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姑苏城外寒山寺西侧两公里,与狮子山、苏州乐园相隔1公里的地方,有一座海拔高度63.8米的小山,山上绿树成林,四季风景各异。有人把它一年四季的景象作了以下描绘:阳春三月,新叶竞放、梅花盛开,满山穿红着绿,如入仙境一般;夏日炎炎,栖息林荫、品茗弈棋,凉风习习舒心怀;秋高气爽,满山桂花散芬芳,栗子挂满树梢弯;冬日挂空,翠竹常绿迎风立,高风亮节世人赞。这座风景秀丽的小山就是何山。
何山原名鹤阜山,是鸟类、仙鹤栖息的地方。《百城烟水》里记载说:“何山,在狮山北一里,其地旧名鹤邑墟,故山名鹤阜山。”关于鹤阜山名字的由来,历来有多种美丽的传说。一种说法是与大禹有关,《宋平江城防考》引用范成大的《姑苏志》说:“鹤阜山,亦名岝崿山。世传禹治水时,令童男童女入太湖,引出此山,欲以填水,至鹤邑墟不肯进,因此以名。”也就是说,鹤阜山是大禹治水时从太湖中引出来的一座山,因为到了鹤邑墟再不肯前进,便取了鹤阜山这个名字。这个传说在《越绝书》中也有记载,但也有人认为这是与狮子山的混淆。另一种说法则更富有道教特色。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南极仙翁在昆仑山上打坐,忽然心血来潮,掐指一算,知江南地界有一风水宝地需有神仙点化才能造就一方水土。他身边有二童子,一名鹤童,一名鹿童。仙翁把鹤童召至面前道:“童儿,现江南有一块风水宝地需去点化,然后造就一方水土,赐福于人间,你替为师去一遭吧。”鹤童道:“师父,但不知宝地在何处。”仙翁道:“天机不可泄露,你下得东土江南,到时自会明白”。仙翁在鹤童身上吹了一口仙气道:“去吧,切勿耽误,事成之后速回洞府。”这鹤童立刻化作一只白鹤一声长啸直往东土江南而去。不多时已到姑苏地带。只见下方有一股瑞气直冲霄汉。这白鹤定睛一看,见有小山树木丛生,奇花异草,霞光四射。这一股瑞气正是从此而来,这时耳边响起师父的声音:“童儿还不速速下去。”白鹤知这必是师父所说之所在,一声长啸直落此山。原来这小山没有名字,因为有这传说,所以人们把它取名为“鹤阜山”。
关于何山名字的由来,苏州民间有一种说法:据说乾隆下江南时,每到苏州都要到支硎山、华山去游玩,而都必须经过何山。一日乾隆一行行至何山,只见此山树木茂盛,山顶祥云覆罩,但不知此山为何名,就问跟随的随从大臣:“此为何山?”大臣也不知此山何名,也只得附和说:“此为何山?”乾隆听后心中大悦,连声赞道:“好一座何山,好一座何山也!”因皇帝是金口,既然皇帝叫它何山,那就叫何山吧,何山之名由此而起。按照这一说法,这何山的名字也是皇上钦赐的呢!
事实上,由鹤阜山改名为何山,与南朝的何求、何点兄弟有关。《宋平江城防考》记载说:“何山:卢《志》:何山,在县西南一十五里,有庙。”《姑苏志》:“何山,在狮山北一里。其地旧名鹤邑墟,故山名鹤阜山。因梁隐士何求、何点葬此,改今名。”何求、何点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隐士。《南齐书》卷56对他们记载说:
何求,字子有,庐江灊人也。祖尚之,宋司空。父铄,宜都太守。求元嘉末为宋文帝挽郎,解褐著作郎,中***卫***行佐,太子舍人,平南参***,抚***主簿,太子洗马,丹阳、吴郡丞。清退无嗜欲。又除征北参***事,司徒主簿,太子中舍人。泰始中妻亡,还吴葬旧墓。除中书郎,不拜。仍住吴,居波若寺,足不逾户,人莫见其面。明帝崩,出奔国哀,除为司空从事中郎,不就。乃除永嘉太守。求时寄住南涧寺,不肯诣台,乞于寺拜受,见许。一夜忽乘小船逃归吴,隐虎丘山,复除黄门郎,不就。永明四年,世祖以为太中大夫,又不就。七年卒,年五十六。初,求母王氏为父所害,求兄弟以此无宦情。
求弟点,少不仕。宋世征为太子洗马,不就。隐居东离门卞望之墓侧。性率到,鲜狎人物。建元中,褚渊、王俭为宰相,点谓人曰:“我作《齐书》已竟,赞云:‘渊既世族,俭亦国华。不赖舅氏,遑恤外家,”欲俭候之,知不可见,乃止。永明元年,征中书郎。豫章王命驾造门,点从后门逃去。竟陵王子良闻之,曰:“豫章王尚不屈,非吾所议。”遗点嵇叔夜酒杯、徐景山酒鎗以通意。点常自得,遇酒便醉,交游宴乐不隔也。永元中,京师频有***寇,点尝结裳为袴,与崔慧景共论佛义,其语默之迹如此。
志趣高雅、博学多才的何求,弃太子洗马、丹阳郡吴郡丞、太子中舍人等如草履,归隐姑苏。只是据史料记载,何求并没有直接回何山,而是隐居在与何山遥遥相对的虎丘山,在那里读书讲学,直到病逝。其间朝廷又曾任命他为太中大夫,固执的何求坚不就职。他死后,魂归何山,与他的弟弟何点安憩于何山之上,形成一道优雅的风景,使原本寂寥的鹤阜山成为一座充满人情味的何山。何山的文化脉络自此拉开。明嘉靖间被称为“皇甫四杰”之一的皇甫涍曾作过《过何山怀二何》一首:
灵山征往迹,居士葬何年?哀壑苍烟断,空林落日悬。禅关二隐地,花路五云天。共尽悲千古,凄凉野鹤旋。
对于先哲的切切怀念,在哀伤的文字间跳跃,如同徐崧的“双碑尤在壁,风雨剥苔痕”,使何山的上空荡漾着丝丝人文气息。自此而下,由近代爱国名人李根源摩崖石刻到现代为***苏城而献身的***陵园,以及为纪念著名弹词艺术家徐丽仙——创作了以柔和优美、婉转深沉、悠长低回的“丽调”唱腔——而建的徐丽仙纪念馆,一条贯穿历史的人文脉络环绕何山。
何山的山顶有一座宫观,它是为纪念元代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而建的张王庙。
张士诚(1321—1367),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小名九四,原东台白驹场人,盐贩出身。因受不了盐吏欺压,于1353年与其弟张士义、张士德、张士信等17个盐民揭竿起义,史称“十八条扁担起义”。后队伍逐渐壮大,不久便攻下泰州、兴化、高邮等江北重镇。1354年建国号大周,自称诚王,以天佑为年号。1355年张士诚继续向南发展,攻入平江路(今苏州市),并改平江路为隆平府。1357年元朝派兵攻打张士诚,张士诚由于面临被元***与方国珍夹击的情况,便投降元朝,被封为太尉。之后张士诚的势力不断扩张,拥有北至徐州、南至绍兴的割据实力,并且曾多次运粮至大都。元至正23年(1363)在平江(苏州)自立为吴王。4年后被朱元璋打败,被俘,后被解往金陵(今南京)自缢而死,时年47岁,葬于吴县斜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