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杰出的代表人物,他一生特别重视人的精神境界的修养和提升。孟子提出的“浩然之气”说是其道德意志和道德目标修养的最高境界,对中国历代知识分子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就今日而言,“浩然之气”说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弘扬社会正气,实现人与社会的科学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孟子;浩然之气;当代启示
孟子思想源远流长,被后人尊称为“亚圣”。他继承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为“仁***”,系统地阐述了专制帝王的治国***策。行民本、施仁***、成王道是孟子***治思想的核心内容。他的思想陆续为秦朝之后的专制帝王所尊崇,其维护专制统治之功用也得到体现,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孟子在儒家思想中代表着理想主义的一派,他虽然在很多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却又有其不同之处。孟子所处的时代乃是战国,战国时期比之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的最大特点就是社会更动荡、战争更频繁、人民处境更悲惨。因此,孟子的文章有一种气势磅礴的特点,而孟子本人也特别好辨,有位叫公都子的人曾问他;“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1]由于孟子身处战国激烈的时代背景下,使其更加强调内心的修养和内在的修为,孔子以“仁”阐释“礼”,将外在社会规范化为内在自觉意识这一主题,且由孟子发扬而推至极端。[2]48
一、浩然之气的内容
据《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所载,孟子的学生公孙丑曾经问他:“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1]65从这段话中可以得知,孟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知言,另一个是养气。这两个长处正是孟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对外善于听其言而观其行,且能够洞察外物。对内善于自我修养,通过艰苦的人格锻炼,实现人格精神的自我完善。从这一点来看,孟子对自己的评价是比较高的。对于浩然之气的解释,后世说法不一。东汉学者赵歧解释为“浩然之大气”,[3]认为其大就是浩然之大气。而理学家朱熹则认为“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充者。”[4]49其实就是对它的状况进行的形容。对于浩然之气,孟子有自己的解释。他的一位学生问他什么叫做浩然之气?孟子说:“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妥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妥矣。”[1]65也就说,孟子认为气是一种主观精神状态,是看不见摸不着、难以形容的。而气在数量上和品质上要至大至刚,要同义和道相配合。义是一种主观精神上的道义精神。道则是一种自然规律以及治国之道。所以这两者之间要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才能构成这样一种气。这就把浩然之气提升到了很高的精神境界。
对于浩然之气中“气”的解释,历代也有各种说法。“气”是中国古代的哲学的重要范畴,被作为万事万物起源,似于西方讲到万事万物起源时的精神内核。同样地,中国的“气”在当时也被作为万事万物起源的一种本源,其实可以说它是物质之气或自然之气。而孟子此处讲到的这种浩然之气则更偏向于主观精神之气,是人的一种自我人格修养的形象性的表达。换句话说,孟子所讲的“气”是由人的勇气或士气而来,只不过浩然之气的在“浩然”要比武士的勇气更广泛、更超乎世俗。[5]因此这样的一种主观精神之气所具有的核心内容就是把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要融为一体的一种崇高的内心状态。或者说它是在强烈的道德感支配之下,所呈现的一种至大至刚、豪迈无比的精神状态,亦是一种一往无前、理直气壮、无所畏惧的精神状态。
所以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所具有的主体内容主要是体现了其道德情感,但又不完全是道德情感,还应该包括了孟子所张扬的一个伟大人格,也就是“大丈夫”所具备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等个性品质的全部内容。孟子的在其“大丈夫”论中明确说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1]149大丈夫的担当,大丈夫的使命感,由此得到充分的验证。所以通常认为,孟子所谓“大丈夫”实际上是他自己人格的写照,中国历史上习惯称其称为夫子自道。孟子认为成就大事业,就必须有表现自己的平台,然后才是“行天下之大道”来推行他正义的仁***主张。至于得志怎样,不得志又如何,那就是得坚持一种持久的意志品质。总的来说,孟子用“大丈夫”论来侧面解释他的浩然之气,就是需要内心修养和内心的坚持。
二、浩然之气的特征
孟子对于所提出的浩然之气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不动心。孟子对于“不动心”有非常高的要求。在他看来不动心是被视作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朱熹曾对“动心”二字做了如下解释――“有所恐惧,疑虑而动其心”,这就是动心。这与现代生活当中我们常用的解释略有不同,孟子的动心在此处尤指恐惧、疑虑,而不动心则是不疑不惧,意志坚定。换句话说,一个成大事业的人、一个养浩然之气的人就应该要做到不动心,在意志品质上要表现出不疑不惧。“大丈夫”论其实也是不动心的真实写照。面对各种诱惑,面对各种艰难困苦,如果能做到不动心,能做到坚定不移的向着自己追求的理想而努力,而不被任何困难和挫折所左右和影响,其实也正是孟子所说的不动心。至于有没有严格自律的精神,这是不动心的一个最根本的前提条件。第二,至大至刚。至大至刚是对浩然之气的表现形态做出的形容和描述。至大是说它的数量很大,是形容浩然之气作为其精神力量,它的宽广和深厚的程度不一般。至刚则是强调浩然之气在品质上的坚毅刚劲、不屈不饶,具有的这样一种崇高的特点。第三,配义与道。关于“义”不仅仅只是我们常说的朋友之间的义气,实际上,学理上讲“义”应该是思想和行为上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而“道”是指事物的规律和法则,也是自然事物、社会事物当中内在的规律和法则。
那么在孟子所认为浩然之气的最核心的内涵就是义与道的协调和融合,是寻求主观的道德追求与事物的客观规律的结合。有人曾去问孟子作为一个“士”应该做些什么?孟子回答“尚志”。又问:“何谓尚志?”孟子曰“仁义而已矣。”[1]348杀一个无罪的人就是不仁,自己没有却去巧取豪夺叫不义。所以一个士人就应该随时怀揣着一颗仁爱之心,走一条道义之路,这样办任何事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也就是说,义是主观的道德追求,道就是事物的客观规律,两者的协调和融合也就构成了所谓“配义与道”。孟子一再强调浩然之气的构成要“配义与道”,并且断定“无是,馁也。”可以见得浩然之气并不是完全主观而封闭臆想的产物,而是需要经过一番实践后才能得以实现。[6]总的来说,浩然之气是“至大至刚”的昂扬正气,是以天下为己任无所畏惧的勇气,也是君子挺立于天地之间光明磊落的豪气。这种浩然之气体现的就是一种伟大的人格精神之美。
