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现代诗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现代诗歌 教学困境 教学意义 美
一、高中阶段中国现代诗歌教学的困境
(一)“无韵则非诗”让中国现代诗歌不受教师重视
习惯了研读古体诗和格律诗的教师们,深深沉迷于其时而浪漫飘逸、时而委婉动人、时而豪迈奔放、时而沉郁悲凉的诗歌境界中,并为之倾倒、为之折服,脑海中已经深深打上了“无韵则非诗”的烙印。当接触到打破了“无韵则非诗”的新诗时,教师们在自由的做诗规则中找不到诗体了。所以,这些不如古体诗和格律诗严谨,用字不严格的现代诗歌很少能够走进有深厚古汉语底蕴的高中教师的内心深处。
(二)考试评价的缺失导致中国现代诗歌教学不受重视
现代诗歌教学在课标规定的教学范围内,但无论是会考,还是中、高考,都不考查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似乎对现代诗歌的考查内容只剩下知识记忆部分。高考作文,诗歌写作几乎成了,那“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已然将学生创作诗歌之门堵死。①
(三)支离破碎的讲解和枯燥繁琐的板书导致中国现代诗歌走不进学生内心
当然,也有一部分高中教师费尽心力,想尽一切办法把中国现代诗歌“掰开了,揉碎了”讲解给学生,结果却把一首完整、优美的诗歌肢解得七零八落、支离破碎。然而,学生却没有因此而感受到现代诗歌的语言魅力和审美的张力,反而对教师这种分析感到粗糙乏味,因而逐渐丧失了学习诗歌的兴趣和热情。②这样教学的结果导致现代诗歌很少能够走进学生的内心。
二、在高中阶段进行中国现代诗歌教学的意义
诗人橡子说:“没有被诗歌浸润的一代人是荒凉的。”美国当代黑人女诗人丽塔・达夫(Rita Dove)说:“诗歌像宗教一样培养精神。”可见诗歌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中学生爱美,其实现代诗如古典诗词一样可以造就“美人”。清代学者张潮在《幽梦影》中说:“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吾无间然矣。”现代诗是年轻人的文体,其对于青年学生语言智能的培养、情感生活的丰富、想象力和审美感受能力的提高、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培养都很有帮助。教学生读诗实质上成了“寓教于美”的人才教育手段,其不仅可以培养人内在的儒雅气质,还可以以自己独具特色的各种“美”,影响人的审美感觉,影响环境或心情,使人的气质发生变化。
有人这样形容人生的各个时期:童年像一个梦,少年像一幅画,青年像一首诗,壮年像一篇散文,中年像一部小说,老年像一部哲学。而我们的学生正处于如诗如画的年纪。可以说“现代诗是与中学生心灵最亲近的文体”。③作为高中语文教师的我们,怎能不调动起学生全部的积极性,调动起学生全部的热情,让现代诗的课堂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把美的种子播撒进他们的心田,让他们诗意地栖居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中呢?
三、在高中教学中让学生感受中国现代诗歌的美
(一)音乐美
首先,现代诗歌具有外在的音乐美,表现为押韵、重叠复沓等方面,如徐志摩的代表作《再别康桥》,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诗的开头和结尾重叠、复沓,增强了诗的音乐性。其实,好的歌词就是一首优美的现代诗歌。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可以找出西游记插曲《女儿情》的歌词,并播放这首歌加深学生对音乐性的理解。也可以穿插阎肃创作、***演唱的《你好吗》,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重叠(叠次)带来的音乐美。
其次,现代诗歌具有内在的音乐美,表现为情绪的自然消长。余光中的《乡愁》把自己无形的乡愁比喻为四种事物――“邮票”“船票”“坟墓”“台湾海峡”,表达了他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在诵读最后一节时,展现余光中另一首诗中的“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是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中蕴含的渴望、无奈而又充满信心的丰富情感。
(二)绘画美
闻一多认为“绘画美”即辞藻的美。很多现代诗歌都体现了这一点。比如闻一多的《死水》中就为我们创造出拥有翡翠的碧绿、桃花的艳红、罗绮的光亮、云霞的陆离等五彩纷呈的绚丽世界。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挑出《再别康桥》中的描写色彩的词语来加深学生对现代诗歌绘画美的理解。
(三)建筑美
“建筑美”即形式的整饬。绝句、律诗是工整的;词,是有固定字数和固定曲调的。现代诗歌,虽然形式比较多样,但也体现了建筑美。我们可以展现给学生《再别康桥》四行一节,每句字数相近,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这样比较有代表的建筑美的诗歌。当然,还可以给学生展现特殊形式的建筑美,如伊蕾的《黄果树大瀑布》、周振中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给学生一种视觉的冲击。
(四)哲理美
现代诗歌中有哲理的篇目很多,如非马的《鸟笼》,我们可以挑出前面的诗句内容“打开/鸟笼的门/让鸟飞/走”,让学生猜后面的内容。在学生思考后给出诗句:把自由/还给/鸟/笼。学生一下子就会被其新颖的构思所折服:鸟笼以为把鸟给关住了,其实同时也把自己给关住了。在鸟儿获得自由的同时,鸟笼也获得了自由。在人生的不同时刻,学生想起这句话总会有自己新的解读。卞之琳的《断章》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了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用一刹那的意境写出了世间万事万物的息息相关。
