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她将不再主持《一路畅通》,但在北京人的耳朵里,她的声音绝不会因此消逝。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这里是‘一路畅通’,我是刘思伽。今儿您心情好吗?在路上可别着急,我们会一路陪伴着您。”每天上下班高峰时间,一个声音会准时活跃在FM 103.9兆赫。
她用一份体贴,一份调侃,给浮躁的城市带来一丝清凉,为出行的人群送上及时准确的路况信息。
深夜里,她的声音又会化作床边细语,为需要帮助的人群送去解决情感困苦的良方。
从爽朗活泼到沉稳不失幽默,两种反差极大的主持风格,在一天之内通过电波相互碰撞,这就是刘思伽――一个以声音叩击城市脉络的人。
现实中的刘思伽比相片上更精致:短发微卷,深眸温婉。她靠在咖啡馆沙发凳的一隅,轻轻吹去咖啡上浮动的热气,如同邻家大院的玩伴儿,不避讳地唠着家常。
“考大学是为将来给刘德华写剧本”
刘思伽是一个对理想比较木讷的人。她从没认真想过自己要做什么职业。
幼时的她曾对售票员的票夹和麦克风无比向往,决心长大后做一名售票员;再长大点,在副食店卖肉让她感觉很拉风,拿一把快刀剁肉甚是潇洒;上学了,刘思伽又开始做“医生”梦……
这些梦想都骤然间产生,也都不久就消逝。直到高中毕业时,她终于迎来了真正的人生抉择,但抉择对未来的影响她却不甚清晰。
“我那时特崇拜刘德华,就想大学毕业了,香港也回归了,就可以给刘德华写剧本了。”但报考了北京广播学院的广播电视文学专业后,刘思伽才明白,该专业毕业后根本不可能给刘德华写剧本。“当时想法真荒谬”,现在回忆起那段往事,刘思伽还是啼笑皆非。
不过大学时刘思伽却喜欢上了广播。那会儿,听广播是大学宿舍晚熄灯后惟一的娱乐项目,听着听着,刘思伽就发觉做广播主持人还“挺有意思”。
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刘思伽进了一家电台实习,期间做了两期节目,但并没有给刘思伽带来主持的。
大学快毕业了,刘思伽一门心思要考双学位,但她觊觎已久的国际新闻方向当年不招生。匆忙中,只好赶紧联系工作单位。后来通过了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考试,在总编室一干就是两年多。
总编室的工作很杂,主要是编辑稿件,偶尔有一些外宣主持。199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时任电台总编辑的降巩民找她帮忙撰写一篇讲话稿。就是这篇稿子,让总编发现了这个近在眼前的“才女”。
之后不久,总编室要为北京交通广播电台做一档《广播之友》的节目。刘思伽做了一期,交通台的台长听后感觉这女孩儿是棵好苗子,就问她想不想到交通台工作。这一次,刘思伽做出了改变她一生的决定――去交通台。
去交通台后,刘思伽并没有直接做主持人,而是做记者和编辑,负责交通方面的新闻专题和采访报道。2001年,交通台开展《世纪国道万里行》活动,当时《一路畅通》的主持人唐琼要参与该活动,有一个月的时间不能主持节目,领导就让刘思伽暂时顶替唐琼主持了《一路畅通》。
那是刘思伽第一次主持直播节目,也是她第一次主持《一路畅通》。由于紧张,说话时有点“大舌头”。一出错,刘思伽就有点慌神――怎么处理?没有主持经验的她犯了嘀咕:如果“找补”肯定让人觉得矫情。这时,刘思伽的机敏让她小荷露出尖尖角。她大大方方地向听众认错,并对自己的错误进行了一番调侃自嘲。这一来,不仅拉进了与听众的距离,心情也放松了许多。事后,台领导和同事们碰到她,还专门就此夸奖了一番,说这孩子虽然经验的确不多,但脑子相当不慢。
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
2002年,《一路畅通》的直播间搬到北京市交管局指挥中心后,刘思伽和《一路畅通》屡破北京广播电台收听率纪录,并成为北京电台第一位首席主持人。
“我一直都是在被动中成长”
其实,刘思伽的主持路一直都很“被动”。2003年,刘思伽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出国前夕,台领导希望她写一本主持技巧方面的专业书。因为当时《一路畅通》节目的形式新颖,全国很多电台纷纷效仿,但还没有一个***主持人能把做节目经验总结成规律性的东西,写出来供同行探讨和学习。
她犹豫了。学术论文必须严谨,自己没有把握,但领导鼓励她不必拘泥于行文,先写出一章来看看。刘思伽试着写了一章,不料,台领导看完后大加赞赏。就这样,刘思伽“被动”地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本书。
