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先生教育思想的一个关键词是:人文情怀。
从去年开始,我一直关注李老师的博客,关注《中国教师报》上的“镇西随笔”,我感觉到李镇西老师是深具“人文情怀”的一个人。无论是对朋友,对同事,还是对学生,他总是以一颗真诚的心、尊重的心、赞赏的心去对待。我想,凡与李老师交往过的人,一定会有这方面的同感(只可惜我还没有与李老师见过面)。有这样一份“人文情怀”,人心所向,就在情理之中。
“遇到”李镇西先生,是一名教育者的大幸。与李镇西先生这样的教育管理大家“对话”,你就会明白什么是醍醐灌顶。
改变心态,收获职业幸福
读完李镇西先生的博文《谁也无法阻挡我们收获教育幸福的权利》,感慨良多。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认为‘教育家’这个称呼不能随便用。”这确实不是李先生装模作样的谦虚,因为李先生对这个时代读得太清楚了。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家”太多,“大家”太多,“大师”太多……多得像雨像雾又像风。李先生在“浮躁”间清醒着,高山仰止,我们没有理由不沉下心去,专注地做自己的事情,正如一句话所言: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我将继续做到八个字:‘宽容,信任,帮助,鼓励’。对任何老师我都会宽容的,宽容你的个性,包括你的弱点;我会信任每一个老师的潜力,给你平台,给你机会;如果你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我会帮助你;你有了成就,我会把你推向全国,帮你发表文章,给你讲学的机会。”李先生之所以得到这么多人的敬重,我想这八个字就可以完整地诠释。宽容老师的错误、信任老师的能力、帮助老师成长成才、鼓励老师上进向上,这不是李先生写在墙上的标语,喊在嘴中的口号,而实实在在是化作了李先生的本真的行动,从“镇西随笔”一系列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每一个老师都在李先生的心里装着、关注着。李先生不像是一位我们世俗眼中的校长,而是一位能促膝谈心敢掏心窝子话的长者。
“还是我多次给大家说过的那句话,如果对职业不满意,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改变职业,要么改变职业心态。既然我们多数人都不可能改变职业,那么我们改变自己的心态吧!”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有太多的诱惑、有太多的不满、有太多的敌意,尤其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房子、妻子(丈夫)、票子、车子、位子……形成无数根绳索紧紧地勒着他们敢于想象的脖子和思想,心态浮着,静不下心做事,更做不好事,浑浑噩噩抑或急急躁躁,怨天尤人,出现了职业倦怠。李先生这句话应该给我们以启示,世界上没有完全能够让我们满意的职业,世界上也没有一项真正的职业去适应我们。我们要想获得职业幸福,就得从改变自己的心态开始。心态正,则事业真。
“我认为,所谓‘好的教育’,就是把孩子放在心里的教育。”李先生这么一句质朴得像泥土、像野草、像山花、像小溪的话,道出了教育的本原。“以生为本”,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在实践过程中得不到落实,“师本位”的思想仍然唱着主角,老师仍旧霸占着讲台走不下来。多次的课程改革收获的是什么?收获的是“换汤不换药”的罐子。“不管有怎样的阻力,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谁也无法阻挡我们改革的步伐,谁也无法阻挡我们收获教育幸福的权利!”感谢李先生的执著,我想李先生的执著一定会感染、带动更多的人为真教育而奋斗,因为“谁也无法阻挡我们收获教育幸福的权利”。
名师靠自己创造
什么是“名师”?成为“名师”的条件是什么?李镇西先生在他的博文《关于“名师”》中给了我们答案。
什么是“名师”?《互动百科》中给出的定义是:“名:有声誉的,大家都知道的。名师:名望高的教师、师傅。目前大多指教育领域公认的有重大贡献和影响的学者、教师。”李先生认为“名师不是教育行***部门或什么机构评选出来的”。还好,这定义中没有“***认可的,并获得一个荣誉证书”的字样。