(五)情感美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者,吟咏性情也。”④情感美是诗歌的主要特征。古典诗词中的情感美主要包括五种情感:深沉的爱国情、浓烈的思乡情、执著的男女情、美好的朋友情和温馨的骨肉情。现代诗歌中同样表达着这些感情,只是多以直抒胸臆的形式出现。如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就充满了山洪暴发式的爱国主义热情。我们读《女神》,便能看到爱国思想的烈焰在诗人心中熊熊燃烧,迸发出耀眼的光芒。
注释:
①刘芳.高中现代诗歌教学浅议[J].学语文,2013(5).
②周广生.回归诗歌本位教学模式探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22).
③王珂.现代诗是与中学生心灵最亲近的文体[J].名作欣赏,2013(25).
④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278.
作者单位:王天红,北京市第十九中学
爱国现代诗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现代诗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中***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1
诗,是我国文学早期表现形式之一,在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一个没有诗歌的国家,她的文化将会变得黯然失色。无论是从文化传承还是文学发展等方面来说,诗歌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诗歌始终以其独特的形式存在着,并在不同的时代带给人们不同的精神感受。
现代诗歌的教学主要是以教科书编选的诗歌作品为前提的,诗歌作品既是教学媒介,也是教学内容。教材中编选的诗歌作品对教与学都具有一定的导向意义,这种导向意义简单的理解就是诗歌最想表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只有通过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学生才会有正确的价值观,进而达到教育目的。这也是教材中现代诗歌选文最重要的意义所在。
一、选用教材版本及教材中现代诗歌所占比重
自新课程改革后,全国各地出现了很多版本的语文教材,其中人教版和苏教版是大家比较认同的。本文是基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这一版本的教材,选文的主要来源是七年级到九年级的现代诗歌。
新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选编了大量的现代诗歌,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的教材中,七年级上下册共选编了11篇现代诗歌,七年级上册8篇,七年级下册3篇,八年级上册没有选人诗歌,八年级下册3篇,九年级上册4篇,九年级下册6篇。初中6册教材一共选编了24篇现代诗歌,现代诗歌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约占有10%的比例。由此可见,现代诗歌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二、教材中现代爱国主义诗歌选文所占比重及意义
(一)现代爱国主义诗歌选文所占比重
经过整理24首诗歌后,可以将它们按照主题分为三大类,即爱国主义教育类,追求理想及美好生活类,热爱大自然及崇尚科学类。其中,主题与爱国主义教育有关的诗歌有11篇,其中一部分是由抒发对母亲、对亲人的思念上升到对祖国的热爱,篇目最多;另外,主题与追求理想及美好生活有关的诗歌有8篇;与热爱大自然及崇尚科学有关的诗歌有5篇。
由此得出:选文中除了意在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等价值观,最主要的就是培养学生对母亲及祖国的爱,即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这些选文都对学生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念起到指引作用。
(二)现代爱国主义诗歌选文的意义
语文教材中现代爱国主义诗歌选文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承和发扬了我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二是教材的编写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能力,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起到积极作用。
1.传承和发扬我国的儒家文化
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根源于我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教材中现代爱国主义诗歌的编选正体现了我国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重要性。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是中国历代教育的优良传统,早在春秋之时,孔子就开创了我国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先河。
首先,孔子的人论思想为我国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孔子提出“仁”的思想,“仁”即爱人。孔子认为,爱父母为孝,爱兄弟姐妹为悌,爱老师为敬,爱朋友为信,爱民族、爱国家为忠。
其次,孔子提出的孝道是我国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孔子认为孝是对父母的一种特殊感情,这种感情是可以迁移到爱国家上来的。人们在爱亲人的过程中,情感迁移,最后形成爱国之情,这个爱国之情就是源于血缘又高于血缘的,是更高层次的情感体验。
