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阿伦・科普兰(Aaron Copland,1900-1990)是20世纪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美国作曲家之一,他毕生致力于创造和发展具有美国特色的音乐。本文从当时美国专业音乐的创作背景、科普兰的生平与创作思想以及科普兰对美国民间音乐元素的运用三个方面来分析了科普兰音乐创作中最重要的特色――“美国风格”的形成和体现。
关键词:科普兰;美国专业音乐;美国风格;爵士乐元素
阿伦・科普兰(Aaron Copland,1900-1990)是20世纪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美国作曲家之一,他毕生致力于创造和发展美国风格的音乐。在音乐创作上,科普兰将欧洲音乐的作曲技法极好地同美国各种民间音乐素材融合在一起,他的音乐既保持着美国音乐多元化的特点又展现了20世纪现代作曲技法的特征,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个性音乐语汇,对美国专业音乐的发展和弘扬美国民族音乐特色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美国专业音乐创作背景
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多民族移民国家,在音乐创作领域,整个19世纪美国的专业音乐基本上是对欧洲传统的延续。以“第二新英格兰学派”为代表的一批作曲家基本上遵循德奥古典音乐的传统,还没有形成民族特色,也没有在创新上有所突破。1892年,捷克民族音乐作曲家德沃夏克受邀至纽约国家音乐学院任教,他把民族音乐的创作思想带来了美国,对推动专业音乐创作走向民族风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世纪初,在德沃夏克思想的影响下,法韦尔进一步呼吁作曲家从美国本土的拉格泰姆、黑人音乐、印第安音乐,牛仔歌曲等民间音乐中寻找素材,并逐渐形成以印第安音乐、黑人音乐、昂格罗音乐三大美国传统音乐为依据的音乐潮流和民族乐派运动。这一运动虽然影响不打,但它是后来以科普兰为代表的作曲家们探寻美国民族风格的先导。到了20世纪20至40年代,美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和国际地位的增强,使得发展美国文化,摆脱欧洲模式成为全社会的普遍愿望,尤其是40年代二战爆发,爱国主义和民主要求成为各阶层人民的共同语言,“美国”题材:美国的人物、历史、文学大量涌现。在音乐界,寻求音乐创作中的民族主义,既是“美国主义”中的一个潮流,同时也为作曲家的创作注入了新的灵感。虽然他们中的许多人仍然选择去欧洲学习专业音乐创作,但在继承欧洲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音乐风格的基础上,他们开始自觉地、有意识地寻找和实验表达美国特征的音乐语言。到了二三十年代,美国新一代的作曲家队伍已经开始崛起,并创造出了富有美国民族特征的音乐作品,科普兰便是他们中间的一位代表人物。
二、科普兰生平与创造思想
科普兰出生于纽约市的布鲁克林,早年跟随纽约很有名气的私人作曲教师鲁宾・格德马克学习作曲,格德马克是一个非常严谨的欧洲古典乐派的信奉者,反对如当时艾夫斯那样的先锋派现代作曲技法,这与科普兰所追求的音乐创作理念显然是相悖的。1921年,科普兰前往法国跟随巴黎音乐学院的作曲教师布朗热学习,当时的法国是欧洲音乐的中心,各种新思潮像潮水一样涌现,云集了诸如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勋伯格、“法国六人团”等著名作曲家,他们的音乐为科普兰展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而女教师布朗热不仅通晓音乐史上各类风格的作品,对现代音乐的发展也十分熟悉。她的教学既为科普兰打下了扎实的欧洲古典音乐和浪漫音乐的功底,又为他开拓了现代音乐的视野,为科普兰创作“美国风格”的音乐奠定了基础。在科普兰回国后,正是美国社会广泛寻求文化中“美国主义”的时期,科普兰也把创作出“美国的音乐”视为己任,他创作了许多让当时美国作曲界广为称赞、曲惊四座的伟大作品,这使科普兰成为20世纪上半叶美国作曲家阵营最重要的代言人。
科普兰的音乐创作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其中对民族风格的探索主要集中在两个时期,一是1924-1929“法国――爵士乐”时期,二是1935-1947“实用戏剧音乐”时期,这分别是他创作的第二和第四个时期。在第二时期的创作中,民族特点主要体现在爵士音乐因素的运用上,科普兰民族风格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努力发掘爵士乐的表现力,将它作为美国的本土语言,以体现作品的美国特色的过程。到了第四时期,科普兰在处理民间音乐素材上已成熟得多,表现出不为其所束缚,与个人创作风格水融。
三、科普兰音乐创作中的民族风格
