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节小假期,在孟子故里山东邹城游走,游览了孟府、孟庙,那里古柏参天,历代石碑数幢,建筑气势宏伟。参观了孟子故宅、孟母泉、孟母井、孟母池,还登上北周时期的铁山、岗山、葛山、尖山,一览“四山”摩崖石刻……
然而,最让我难忘的是,恰逢此地举办“孟子公开课”,第一讲由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牟钟鉴先生开篇。于是,走进会场做了一回“老旁听生”。
身着一袭中式灰褂的牟钟鉴先生,话语不疾不徐,却是开门见山:大半个世纪以来,从新文化运动到***后到“”时期,孟子几乎一直被批判,然而“孔孟之道”打而不倒,绵绵几千年,今天孔子学院已经走出国门,在106个国家的三百五十多个教育机构落户……这是为什么呢?
先生的公开课为时也就个把小时,让我有所触动的却是他的开场白:
“‘’时给孟子扣了两顶帽子:其一,‘万物皆备于我’――典型地宣扬主观唯心主义;其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鼓吹剥削阶级统治有理。”牟先生讲到,其实“万物皆备于我”,下面还有一句:“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的原意是说,天地万物我都能够思考,认识,所以天地万物我都具备了。这样才会有下面的一句话,“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反躬自问,我所认识的一切都是诚实无欺的,所以非常快乐。
接下来,先生解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其实孟子在讲“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前面还有一句:“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然后才是“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其实是讲社会分工啊!用白话说就是,每一个人所需要的生活资料都要靠各种工匠的产品才能齐备,如果都一定要自己亲手做成才能使用,那就是率领天下的人疲于奔命。所以说:有的人脑力劳动, 有的人体力劳动;脑力劳动者管理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管理。
可是,大家要问今人读懂孟子有什么用处呢?牟先生问道。
“丢了仁,人还像人吗?这个社会还像人的社会吗?同时,义也不能丢,现在某些人见利忘义,为了钱不择手段,丢了就乱了套,所以丢了是根本不行的。现在社会诚信缺失,我们都感到很痛苦,人与人之间冷漠,这都是因为没有仁、义造成的痛苦。而仁学是孔子、孟子及儒学的精华所在,是儒学实现理论现代转型最有价值的思想资源。”牟先生的分析真是一语中的,直面现实。
由此,我却想到,在今天不少年轻人心目中,“孟子”已经成为一个被淡忘的历史符号。在孟子身上,一些“知道”分子感觉的多是“陈腐”、“迂腐”、“过气”、“糟粕”,而牟先生却能拂去尘埃,看到“底蕴”、“根脉”、“浩然之气”。这种视角的差距,认知的差距,不仅仅缘于一些人对传统文化的误读与无知吧,同时还折射了人们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不同心态、不同情怀。从牟先生的公开课里,我更听到了一个兼济天下的学者那种难得的民族自信、文化自觉的使命感。
在邹城,重读孟子,让人们重新领悟到:“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是一种以一当十、含金量高的文化阅读。”(语)
是啊,孔孟之道能够绵绵几千年,因其有很强的生命力。正像牟先生所说,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而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精神的底色。
(责编:萧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