最后,孔子提出的礼仪是我国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孔子提倡祭祖的礼俗,发展崇敬祖先的民风,强调移孝于忠,这些对于培养和深化学生爱祖国的民族情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孔子的思想对我国爱国传统的形成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教材中现代爱国诗歌的编选不仅继承了我国优良的爱国主义教育传统,也发扬了我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如教材中《纸船》一诗,其思想感情就是表达诗人对母亲以及祖国母亲的爱,诗歌真挚感人,很自然的体现了我国传统的爱国情感。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由于选文来源主要是七年级到九年级,针对的是初中生,所以,教材也是按照初中生的认知能力特点来编写的,符合初中生的学习特点,对初中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更具有现实意义。
首先,中学生对祖国山河、领土的热爱,最初都是在具体形象水平上的。初中生不善于直接把握抽象的事物,需要对具体事物先理解后,逐步升华为抽象的价值观念。教材要针对初中生的特点和基础,给他们提供作品,使他们初步认识现代诗歌这一文学门类,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意象,培养艺术想象力,提高诗歌审美鉴赏能力。
对初中生进行现代诗歌教育首先应该从直观材料出发,使他们能够直接领略到诗歌的美,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地进行深化的诗歌教育。如《纸船》、《静夜》、《黄河颂》、《我爱这土地》、《乡愁》、《黑人谈河流》等,都是通过具体形象来培养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感,这些诗歌比较符合初中生的情感诉求和中学现代诗歌教学要求。
其次,爱国思想形成的过程是:从亲身实践中先获得爱国的感性观念,然后逐步上升为爱国的理性认识。教材在选文时就应该按照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逐渐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教材中关于爱国题材的诗歌主要集中在七年级两册和九年级下册,七年级上分别编选了《纸船》和《静夜》两首易于理解的诗歌,七年级下编选了《黄河颂》,均属于爱国情感形成的最初基础,即对爱国的感性认识,易于学生心理的接受,也为之后的爱国教育奠定基础。九年级下学期,在学生爱国情感发展的重要时期,教材连续编选了6首爱国诗歌,如《我爱这土地》、《我用残损的手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黑人谈河流》等,多数诗歌***治色彩浓厚,民族感明显增强,蕴含的爱国情感更加深刻,有一定难度,逐渐过渡到了爱国的理性认识上,符合初三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能力。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义务感和献身感,让学生认识到个人与祖国的关系,并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联系到一起,成为勤奋学习的动力和献身祖国的精神支柱。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教材编排诗歌基本上是按照初中生接受情感的梯度来安排作品的先后的,符合初中生认知结构和心理结构的发展,这无疑会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产生较大的作用。
爱国现代诗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现代诗歌 课堂教学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步步推进,我国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纯真的文学趣味,现代诗歌教学任重而道远。但由于多年应试教育的枷锁至今尚未解除,大多数教师存在思想、能力以及教学等方面的问题。面对这一现状,我们应该好好探讨一下隐藏在这种现状背后的原因,也该好好思考一下如何有效地进行现代诗的课堂教学。
一、现代诗歌教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诗歌是对社会生活集中概括的一种文学体裁,囊括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被赋予了丰富的想象力。它的语言精炼同时又有强烈的形象性,有鲜明的个性节奏和音乐韵律。诗句的排列一般是分行的,注重建筑美也就是结构和形式上的美感。[1]对于学生语感的培养以及语言的灵活运用,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诗歌可谓是语言艺术的精髓所在,现代诗歌教学的目的之一在于教会学生新诗鉴赏的方法,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培养他们的阅读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便于抒发内心的情感。因此,如果一个学生会读诗、爱读诗,那么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必定是不差的。另外,现代诗歌虽然并不和中考、高考等直接发生联系,但却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素质。一个语言表达能力占优势的学生,他的语文综合素养也一定会比其他人更胜一筹。
(二)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