科普兰一生给世界留下了数量众多的不朽的音乐作品,主要作品有:两部歌剧、六部芭蕾舞剧、八首电影插曲、四部交响曲及数首管弦乐作品,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歌曲。在他创作的音乐作品中,有九十多部标题音乐,其中大多数是表现美国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的作品。芭蕾组曲《小伙子比利》(1938)表现美国西部牛仔精神;芭蕾组曲《罗得欧》(1942)表现西部牧牛童的竞技表演;芭蕾组曲《阿巴拉契亚之春》(1944)表现西部拓荒者的信念和民俗风情;朗诵与管弦乐作品《林肯肖像》(1942)颂扬美国的历史人物和美国精神的精髓:民有、民治、民享;《墨西哥沙龙》(1936)、《古巴舞曲》(1942)、《拉丁美洲素描3首》(1971)表现美洲的风土人情;《5首古老的美国歌曲》Ⅰ、Ⅱ(1950、1952)是对美国音乐历史的回顾与怀想。从科普兰的音乐作品中,我们可以听到、读到、看到美国文化历史、民族精神的方方面面,而这些作品中对“美国特色”的体现笔者认为具体依托以下几个方面的元素。
1.民间音乐元素的运用
科普兰很多作品的主题都取材于民间音乐或宗教歌曲,但他并非简单地对民间曲调加以引用,而是按照自己的原则选取音乐素材,加以凝练,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
例如在《阿巴拉契亚之春》中,第七段标号55小节处,音乐主题完整地引用了1837年开始在美国出现的震教派宗教歌曲《天赐的淳朴》。歌曲中大量运用四度跳进,这一点比较符合科普兰的旋律个性。
又如《林肯肖像》第38小节主题:
这一主题来源于1840年第一次公开出版的一首叫做《斯普林菲尔德的山》的民谣:
可以看到这首民谣中也有较多的四、五度音程跳进以及七度大距离音程跳进,科普兰引用这段音乐在节奏和音乐形象上有所变化。
2.爵士乐元素的运用
当科普兰在巴黎学习时期以及回到纽约时,美国当时盛行的爵士乐文化对科普兰的影响也非常明显,在当时的很多作品中都有所体现。主要表现在:
(1)拉格泰姆节奏和摇摆节奏的运用
拉格泰姆产生于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主要特征是注重节奏变化,多用切分节奏和复合节奏,如科普兰芭蕾组曲《小伙子比利》中第二段音乐主题的第四次呈示:
可以看出节奏以四拍子为背景,与旋律声部的三拍子形成交错,是典型的拉格泰姆节奏形式。
爵士乐的“摇摆节奏”建立在三连音的基础上,最常见的是将三连音的中间音略去,在科普兰的作品中运用了大量具有即兴特点、强烈切分节奏、摇摆节奏的爵士性段落,使音乐具有浓厚的爵士乐风格。如管弦乐曲《剧场音乐》第一乐章的序曲:
序曲一开始由两只小号奏出一段紧张不安、自由延伸的旋律,连续的切分造成重音的倒置,使得旋律很像是爵士乐手的即兴演奏,具有强烈的爵士风格。这种摇摆性的节奏在作品《阿巴拉契亚之春》和《舞蹈交响曲》中都有大量应用。
(2)布鲁斯音阶的运用
布鲁斯音阶最大的特点是降低大调中的Ⅲ级音和Ⅶ级音,以及升高Ⅳ级音(也可以看作降低Ⅴ级音),这种变化音级产生的演奏色彩俗称“蓝调”,在20世纪20年代就被爵士乐演奏家借鉴运用到爵士乐的演奏中,成为爵士乐的一种流行风格。
科普兰的《舞蹈交响曲》第一乐章中建立在C大调上的一段旋律就很明显的运用了布鲁斯音阶:
可以看出旋律中出现了bⅢ级和bⅦ级,这是布鲁斯音阶的典型用法,体现了浓郁的爵士风格。
3.流行音乐和牛仔音乐的影响
科普兰的一些作品中还能看到当时美国的一些流行音乐的影响,如他早期的钢琴小品《三首情绪音乐》中的《活泼》中段慢速段落的主题引自当时的一首流行歌曲《我的好朋友》,科普兰将它和缓的华尔兹节奏转化成拉格泰姆的切分节奏。在钢琴曲《猫和鼠》中也有流行音乐元素的体现。
而在芭蕾组曲《小伙子比利》中,可以明显的看到科普兰对牛仔歌曲的汲取,这部芭蕾舞剧改编自沃尔特・诺布尔・伯恩斯所著的小说《小伙子比利的传说》,这是一个队19世纪的牛仔威廉・邦尼生活故事的摘编。科普兰为了表现剧中的人物形象,选取了六段当时出版的牛仔歌曲作为主题素材。科普兰对牛仔歌曲的汲取,对作品的成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四、小结
科普兰用欧洲古典音乐的形式装进自己国家的内容,他毕生创作的那些具有“美国特色”的音乐作品,不仅彰显了美国民间音乐文化对他的影响,更体现着他对创作出“美国的音乐”的理想和追求。(作者单位:西南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珉.美国音乐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8;
[2] 蔡良玉.美国专业音乐发展简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7;
[3] 何平.美国大众音乐文化对科普兰音乐创作的影响[J].音乐艺术,2010年第3期;
[4] 肖复兴.科普兰印象[J].音乐生活,2011年12期;
[5] 丁铌.爵士乐理与演奏技巧[M].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12-11.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析科普兰音乐创作中的“美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