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圣地
郑州、新郑两地相距只有三四十分钟的车程,当我们通过京珠高速公路驶进新郑市城区不久,我便在车的右前方看到了一堵用围栏隔离起来的极厚的绝非近现代的土质建筑。一问之下,才知道,这堵古墙就是新郑市北门的主要标志――郑韩故城的城墙。
据史料记载,郑韩故城建造于春秋战国时期,分别是郑国和韩国的都城遗址,位于双洎河(即古所说的洧水)与黄水河(即古所说的溱水)交汇处,城墙逶迤蜿蜒于新郑市区周围,全长有20多公里。未拜黄帝故里先谒春秋战国的古城墙,能够感觉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深深地堆砌在里,蕴藉在这座古老的城市里。
黄帝故里位于新郑市区的轩辕路,景区被一条中轴线南北相连,主要的游览区域有:黄帝故里祠、拜祖广场、中华姓氏广场。
进入故里祠区,要经过一个空旷的广场。首先看到的是左右耸立着的汉阙,这两座汉阙构成的大门,将人带入了汉代的建筑风里,特有的古朴的汉代玄色,透示着一种凝重。随后,状若插入花瓶里、树干奇特的千年古枣树,已经有百年经历的银杏及松柏等迤逦来迎。具有中华民族特有建筑风格的轩辕桥下,曾经是姬水河的流经处(《国语》记载“姬水,黄帝常居之地”,故黄帝乃姬姓),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于2003年所立的轩辕黄帝之碑就立在桥的右边。
当故里祠出现在眼前时,祠前赳赳挺立着的两头孔武的大熊凸现出来,让人对有熊的感知更加深刻。
整个故里祠由前门、正殿、东西配殿三部分组成。正殿中央供奉着轩辕黄帝的坐像。东边的配殿供奉着黄帝的原配妻子、史书记载被称为元妃(正妃)的嫘祖的坐像一一这是中国纺织史上开丝绸制衣先河的老祖母,被后人敬奉为“先蚕”。西边配殿则供奉着黄帝的次妃嫫母像。据说嫫母形象很是丑陋,但却是一个聪明绝顶的女子,她帮助嫘祖解决了大批量生产加工蚕丝的技术问题,后在嫘祖的撮合下成了黄帝的次妃。黄帝看重的女子,没有倾国倾城的貌,却都有着了不起的聪明才智和为民着想的懿德佳行。
走到故里祠后,便是黄帝宝鼎坛――一个祈福祝愿、占卜未来的所在。外形硕大的黄帝宝鼎巍然矗立――给人“宝塔镇河妖”的气势。此鼎鼎足为三只体型健壮的大熊,号称天下第一鼎。在黄帝宝鼎的八个方位,呈八卦、之位分别摆放有爱鼎、寿鼎、财鼎、仕鼎、安鼎、丰鼎、智鼎、嗣鼎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八只鼎。宝鼎前有青石甬道,两侧立有56个民族的***腾玉柱――此意56个民族皆为炎黄子孙。
紧接着就看到了轩辕丘。据明代《大明一统志》记载:“轩辕丘在新郑县境,古有熊氏之国,轩辕黄帝生于此。”轩辕丘乃黄帝生身之地也,举国仅此一处。生身之地必是故土,而我们又都是炎黄的子孙,因此,将新郑作为黄帝故里,作为朝圣之地,是有道理的。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以及全球华人怀着拳拳赤子之心,来此朝圣寻根,更是顺理成章了。
地宫深处,供奉着轩辕黄帝的巨型坐像,需仰望才能得见始祖容颜。供桌上摆放着莲花灯。我走到这里,或许是对先祖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敬重,便接过那位司管者的莲花灯,拜了三拜,将莲花灯供奉在了祖先的脚下。我深知,正是因为我们有这位教人明事理、知羞耻,泽披万代的黄帝先祖,中华民族才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作为炎黄子孙,也为此而感到骄傲啊!