通常,我们的思维惯性使我们对古典诗歌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现代诗歌,造成现代诗的教学地位颇受冷落。实际上,古典诗和现代诗在文学教育中是互补的关系,现代诗是对古典诗歌的继承和发展,且更能传达崭新的时代内容。[2]相比之下,现代诗对学生有一种特殊的感召力,在青少年时期,那类似于歌谣的一首首现代诗,是最初使学生对文学产生好奇的源头,带着对文学的敬慕之情,学生才会主动去探索古典诗的艺术魅力。在现代诗歌中常常能找到与古典文学的相通之处,很大程度上,现代诗人仍在诉说着屈原、杜甫等没有说完的故事,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诗人就以现代方式传承了中国传统的爱国之情。在现代诗教学中,教师若能看到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之间“血浓于水”的紧密关系,那么学生必然能够感受那到贯穿古今的诗的精髓。
(三)有利于陶冶性情和培养人文精神
从教育目的来看,语文这一学科现代教育的目的倾向于人文教育,“倡导教育人文,不仅在提升日常教育生活的品质,也在谋求整体教育实践精神的生长生成;甚至,从更深远的意义而言,乃在于谋求国民人格精神旨趣的提升与超越。”[3]而现代诗歌教学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出彩,更使学生拥有高层次的生活趣味。另外,“从对人的发展来看,教育最本质的涵义,应该是促进人的心理优化与发展,使人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4]现代诗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自我完善的能力,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如果教师能看到现代诗教学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性,充分发挥现代诗教学对学生真善美情感的熏陶作用,那么素质教育的前景势必会更加辽阔。
二、现代诗歌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重朗诵形式而轻吟诵情感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现代诗课堂上朗诵诗歌的形式明显多样化了:有的老师范读,有的分组朗读,有的全体齐读。然而,如果仅仅是像走形式一样的缺乏感情、缺乏思考的朗诵诗歌,朗读教学法将会收效甚微。[5]没有情感、没有思考的朗诵是空有其表的,初中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大部分还与教师的课堂点拨和引导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要明确一个概念,即简单的朗读与有感情的吟诵之间的区别。吟诵不是简单的朗读,学生只有真正做到“声情并茂”四个字,才能感受到诗歌的意境美和韵律美,才能在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中读出诗歌的情感和意境,从而提高初中生在审美层面上的鉴赏能力和感知能力。试想,如果一堂生动的诗歌鉴赏课成了枯燥单调的朗读背诵课,那学生“诗性”的培养又从何谈起呢?
(二)灌注法教学,学生很难进入诗境
当下的诗歌教学课堂,教师往往突出诗歌的主题思想而忽略其本身的艺术魅力。回想学生时期,诗歌教学课堂仿佛有些“倒行逆施”:学生不是主动的在反复吟诵和思考中自然而然地感悟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是被动地在老师所划定好的圈圈内去“感悟”诗歌。这样的诗歌教学与以前的填鸭式教学没有本质上的改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依然是“施教者”和“受教者”。另外,教师在教授诗歌时,往往侧重于讲解分析而忽略学生的个体感悟,有些教师为了赶进度,通常会采用“灌注法”,即将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修辞手法、意象涵义、主题思想等知识一股脑全部“倒”给学生,学生只要一五一十地做好笔记即可。这种教学方式忽略了现代诗歌本身的文体特征,不顾学生的情感需要而把他们困在枯燥的课文分析之中,用“庖丁解牛”的方式将诗歌呈现出的整体意境肢解得支离破碎。
(三)课堂教学趋于程式化
很多初中教师教授现代诗仅仅是为了应付日常的教学任务。初中现代诗歌课堂教学呈现出以下套路:释义题目、简介诗人及创作背景、朗诵、理解诗意、点明主题、延伸拓展、升华主题、背诵全诗。这样教学现代诗是非常“完美”的,但是这样“非诗意的解读”,往往会忽略初中学生的年龄和其心理特征。把诗歌鉴赏这一最富有个性色彩、最具创造精神的情智活动程式化、教条化,违背了美学教育的规律,抹杀了现代诗独特的韵味,也扼杀了学生对现代诗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方式和形式上,大部分教师也只局限于单调乏味的讲解和板书,这种机械的程序和单调的形式很显然降低了诗歌教学的趣味性,不利于初中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抑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和诗歌鉴赏能力的形成。
三、现代诗歌教学的改进策略
(一)反复吟诵,读出真情
反复诵读是现代诗教学的重要途径,但如果每篇诗歌都按同一种朗诵模式去进行,那么朗诵教学法便失去了它“活的灵魂”。因此,教师应依据每首诗的具体特点,在诵读前后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让学生有思考的朗诵课文。首先,朗诵诗歌时要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诗的音乐美,还要通过语调表现丰富的情感,如深圳市翠园中学特级教师杨特在教授《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先让学生齐读课文,然后耐心指出学生在朗诵中存在的语调、语速、情感等方面的不足。经过指导,学生再读时就有了很大的进步。其次,教师要营造气氛,把学生带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教师可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一步步引导学生抓住诗歌的重点词句和情感高潮。学生经过老师的提示和有目的的朗诵,自然而然的读出了作者情感抒发的层次感。
