫克)才能达到相当的效应。根据药液在侧脑室中的扩散范围,邹冈先生推测吗啡作用于侧脑室周围的脑结构。于是,他们设法缩小药液分布的范围,将微量 (10微克) 吗啡注射到侧脑室周围结构以及皮层下和痛觉可能有关的脑结构,最终确定注入第三脑室和大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以后镇痛作用最明显。根据这些实验结果,邹冈先生提出了第三脑室周围灰质是吗啡产生镇痛作用部位的最新观点。
1962年,邹冈先生和他的导师张昌绍教授在《生理学报》上发表了这项研究成果。接着邹冈先生又发现在家兔第三脑室周围灰质注射微量 (10微克) 吗啡的专门对抗药烯丙吗啡,能够对抗随后静脉注射吗啡产生的镇痛作用,进一步证实了吗啡在脑内产生镇痛作用的部位。
永远的怀念
邹冈先生是个勤勉务实的科学家,脸上常常挂着温和的笑容。他常说:“实验研究要从求知的问题着手。高谈别人的研究结果,而对实际工作没有深入的体会,则中国的科学永远不可能提高。”
邹冈先生在40余年的科研生涯中,还从事过生殖药理学、针刺镇痛原理和神经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著作)60余篇。他完成了许多国内首创的研究工作,尤其是在神经药理和针刺麻醉原理的研究中作出了具有国际水平的贡献。1980年,邹冈及有关科研人员共同完成的“脑啡肽和脑内神经递质与针刺镇痛的关系”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
1999年2月24日,先生因病猝然去世,让人扼腕长叹。美国科学家 Mackie 等人在国际著名期刊《神经科学动态》上发表悼念文章:“邹冈的研究工作在20世纪70年代初推动了重要的内源性镇痛物质脑啡肽和内啡肽的发现,这些发现证明机体具有自己的镇痛回路,它们可以被调节或者用药物激活以达到***目的,从而改变了科学家有关痛和镇痛的观念。”
正是在邹冈先生研究的基础上,国外研究者相继发现了脑内的阿片受体,进而发现脑内存在的阿片受体内源性配体——脑啡肽和内啡肽,从而使有关痛和镇痛的神经生物学理论发生了***性的变化……
斯人已去,伟业永存,还有我们的怀念绵绵悠长!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吗啡研究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