走出地宫,我们回头走向中华姓氏广场。此广场在整个故里景区中轴线的最北面。进入广场前,有
―方形导示***,铜质,上铸一棵姓氏树,炎黄二帝居于姓氏树的最下端,而我们中华民族的千万姓氏皆源自二帝。据说,姓氏广场林立的壁墙上,共展示包括56个民族在内的姓氏4万余个。
拜谒始祖圣山
我们观瞻完了始祖故里圣地。按原计划下一站便是拜谒始祖圣山。
车向新郑市区西南方驶去,在经过一个路牌提示为“辛店”的地方不久,我突然看到一个路牌,上写“欧阳修陵园”。我马上问白理事长:“欧阳修葬在这里?”白理事长告诉我:“对,欧阳修就葬在这里。那也是欧阳修家族的陵园。”白理事长又突然说:“这里还是白居易故里。”我又吃了一惊,马上问道:“白居易出生在这里吗?!”(因为我知道,洛阳与白居易、欧阳修渊源都很深。)对黄帝故里、始祖山及相关历史文化了如指掌的白理事长,极其详细而生动地为我作了解说……
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前去拜谒二位历史名人。
路上,我用心地领略着这座古老的始祖圣山(具茨山),植被丰茂,树林阴翳,感到了“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禅家境界。在白理事长的提醒下,远眺始祖山主峰风后岭,我看到了并列的两个山头,真的好似炎黄二帝巨大的并肩像。真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而始祖圣山则是因轩辕黄帝而名扬宇内。
始祖山最高处海拔800多米,平均高度500米以上,属伏牛山余脉,犹如游龙之头向东探入新郑市境内,给此地带来了集山地、丘陵和平原于一体的别有洞天的地理特色和风貌。由于树种繁多、环境及生态保护良好,2006年,始祖山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
到了停车场,我们徒步上行,先到了轩辕阁一一一个高大的建筑前。它的东面,设置着日晷,旁边竖着一块带灰白色底座的黑色石碑,上书“黄帝迎日峰”。登上迎日峰,极目远望,一马平川现于眼前,如茫无涯际的一幅***画铺展开来。迎着微风,在薄雾冥冥中,耳边早已没有了有熊部落的虎啸熊吼,也没有了现实中的嘈杂,周围相当安静。在你的行走中,你的足迹搞不好就和轩辕黄帝的足迹重叠了,那心态,那感觉,那灵感,岂是他处能比的?
在迎日峰上稍往下看到了一个平顶山头,上面大书着“鸳鸯台”。这就是传说中黄帝与嫘祖八拜缔结良姻佳缘的美好所在了。
此处还有一个奇异的现象:站在轩辕阁与迎日峰之间击掌,或发声,对面轩辕阁里就会发回清亮而悠扬的回音,此被称为“琴声回音”,据说被誉为“千古天籁”。白理事长做了演示,我也身体力行了一回,感觉得道成仙一样。仔细观看,地面有“回音道”的字样。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古建筑专家傅熹年先生曾在此拍手亲试,赞道:“这里的琴声回音出现在山峰上,确是中华一绝。”
随后我们登上了黄帝轩辕阁,便看到了黄帝庙。黄帝庙位于始祖山的山峰,是―座小小的庙宇,它坐北南向,从外观上看,真的是很古的一个建筑。据资料,当年傅熹年先生考察时说:“这是汉代之前的建筑,是中国最古老的庙宇。”后经专家鉴定,黄帝庙的根基和墙围始建于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Lro庙里面供奉的是轩辕黄帝老年像。门楣上方的文字,据说是黄帝时期的象形文字。黄帝庙外面的壁墙上有三面各有一个长方形的平面,据白理事长讲,这应该是介绍黄帝庙的相关文字,由于年代久远,字迹早已漫漶不清了。这座小小的黄帝庙应该无可争议地成为文物了,对它的保护措施似乎尚未启动。白理事长说:“这里应该建起一个建筑,将黄帝庙整个给罩进去,以免再受外界的侵蚀。”
黄帝庙后有一座嫘祖宫,是―座现代建筑。嫘祖宫以下,走在山道上,我看到了古桑林,郁郁葱葱,蔓延在我们的身边。仔细观察这些古桑树,和现代的桑树真是不同。古桑叶状如锯齿的边缘不似今日的桑叶边缘尖锐清晰,视觉是平和而圆润的;桑果近似球型,比豌豆大一些,形状远不是今天的模样了。此时正是山里桑果成熟季节,我们脚下滚落着熟透了的黑黑的桑果。漫长的岁月,悠远的时空,具茨山上的古桑是否亲历过嫘祖之手呢?
放眼始祖山,莽莽苍苍,流碧飞翠。面对今天山里流畅的交通,生活在山里的山民不会忘记一个人。
这是一位老人,出生在黄帝故里始祖山下,如今,已然80多岁了。他孜孜不倦、坚持探索研究黄帝文化以及开发始祖山,时间长达三四十年,与黄帝因缘甚深。他孜孜砣砣、穷经皓首,上下求索,撰写出版了《中华文明始祖黄帝》、《黄炎二帝考略》、《黄帝甲子纪年录》等。其中《黄帝甲子纪年录》精确计算出轩辕黄帝立都有熊,即位至今已有5008年的历史。
也是这位老人,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非常有预见性地倡议当地***府关注开发始祖山的黄帝文化及活动遗址,得到当时地方***府的支持。他的倡议,首先造福了当地的山民,而后又成名了始祖山,随之就是便利了、全球华人的寻根问祖。
这位把研究黄帝文化和保护始祖山当作自己的责任和使命的老人、在力推和传承黄帝文化的建设上作出卓越贡献的老人,就是被山民乃至后来的媒体尊称为“赵黄帝”的赵国鼎老先生。
由于意外事件,打乱了我拜访赵老先生的计划,但我一点儿都不想放弃,一有机会,我会去向他请教:在拜祖大典牵动全球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时候,我们河南乃至全中国的有识之士,该怎样更好地去保护和利用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份珍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