三、浩然之气的修养方法
孟子的善养浩然之气,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就能办到的,而是要求有一个艰苦的自我修养,有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此外,孟子还主张人性本善,但与生俱来的内在善端并不强大,远远达不到所谓至大至刚,这需要在后天的实践中不断修养锻炼。故孟子谈“浩然之气”是和他的精神修养联系在一起的,这就需要养气。因此,当我们在追求自我人格塑造的时候,需要一个漫长的积累和锻炼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自己主动去追求的过程。
孟子的对于“养气”归纳起来有三点,第一;反求诸己。孟子曾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1]56做什么事,不应去怨天尤人,而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自己反思自己,就像曾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真正去做到反求诸己。孟子还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1]85这要求封建统治者们做到对老百姓有一种仁爱、慈爱之心,如果做不到,就必须反思自己的统治措施,做到反求诸己,以实际行动来严格要求自己,重新制定自己的方针***策、统治策略,只有身正才能让天下百姓归附和爱戴。第二;动心忍性。孟子认为无论是体格上的锻炼还是精神上的锻炼都是对担当大任的人的必要考验。“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1]327主动接受一种身体上和精神上的锻炼,通过撼动人的心性来增强自身坚韧不拔的意志,这也就是所谓的动心忍性。强调的是一种自我修养、自我锻炼,特别是要通过磨练意志、陶冶性情来弥补缺陷或提高每一个人的全面素质。第三;集义而生。朱熹为此而曾解释为:“集义者,犹言积善,盖欲事事皆合于义也。”[1]65对于义要慢慢积累,而不是通过轻而易举偶然的机会就可以获得的,必须要有一颗持久的恒心来不断地积累“义”才能臻于大成。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不断积累正能量去培育和发扬光大我们自身的伦理情感,让我们内心深处的善端不断得到扩展。也可以理解为把理性凝聚成意志,使感性行动成为一种由理性支配、主宰的力量,所以感到自己是很充实的,它是自己有意识有目的地培育发扬出来的,这就是养气。[2]94
四、浩然之气的现代启示
当下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竞争激烈、纷繁复杂的大时代,比起孟子所处的时期,我们面临的生活更加多样化,复杂化,我们面对的诱惑、面对的困扰也更多。若能够把持住自己并且保持一颗平常心,做到孟子所说的不动心、养”浩然之气”,方可坚定不移地向着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努力并取得成功。孟子的“浩然之气”思想给了我们现代人很多启示。孟子认为自然和人心是能够想通的,并且人的“心”与“身”也可以交互影响,人的内心修养可以使人格美外在化、具体化达到他所谓践行的境界。[7]76因此对于个人与社会整体或历史文化传统之间,也构成一个不断裂的同心圆关系。这种浩然之气也为中国文化人提供了社会观的广度与文化观的深度,这项思想遗产对于个人主体性高度昂扬的现代社会而言,仍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由于孟子所提倡的浩然之气是要通过不断积累和实践的,且必须要有一颗持久的恒心来不断地积累“义”才能臻于大成。所以,在当今的公民道德的实践当中,鼓励公益爱心事业的发展和志愿者精神是非常必要的。在公益事业中,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培育善端,积累善行,弘扬正气。最终我们方可拥有立足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而如今,社会风气呈现下降趋势,道德失范现象的社会案例也频繁曝出,对于这些事态社会上的反响很大。所以,我们更应该大力弘扬社会道德优秀品质,发扬我们中国传统优良品德,把道德建设落实到每一个中国人身上,让优良作风遍及社会每一个角落。当然,这需要强调人们要有***的意志和人格。
孟子的“大丈夫”论就是强调崇高人格,即在任何情况下都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原则,儒家认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与道德价值、人格价值相比较,道德价值和人格价值更为重要,孔子的“杀身成仁”和孟子的“舍生取义”,就是儒家为了保全仁义道德价值而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的经典例证,这些论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难看出要正确对待自己,塑造崇高人格,最关键的就是要正确处理生命与道德、人格的关系。一个人的人格尊严是生命中最为宝贵的,甚至超过了生命价值。孟子曾说过:“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谓彼哉。”[1]377这样一种人格尊严,就必须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一个人的知识水平、文化品位、道德素质、道德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在平时的行为举止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修养锻炼。只有保持刻苦努力,不断进取的精神,人生的价值才能在社会上有所展现、有所贡献,传递出所谓的正能量。因为只有这样一种正能量,才是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动力,宁可没有饭吃,也要做到道德的问心无愧。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从人自身的求真、求善、求美等做起,提高自己的内在修为,对社会一些恶劣现象给予抵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唯有做到理性地思考问题,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才能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146.
[2]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46.
[3][汉]赵岐注、[宋]孙]疏,孟子(十三经注疏)[M].中华书局,1982:159.
[4][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49.
[5]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193.
[6]晁福林,孟子“浩然之气”说探论[J].文史哲,2004(02):79.
[7]黄俊杰,孟子[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62.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论孟子的“浩然之气”及其当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