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达梅林》交响诗,辛沪光作曲,1956年创作。交响诗取材于嘎达梅林的历史故事,并以流传极广的内蒙民歌《嘎达梅林》的曲调为基本音调创作。嘎达梅林的音乐风格体现了蒙古族的音乐情感,现实生活,表达了人民群众为最后胜利继续进行着武装斗争的思想情感。
嘎达梅林交响诗音乐风格《嘎达梅林》是蒙古族的一首短调民歌。它所歌唱的,是现代历史上蒙古族的一位英雄。“嘎达”是人名,“梅林”是官衔。嘎达梅林是蒙古哲里木盟达尔汉族的职位低微的小官。他面对封建王爷勾结***阀,欺压人民的残酷现实,扯起了造反的旗帜,提出“为了土地,为了自由,让我们拿起武器起义”的庄严口号。于是,四面八方的贫苦牧民纷纷加入了起义***。他们转战在辽阔的科尔沁草原上,后因被内奸陷害,在辽河畔战斗中被敌包围,全部人马壮烈牺牲。英雄倒下了,悲壮的歌声却永存于蒙古族人民的心间。东蒙人民将嘎达梅林的事迹变成长篇叙事体的颂歌。原有歌词五六十段,音乐家安波整理、翻译成现在的4段词。它突出了原民歌的主题,也便于演唱和记忆。
《嘎达梅林》的每段歌词都以飞得高原的鸿雁起兴,比喻英雄的宏伟大志。歌曲结构方整,他是两个对称的乐句。
上句从羽调式的主音6开始,首先进入上五度音3,63这五度进行,为整首民歌奠定了一个庄严、肃穆的基调,然后经两次起落,最后再起,奋力作出三个向上的四度跳跃,到达了整曲的1,后转主音6上,进行长时间的发挥。
这种起伏跌宕的旋律,象征着英雄百折不挠,经历艰辛,他那高大形象终于耸立在内蒙古草原上。
下句同样经过三次曲折,最后落在主音6上。
如果说,上乐句突出了对英雄的歌颂,那么下乐句则突出了对***的怀念。嘎达梅林诞生于民间,他牺牲了,人民把他的名字深深地埋在心底。请看第七小节5616,这里的六度大跳,八度进行,都很有悲壮气势,紧接的第八小节1156又转入低回婉转,表现了先烈与人民间的骨肉之情,第九小节中的51是五度下行跳进。它与曲首63那个上五度跳进相互呼应,不仅含有悲壮气氛,还具有稳定、沉静的功能,再次显示了嘎达梅林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
从《嘎达梅林》的歌词看,它是一首长篇叙事歌;其曲,属短调民歌,采用了五声音阶的羽调式,上下乐句虽然都落至主音6。然而,由于上句是向上的起句,下句是向下的落句,相互呼应的起落,使音乐得到了平衡,即使多次反复唱颂,仍很有兴趣。歌曲的节奏铿锵有力,旋律采用一字一音的配置,从而加强了感情的厚度,歌曲深刻地表现了人们对英雄的无限敬仰和深切怀念。
音乐中体现出来的情感,当然也来源于现实生活。但是,音乐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仅仅表现出人在生活体验中获得的感受和产生的情绪、欲望等情感性的东西。如古代文献《乐记》所说,这是“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仿佛作为情感产生的具体情景、事件等都被过滤掉了,只是保留下情感本身。换言之,音乐之表达情感而不去揭示这种情感所赖以产生的那些依据。这就是音乐反映现实的特殊方式。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是比较有描述性的,在乐曲中甚至可以听出鸟鸣和流水声等。但是,作家自己说:“田园交响曲不是绘画,而是表达乡间的乐趣在人心理所引起的感受,因而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一些感觉。”器乐曲中也有称为“音画”的样式,这样的乐曲能够在听者的想象中唤起某种***景或境界,但是这种***景或境界仍然十分飘渺、浮泛,远不如诗歌和散文中所描写的那样明细,更不如绘画所描绘的那样确定而直观。在这类乐曲中,也仍然如贝多芬在谈到他的《田园交响曲》时所说的那样:“感受多于音画”。