(二)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现代诗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把握意象,通过联想和想象去感悟诗歌的艺术魅力,从而打破灌注法教学。意象指诗歌中饱含诗人情感、并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物象,如《星星变奏曲》中“星星”这一意象的使用使整首诗朦胧含蓄、意境优美,寄托了作者执着追求理想的信念。如果学生能准确地把握诗中意象,他们自然会领悟作者所绘制的生活***景与情感水融的艺术境界。另外,现代诗的语言凝练,富有表现力,学生只有细心揣摩才能领会到其中的深刻意味。新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要求学生“能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语言,让学生对诗歌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
(三)重视诗歌的个性化解读,打破程式化教学
每首诗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因此,教师要重视每首诗的教学细节,在类似诗歌之间找到它们所具有的“个性”。如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所选现代诗的主题都是表达爱国之情,教师应让学生领悟到不同诗人的写作特点,从每首诗中获得不同的美学体验,从而打破现代诗的程式化教学。如一位教师在教授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就注意到了这首诗与同主题诗歌《我爱这土地》的不同,相对于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意象运用,舒婷在这首诗里运用的意象是纷繁复杂的,有些意象是学生很陌生的,如“老水车”“矿灯”,这位教师在上课之前,将这首诗中所有意象的具体实物以幻灯片形式展示出来,学生在亲眼见到诗中意象后便很容易进入诗中场景。另外,这位老师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矿灯”“路基”等的象征意义,这样一来,学生就不会被难懂的意象难住,课堂教学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语
古人云:“教无定法”,现代诗歌的教学也一样,以上只是个人的见解。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培养一代综合素质人才,现在诗歌教学无疑是一个突破口。因此,我们所有的语文教师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开创诗歌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以提高诗歌教学的效率。
注释:
[1]张德厚:《新时期诗歌美学考察》,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郭玉霞:《初中现代诗歌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3]一行:《论诗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傅治平,曹成杰:《教育与人》,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年版。
[5]李漪雯:《论中学语文的现代诗歌教学》,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爱国现代诗范文第4篇
一、背诵积累
从出生的那一刻我们就开始处在学习语文的状态中了,虽然那时候的状态是蒙昧的,无知的。但是在不知不觉中,很多孩子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生活语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积累对语文学习很重要。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现代诗和儿歌、童谣一样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因为入选小学教材的现代诗大多质朴易懂,没有成人化的语言,和孩子们的平实的语言习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诗歌的魅力,很适合小学生阅读。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篇现代诗的课后习题的第一题都要求学生背诵课文,以达到积累的目的。在学生积累课文语言的同时,我们还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类似的现代诗。如学了《我们爱你呀,中国》这首诗后,我们可以向学生推荐《爱我中华》等祖国赞颂诗,还可以开展爱国主义现代诗歌诵读综合实践活动,把一首诗的学习,延伸到一组诗的诵读,从课堂扩展到课外,丰富现代诗的积累。大量现代诗的吟诵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二、激趣
