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巴赫是基督教路德宗的虔诚教徒、最伟大的宗教作曲家,在教义“天职”观的信念下,把毕生精力献给教会音乐,将其宗教情怀融于音乐创作实践之中,成为其音乐创作的动力源泉,他创作的每一部音乐作品都是为了赞美上帝。
关键词:巴赫 宗教情怀 音乐创作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是巴洛克时期音乐创作的顶峰人物,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誉为西方“近代音乐”之父。巴赫作为虔诚的基督路德宗教徒,宗教情怀成为他音乐创作的动力,并将其全融入到创作音乐作品实践之中,用音乐来展现他的。
一、巴赫的
巴赫出生于爱森纳赫,这里盛行基督教路德宗,巴赫家族是虔诚的路德宗教徒。爱森纳赫拉丁语学校是马丁・路德的母校,在这里,路德宗教条是必修课程,《旧约》中的诗篇、神圣语录和使徒书,巴赫都能够完整的背诵下来;在奥尔德鲁夫文科中学,莱昂哈德・洪特尔的《神学概论》使他进一步熟知路德教义理论;此后几年,在吕内堡拉丁文中学唱诗班,他积累了大量的宗教众赞歌曲目。牢固的家庭信仰传统、系统的宗教学习,把巴赫塑造成为一个虔诚的路德宗教徒。
此后,中的精进品质激励着巴赫通过各种途径学习神学及神学辩证逻辑。他曾潜心研读马丁・路德的二十多本专著,和路德宗其它宗教领袖的五十多本相关宗教及教义争论的书籍,进而更加坚定了信仰。
路德宗教义认为:人能否得到上帝的拯救,在于人对上帝的信心和上帝对人的恩赐,无须神职人员为中介,信徒自身都可以通过祈祷直接与上帝沟通,音乐是最有效的方式,认为聆听上帝的话语就是聆听福音“活的”声音。巴赫对上帝的虔诚信仰,是他坚强意志的源头,是他坦然面对众多困境、积极努力进行音乐创作的永恒动力。
二、巴赫创作音乐的目的
路德宗简化礼拜仪式,着重讲道和唱赞美诗,认为通过唱赞美诗可以表达对上帝虔诚的敬爱与尊重,与上帝进行直接沟通。由于当时识字的人不多,看不懂有关基督教的基本教义,马丁・路德发挥音乐超越文化的传播功能,利用赞美诗和圣诗来教导信众,使更多的音乐进入教会,要求会众都能参与在教会的事奉当中来。
路德宗的核心教理是“天职”观,认为每个人的职业都是上帝给“义人”的任务,每个人的使命就是完成上帝所赐的职业,以荣耀上帝,这是“义人”的“天职”。医生的天职为“救死扶伤”,教师的天职为“教书育人”,巴赫作为一名虔诚的路德宗教徒,认为自己在音乐上的才能是上帝的恩赐,自己的天职就是用音乐来赞美上帝,以表达自己对上帝的虔诚信仰,表明自己对上帝的坚定信心。
巴赫终身为教会与宫廷服务,创作了大量的教堂音乐与世俗音乐,但是他创作音乐的真实目的不是为音乐本身的发展,也不是为宫廷贵族,他进行音乐创作与演奏的目的十分明确,即每一个音符都是用来赞颂上帝、荣耀上帝;都是他对上帝最崇敬的体现,是完成上帝所赋予他的“天职”,从而最终获得与上帝同在。
在巴赫的手稿里随处可见“S.D.G”、“J.J”、“I.N.J”等非音乐的标识,这些标识的原意充分说明了他音乐创作的最真实的目的是赞美上帝、荣耀上帝。在巴赫看来,音乐的存在就是用来荣耀上帝,竭尽所能完成上帝赋予的“天职”,才能获得救恩,进入天堂。
三、巴赫宗教情怀的作品展现
巴赫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一生共创作一千余首大小作品,他的音乐作品涵盖了当时除歌剧外的各类音乐形式,并将各种音乐形式进行了完善,其中将复调音乐推上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可以说他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地步。在他看来,音乐和演奏是上帝圣言的表达方式,是信徒们普遍的强烈愿望,目的是颂扬上帝,给他最高荣耀。
巴赫遵循马丁・路德通过音乐来传递圣言的思想,将宗教素材和音响作为自己创作的构思核心,用音乐来歌颂、解读、传播《圣经》,这项工作耗费了其一生的精力。巴赫的音乐作品中大多数为宗教音乐,其宗教作品的主要有:300多部的康塔塔、265部的清唱剧、5首弥撒曲、4首受难曲、大量的众赞歌以及众多的管风琴曲。
《圣经》是巴赫的核心,圣经的内容是他音乐创作的核心素材,作品广阔、悲壮、内在、深沉,《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是其最著名的作品。《马太受难曲》被誉为现存宗教音乐的顶峰,它取材于《圣经》对耶稣受难过程的叙述,该曲充分表达了他对《圣经》的虔诚心态。整部作品结构宏大,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耶稣被门徒出卖和最终被捕的过程;第二部分描绘了耶稣受审、被钉十字架和被埋葬的场景。巴赫精心的“真实”再现了耶稣受难的戏剧过程,宣扬了耶稣为了拯救人类而牺牲自我的精神,他用音乐的方式使自己见证了福音教义。
《b小调弥撒曲》是巴赫的另一代表作,也是他崇高信念的产物。该弥撒曲结构庞大复杂,有四部五个乐章,共27个乐段,是一首具有绝对神圣权威的、完美的献给上帝的合唱祷文。音乐成为链接现实与永恒、人间与天国的桥梁,是上帝存在的有力象征。
巴赫是最伟大的宗教艺术家,他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上帝、完成上帝赋予他的“天职”――进行教会音乐创作,用音乐荣耀上帝、用音乐对《圣经》进行布道。巴赫晚年双目失明,但他仍坚持用口授的方式进行创作,在逝世的前几天,还口授了众赞歌《走向主的神坛》。坚定的使巴赫能够坦然面对人生的各种困难与境地;“天职”促使他一如既往的进行音乐创作,发挥着无穷尽的创造力,成为那黑暗环境中的耀眼光芒。巴赫的一直支撑着他的音乐创作,将宗教情怀完全融入到他的音乐创作的实践当中,成为其创作的动力之源。
参考文献:
[1]陈小鲁.基督宗教音乐史[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
[2]余志刚.音乐的大海――巴赫[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3]林逸聪编.音乐圣经上卷[Z].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4]邵义强.巴洛克音乐欣赏[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5]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6][德]亨利希・海涅.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v史[M].海安译,商务印书馆,1974.
[7][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康乐,简惠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保康一中音美组)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巴赫音乐创作中的宗教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