关于“名师”的条件,李先生认为,首先他必须是一位优秀老师,而优秀老师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第一,课要上得特别棒,棒得让学生每天都盼着上他的课。会上课,这是优秀老师最直观的一个特点。也是最容易被学生追捧的原因。”“第二,所教学生的成绩也非常好,特别是中考或高考成绩。”“第三,班主任也当得非常好,能够带出一个蓬勃向上的班集体。”而“名师”在这三个条件的基础上,还得:能说、会写。“这里的‘能说’,指的是演讲能力或报告能力强,能够通过演讲或报告传播自己的教育智慧;再说具体些,要有思路清晰的概括能力,要言不烦的提炼能力,逻辑严密的分析能力,绘声绘色的叙事能力,等等。”“这里的‘会写’,指的是写作能力强,能够把自己的教育案例教育感悟教育反思等写下来,通过发表文章出版著作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仅仅通过做报告开讲座,面对面影响的老师也是有限的,而通过文字传播,其影响则可以超越时空。”
李先生上述概括的五点,不仅让我们认识到“名师”的内涵,也指出了成为“名师”的方向。毫无疑问,这五点,只要我们有成长为“名师”的愿望,是可以达到的,也就是说,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的。李先生认为:“一个名师,往往是通过报纸、杂志或出版社,让自己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具备深远影响的——而这,正是名师区别于一般优秀老师的地方。”苏霍姆林斯基、魏书生、钱梦龙、于漪,当然还包括李先生无不如此。当然,要能够通过相应的渠道扩大影响,又必须得将上面五个条件做到不可,五个条件是前提。
李先生在博文的最后说:“名师也好,优师也好,都是一种自然而然瓜熟蒂落的成果,并不是功利般‘孜孜以求’的结果。你将这些目标列入‘时间表’,不妥。”他还认为:“当我们怀着浮躁的心去计较每一个得失,过于在乎自己是不是名师,到头来可能什么都会失去——这叫‘多情总总被无情恼’。相反,什么都别去想,只要守住自己朴素的教育心,善待每一个日子,呵护每一个孩子,岁月总会给我们以丰厚的馈赠——这是‘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李先生这番话可谓是既苦口婆心,又发人深省。
李先生,他用自己的行动“创造”了自己——一位大写的“名师”。
教育科研是什么?
今年的10月12日,李镇西先生在武侯区继续教育中心督导时作了一个讲话,事后整理了一篇博文,题目是《要搞真课研》,读后,引发了我对教育科研的一些思考:
1. 教育科研不是“挂羊头卖狗肉”打个幌子而已,而应该是真做的,实实在在的。
2. 教育科研并不神秘,就是对身边学生工作中的难题,对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按课题写作格式写出来而已,当然也不一定按照那格式,比如教育教学故事、教育教学反思一类。这些就是最有价值的科研。那些高深莫测的科研只能是少数专家弄的养在深闺人不识、曲高和寡的游戏而已。李镇西先生所说“教育科研应该目光向下,对准课堂,对准心灵”,也“就是要把每一天的教育实践都当成教育科研”。
3. 教育科研的目的是什么?李镇西先生认为不是为了得奖,不是为了提升学校的档次,也不是为了学校的美誉度和知名度,李先生认为教育科研:“重要的是改变学生,提升教师,发展学校,在改变学生的过程中,提升教师,而学生改变了,教师提升了,学校自然就发展了。学生的改变,教师的提升,学校的发展,就是我们的教育科研成果。”李先生此语可以说给教育科研注入了新的内涵。搞教育科研,如果只是抱定了得奖的目的,如果只是抱定了评职称的目的,如果只是抱定一些所谓“荣誉”的目的,甚至只是抱定了获得科研经费的目的,我想,这样做出来的课题今天结题,明天就可能被束之高阁。
4. 教育科研要有所成,源于教师自身成长的一种需求,应该是一种行为上的自觉。做教育科研,需要关注问题,需要随时随地地跟踪记录,需要在时间的缓慢流动中等待,需要总结、提升。李先生说:“我们的教育科研,是每一天具体的行动。”也就是说,每一天的具体的行动积累起来也就是教育科研。
5. 教育科研需要呈现,更需要分享,而不仅仅只是一份课题结题报告,并且在呈现和分享中能进一步得到完善、提升。
6. 教育科研可以成就一位教师的未来。
(附李镇西先生的博客链接:http:///u/1422270202)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李镇西先生的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