午后,我带着女儿走在乡间的田野上,欣赏着初春的点点翠绿,嗅着空气中自然的青草香,心情格外舒畅。忽然,女儿大声地喊道:“妈妈,快看,飞机的脚印!”我抬头望天,原来是飞机飞过天空的痕迹,在女儿的眼里,那是飞机走过的脚印。我不由得感慨,孩子的眼睛是诗人的眼睛,折射出诗意;孩子的心是水晶,包蕴着五彩的语言。童言无忌,天真烂漫。“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孩子眼中的世界与成人眼中的世界是不同的,他们看世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而成人眼中多了物质的功利,多了违背内心的诱惑。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现代诗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诗歌的格律,不一定押韵对仗,也不一定朗朗上口,但更注重意象的表现,是一种意象之美,就像我的女儿,她看到的是天上飞机走过的脚印,而不是飞机喷气留下的痕迹。“一切景语皆情语。”在现代诗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眼中的世界,而不是非要孩子弄懂一些词语的深层含义。很多东西只要孩子的生活阅历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而然就能理解,就能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自己所想要的画面和意境。因此在进行现代诗教学时,我们应该注重引导体会现代诗中所描写的意境,激发他们内心对诗歌中表现的场景的体验,而不是一味讲他们这个年龄层还不能体会的一些词语或者句子的含义。
三、诱导张扬
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说:“取传统语文教育中行之若干世纪证明它确实符合汉语文特点而富有实效的精华部分为今所用,并结合容纳时代要求的内容,融为一体,这绝非复旧,而是一定意义的创新,是弘扬祖国文化遗产在某一实际工作中的落实。这种尝试,值得倡导,值得继续研究、实验、充实、发展,使之逐步趋于完善,解决基础教育中的重难点问题,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情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复杂的精神现象。小学生的情感更是丰富,易于流露于外心。他们表现出来的情绪就是内心的流露,不虚假,不做作。苏教版小学语文的现代诗遵循了小学生情感的这一规律。现代诗的教学不需要老师逐字逐句的讲解。我们要用富有童心、童趣的话语感染学生,吸引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在情绪化的学习中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文本的作者对话。通过情绪化的文本建构逐步实现意义化的语文学习过渡,在无知、无真的情意活动中完成求善、求美的价值观取向。
四、诵读体会
现代诗以优美凝练的语言、巧妙完整的结构、充沛强烈的感情吸引着学生。作为教者,我们更应该用适合孩子的方式引导他们欣赏现代诗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
诵读既是教学的手段,也是教学的目标。教学之前,教师应该给孩子充足的时间诵读,一定要把一首新的现代诗读流利了,然后引导孩子读出情来,读出美来。主要是在诗的节奏、停顿、语速、语调等方面进行指导,必要的时候可以播放优秀录音让孩子仿读,在仿读中让孩子学会一些朗读的技巧。如《归来》一诗的第一段:“赶车,赶船,一踏上故土,就满眼春天……”这里的“春天”不是一个具体的季节,也不是春天的美景。它深切表达出海外游子踏上故土时如春天般的温暖、明媚的心情。那么在诵读的时候就要重点指导孩子对“满眼春天”的理解和朗读。
爱国现代诗范文第5篇
【中***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B-
0071-01
高中现代诗如何教学?怎样提高高中现代诗教学的有效性?这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以下是笔者对高中现代诗赏析教学进行探索的一点经验之谈。
一、动态观看,感悟诗歌的深刻内涵
在现代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使静态变动态,使抽象变具体,使无声变有声。在赏析中把诗歌的情感、景物、声音和形态,生动形象、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形成情感与景物有机融合。学生在这样一种集情、景、声、形于一体的动态画面中,视觉感官所接受到的是形象的认知材料和感知材料。诗歌的重点和难点,以情景再现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生通过思考、鉴赏现代诗,从而感悟和理解诗的深刻内涵。例如,对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3)舒婷的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教学,如果教师对这首诗只做分析,侃侃而谈,尽管能让学生了解诗的主旨和写作特点,却很难使学生理解诗的深刻内涵,想象诗的深远意境。于是,我先用多媒体向学生呈现了过去祖国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状况:“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 “失修的路基” “淤滩上的驳船”,接着又向学生展示了现在祖国生机勃发的新貌:“簇新的理念”“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这几组不同的镜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生观看后无不感到震撼,也感受到了诗人内心强烈的情感。在学习现代诗的过程中结合***像和声音,会让学生的想象更加丰富,对诗的把握更加准确,从而使鉴赏能力得到提高。
二、用心聆听,徜徉在诗歌的诗情画意里