不只是出书,《夹叙夹议》栏目也是“被动”授命。2003年,刘思伽刚回国不久,交通广播要开设新闻评论性栏目《夹叙夹议》,台长希望她能主持。刚开始刘思伽不太愿意做,但做完几期后,发觉这节目非常“实用”,虽然不能解决实质性问题,却能说一些解气的话,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一道疏减忿恨的情绪出口。从怀疑到喜欢,刘思伽在被动中找到了主持的快乐。
《谈心》栏目设立时也多少有些“被动”。2006年,刘思伽去在海南休假,体育台长一个电话打过来,问她想不想做一个夜间谈心类的节目。其实,这是她一直想做的,但因为主持《一路畅通》,她每天早晨7点就得赶到台里。如果再接下这档晚间播出的节目,她深夜两点多才能到家,休息就无法保证。在一番思想斗争后,她选择了放弃。去年年底,在策划第二年节目时,台长再次找到她,提出希望她能主持这个节目。这一次,她应下了。虽然时间较之前紧张了许多,但在她看来,能在节目中分析人的心理,总结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是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现在,刘思伽在台里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在工作室里,她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尝试一些新的节目主持形式。但工作室的创立,刘思伽依旧“被动”――那时电台改革,台领导多次找到她,希望她成立自己的制作室,尝试用新理念做节目,同时带动台里整体的节目创新。这和她留学回国后一直想有个制作间,实践所学所悟的想法不谋而合,她爽快地答应了。
对于诸多的“被动”,刘思伽归结为一个“懒”字。她认为,自己主持生涯中的好多路都不是自己走出来的,而是台里帮她开辟的。
但对于“退役”后的打算,刘思伽却选择了主动,并少有地进行了构划:当一名心理咨询师。11月份报考心理咨询师资格,明年五月份考试……
“我是一个恋旧的人”
有人说,刘思伽的主持风格很随性。从白天《一路畅通》的爽朗活泼到深夜《谈心》的沉稳不失幽默,两种主持风格反差极大。
对此,刘思伽莞尔一笑,认为自己并没有因白天或夜晚而刻意变换风格,而是始终在与听众邻里一样唠家常。只不过白天大家需要欢快的方式,夜晚需要沉静地表达。
刘思伽认为四合院文化影响了她的为人处世,更造就了她独特的主持风格。
有一次,刘思伽在节目里谈起了顽童时代。一个北京女孩马上发短信到节目平台,问刘思伽以前家住哪儿。她说住小六部口,那女孩就回短信说“凭什么都是小六部口长大的花骨朵,你就能去电台?”虽然只是简单的两条短信,但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听众对刘思伽一点都不“见外”,就像是邻居间在闲聊。
“我现在还经常开车绕到小六部口,看一看以前住过的地方。虽然进不去,也没法停车。可我就想绕一圈,找找小时候的感觉。”
刘思伽是个恋旧的人,幼年之事在刘思伽的脑海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那时候上厕所要去胡同口,冬天水管冻了,要排队接水。虽然那时候条件很苦,但很快乐。邻居间也互相关照。要出门,给邻居打个招呼,他们就会给看着门,都不用上锁。或者谁家来客人了,帮着接待一下,谁家做好吃的了,都给邻居送一点。”
邻里文化熏陶了刘思伽,也成就了刘思伽。
由于主持风格新颖、贴近百姓,她主持的《一路畅通》节目荣获了国家广电总局颁发的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十佳”公共栏目奖和北京电台听众最喜爱的名牌栏目最佳奖等奖项。同时,她也获得了听众喜爱的“十佳”主持人称号和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最高荣誉――中国广播奖主持作品奖。
“我把听众当成四合院里的邻居,像一家人在谈话,平等地交流、打招呼。尽自己所能地帮助他们。我觉得做主持人就是人心换人心,别太把自己当回事。”
青联档案:刘思伽,北京市青联委员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刘思伽:电波里的邻家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