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工艺“三宝”中最年轻的品种是“软木画”
福州软木画有别于福州脱胎漆艺和寿山石雕,这一工艺品种从开创到今不到一百年时间。但是,如今了解福州本土工艺品种的人都公认,“软木画”与有着深远历史的福州脱胎漆艺和寿山石雕一样,它们平起平坐地分别占据着福州工艺行业最高的三把交椅。
1914年,木刻技师吴启棋和建筑雕花技师郑立溪取材热水瓶塞的软木,共同研制出以传统亭台楼阁、树木花草、栈桥画舫以及人物等为题材,采用雕画结合的独特的软木画工艺品种。此后几十年时间里,通过两三代人的努力,软木画从材料、工具到工艺都发展迅速,该工艺品种的地位和影响力迅速提升,成为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有一定影响的***工艺品种。
“软木画”技艺的造就和完善,主要依靠了吴启棋以及他培养出来的高徒吴学宝、陈锟、陈朗、陈庄、徐魏良在工艺上坚持大胆创新不懈努力。因此吴启棋被软木画界尊为鼻祖。吴启棋的家乡福州晋安区西园村由于软木画工艺人才辈出被业界视为软木画之乡。
软木画真正能够达到一定艺术高度还得益于1949年建国后***府对手工艺生产的重视。从1956年成立了第一个木画生产合作社,到随后国家组建了福州工艺木画厂,培养造就了一批福州的软木画行业骨干和精英。软木画真正是依靠集体的力量,在技术工具和工艺上不断革新,使木画的工效和艺术水平才得以长足发展。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它让全村人免于挨饿
上世纪五六十年,福州工艺木画厂的技术人员不断开展木画技术革新,他们用机器代替部分手工工艺,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还大搞工艺创新突破,1958年陈锟的“北京天堂”立体木画打破了原来只能制作半立体浮雕的老传统。当时陈锟的作品已经走出国门获得莱比锡国际博览会好评。
立体木画的开创,使技术工艺水平更加丰富和成熟,六十年代初木画市场达到供不应求的局面,不仅西园村发展家家户户成为木画作坊,福州工艺木画厂还向周边县市甚至全国许多省市派出技术骨干传授木画技艺。软木画取得的经济收入,使西园村村民免于遭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间全国性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登上全国工艺最高殿堂
经过造成的低谷期,八十年代起至九十年代初,福州软木画进入了艺术辉煌时期,在这段时间里,福州工艺木画厂“榕塔山”牌软木画不仅屡获全国大奖,甚至捧回了全国工艺美术的最高奖“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在外贸的推动下产品远销东南亚以及西方国家。1987年,吴学宝、陈庄为港商制作了当时价值20万人民币的《园林华润》大型双面透屏木画,这是木画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幅。1994年,吴启棋的二儿子吴学宝连续四次为人民大会堂福建厅设计《鼓浪风光》、《土楼奇观》等大型木画。
粗劣产品把真正的软木画打垮了
就在软木画工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走向鼎盛的同时,致命的市场危机同时潜伏下来。危机几乎吞噬了软木画整个产业。首当其冲的就是国营企业福州工艺木画厂,身为该厂技术科长的吴启棋长孙吴传福和厂里的主要技术骨干不忍面对厂子倒闭的事实,在1994年相继封刀转岗,他们压抑着心中的痛苦,至今未再从事软木画行业。
如今,已经衰败近十年时间的福州软木画,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甚至一些年轻人都不知道软木画这一工艺的存在。身怀绝技的福州第二代特级名艺人吴学宝,曾经一度为了生计到一家新村当起门卫。世面上还在销售的少数软木画产品只是一些工艺十分粗糙,廉价的劣质旅游产品。据了解,目前在永泰、连江、长乐等地还有一些生产这样低廉木画旅游产品的厂家。
吴传福向记者透露,福州工艺木画厂倒闭后,尚未处理完剩余工厂物资的厂部,目前还租驻在南后街深巷一处也已经倒闭的福州角梳厂内。记者特意探询到这个厂部,只见衰败的景象跃然眼前,正如吴传福所说,仅剩惟一一块全国百花奖银杯满是灰尘地堆放在角落里,厂里历次全国大奖奖杯荡然无存。在这里还留存着部分等待贱价抛售的“榕塔山”牌软木画作品,只要留心观察,这些作品还散发着精致细腻的昔日工艺的辉煌。绝对不是今天市面上的劣质产品的工艺所能比拟的。据说,现在还有一些私人作坊一旦接到产品订单,常常寻到这里收购“榕塔山”牌老产品回去组装加工后对外出售。
今天,老艺人们痛定思痛,他们反思当时给予软木画几乎是毁灭性打击的原因,认为不是因为没有市场,而是被粗制滥造的产品打垮了。一些急功近利的个体商人,他们通过各种手段搞到大量外贸订单,再利用粗糙组装的工艺品对外出口。据说,有一段时间出口软木画作品沦落到被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居民买去用作祭祀先人的火化祭品。老艺人告诉记者,虽然从九十年代初至今已经近10年时间,但现在市面上可以见到的软木画技艺可以说是倒退了二三十年。一些善于钻营的中间商用粗劣的产品把真正的软木画打垮了!
保护传统工艺需要准入审批制度
近段时间以来,听到***府有意重新扶持传统手工艺,振兴软木画的风声,原福州工艺木画厂仍然健在的几位已经六十以上年近古稀的工艺骨干们自愿聚集在一起,探讨分析自己毕生深爱也引以为荣的木画事业如何复兴。原厂技术副厂长吴学宝、技术科科长吴传福、车间主任陈健、生产科长陈***援、创新组长陈存金等15名老艺人,他们深知这里每一位都是软木画技艺的活教科书,他们谁也不愿意因为自己的离去断送了软木画的真传。记者了解到,一些老人近日里已经私下再提刀练功。他们热切地希望能将技艺系统地传授给青年人。可他们又不能不为十年间的深刻教训担忧。总结教训,他们认为,保护传统工艺需要准入审批制度,不能鱼龙混杂,再让粗劣的产品把真正有价值的软木画打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