《嘎达梅林》交响诗,辛沪光作曲,1956年创作。
交响诗即取材于嘎达梅林的历史故事,并以流传极广的内蒙民歌《嘎达梅林》的曲调为基本音调创作的。
交响诗开始是一段引子,由第二提琴和中提琴奏出了颤音背景,表现辽阔无边的草原,暗示故事发生的地点。在这一背景上,由第一小提琴轻轻地以长音进行,演奏了原民歌第一句:下行的句尾暗示着英雄的悲剧命运。简短的引子之后,开始了从原民歌变化出来的主部第一主题,由双簧管主奏,弦乐作颤音的背景衬托。这个主题音乐,描绘了草原生活的和平景象,辽阔宽广。它出现两遍之后,在伴奏音乐中,即出现不安的三连音,预示着即将发生的故事,紧接着出现了第二主题,这个主题是用原民歌的音调创作的。它具有环绕的音型,带有不安、痛苦、无可奈何的意味和气息。它经过5次不同音区的重复之后,在三连音的伴奏下,由第一小提琴和大提琴重新演奏了第一主题,所不同的是小提琴和大提琴形成复调,伴奏也不断加强。这一切意味着草原和牧民由不安情绪转成将爆发的反抗,情绪越发激动和愤怒。
副部一开始,小号一个反抗的音调。人民要反抗,但长号和大号却演奏了一个反面形象的主题,这是封建王爷开始镇压的音乐:人民的力量聚集着,由不安的主题,变为号召起义的主题,也就是嘎达梅林英雄主题,由小号和长号响亮地演奏:整个草原愤怒了,反抗的怒火燃烧了。
这一部分是整个起义的武装斗争的形象,开始即是人民群众集结队伍,骑马背***奔驰在草原,充满坚定的感情。先由单簧管主奏:这一主题此起彼伏,整个这一部分都在附点音符的伴奏下,形象地描绘了起义斗争的广阔场面。反面的形象出现了,仍由长号演奏,已经开始变型,斗争继续着。
后半部开始,在木管三连音和钢琴琵琶音的伴奏下,由弦乐出现第一主题,宽阔而灿烂,意味着人民的斗争取得一定的胜利。中间的三连音下行的伴奏,是封建势力的镇压。但人民的力量和起义的号角仍然鸣响着,武装斗争依然进行着。反面形象变为凶狠的不协和和弦进行,战斗越发激烈。在这部分结束时,定音鼓和钹的猛烈的敲击,整个乐队的一个长音,最后的一声悲壮的锣声,民族英雄嘎达梅林英雄牺牲了。
交响诗的最后部分,是由哀悼英雄开始,缓慢而肃穆的音调,暗淡的音色,沉重的节奏以及人们的哭泣,刻画了人民对英雄的深沉的悼念。之后由温馨的中提琴演奏了《嘎达梅林》的民歌,这是人民对英雄的回忆和怀念。第二遍由提琴演奏,第三遍由大提琴演奏,音乐越来越沉重。第四遍由弦乐和木管演奏。英雄牺牲了,斗争要继续下去。人民把悲痛的感情,转化为继承英雄遗愿的斗志。音乐开始了乐曲中部争的主题,在各层次闪现出来。长大的尾声开始了。这是人民对英雄的歌颂,宽广而饱满,虽然仍是民歌原型,但时值都加长了一倍。接着音乐转入乐曲开始时的第一主题,乐观、开阔而壮丽,刻画人民群众坚信斗争必然取得胜利的乐观信念。
乐曲最后在壮烈、饱满的起义主题声中结束了。强大、快速的音流飞速而过,意味着人民群众为最后胜利继续进行着武装斗争。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小议《嘎达梅林》的音乐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