让学生聆听诗歌朗诵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现代诗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师可以有选择地给学生播放朗诵家朗诵诗歌的录音,要求学生模仿学习。声调上的抑扬顿挫,节奏上的轻重缓急,都是学生模仿学习的重点,要求学生能用纯正的普通话、变化的声调、恰当的节奏把诗歌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感人的艺术魅力生动地表现出来。例如,教学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3)美国诗人惠特曼的《啊,船长,我的船长哟》一课,我要求学生仔细体会和感悟纪云梅在课文朗诵中的情感流露,随着朗诵声色、声调、节奏的变化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充分感受诗人对林肯的赞美和崇敬,对林肯去世的悲痛和哀悼,感受整首诗歌运用象征手法所表现出的悲壮感人的格调。在聆听中欣赏,在聆听中想象,这样的诗歌欣赏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很大的震撼力,因此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印象会更加深刻。
三、激情诵读,沉浸在诗歌的美妙意境里
精炼与含蓄是诗歌的特点。要进入诗歌的意境就必须反复地诵读和涵咏,这样才能感受到诗歌的意境美和深刻的内涵。“涵咏”就是对诗文的摄取、消化和积累。学生反复地诵读吟咏,沉浸于诗文之中,细细感悟诗中的优美意境,享受审美情趣,从而加深记忆。例如,教学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3)艾青的《北方》一课,我让学生多次朗读,要求他们朗读时感情充沛、神色凝重,读得荡气回肠、感人肺腑。在朗读中,学生仿佛置身于诗的意境中,走进了作者的心灵。在诵读中,一种沉重感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这种沉重感来自于对遭受苦难的民族和贫瘠苍茫的土地的深刻惊醒。因此,这样的朗读是触及灵魂的、是刻骨铭心的,极大地升华了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
四、想象画面,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在想象中感受诗歌的诗情画意,并融入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当诗歌的画面美、意境美、情感美自然地呈现在学生脑海之中时,学生对诗歌的把握就更深刻了。例如,教学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把“挂着眼泪的笑涡”“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意象“画”出来,学生“画”的过程就是对诗理解的过程。学生会很自然地徜徉在诗歌所表达的意境中,对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也会有更形象深刻的理解。
五、仿写诗歌,提升感悟诗歌的能力
以情感人、语言凝练是现代诗的一大写作特点。在诵读、学习、赏析了现代诗之后,学生对现代诗会有一种独特的体验,并因此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学习写诗的欲望。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教授学生掌握现代诗的一些基本特点和规律,鼓励和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素材,仿写和创作诗歌。这样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和写作水平都能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高中现代诗的赏析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动态观看、用心聆听、激情诵读、想象画画、仿写诗歌,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对现代诗的赏析能力乃至创作能力。
爱国现代诗范文第6篇
一、指导朗读,尽显诗的课堂音韵之美
著名诗人舒婷称语文教师像是手持一把手术刀,将自己的诗歌分割得支离破碎,将一首首极其感性、饱含情感、意蕴深长的作品肢解得枯燥无味、味同嚼蜡,没有一点点“诗”的味道。教学《乡愁》一诗时,笔者从余光中生平开始谈起,谈到台湾游子时刻期盼两岸统一的殷殷之情,重点强调学生朗读,引导他们在掌握朗读技巧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与想象,沉浸在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当中,获得对作品情感深层次的理解。
可以想象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站在阳台上眺望着祖国的方向,落叶归根的情愫几乎让他痛断肝肠。因为本诗的感情是忧郁深沉的,所以我指导学生在朗读的时候要语速稍慢,低沉舒缓,尽显余光中先生对祖国悠悠的思念。之后我给学生们播放了著名主持人朱***的朗诵视频,引导学生注意体会朗读过程中的断句、重音、停顿对表达情感的重要性。
展示环节,学生们不但朗读得声情并茂、感人肺腑,还谈了自己独特的感悟与体会,在朗诵形式方面也大胆地进行了突破与创新。有的抑扬顿挫,将余老先生的思乡之情体现得淋漓尽致,有的学生还手持彩绸翩翩起舞,烘托了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课堂效果……
课程标准指出,诗歌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的确,诗的课堂首先要“诗”声朗朗,尽显音韵之美,萦绕“诗”的味道。
二、拓展延伸,尽显诗的课堂意境之美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跳出古诗格律音韵的严格限制,现代诗依然不乏含蓄之美,它以丰富的意象、深邃的意境,抒写在胸中汩汩流淌的彷徨与激情。仅仅一篇《乡愁》,显然不足以引导学生深刻地领悟现代诗的神奇魅力,依循课程标准,我们唯有和学生一起课外拓展,将诗的视角延伸至浩如烟海的现当代中外诗歌之林,才能尽显诗的课堂意境之美,悄然提升初中生的审美素养、情感态度。
学生将《乡愁》与另外一首《乡愁四韵》进行了对比阅读。经过反复吟诵,有的学生们表示更喜欢《乡愁》,它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通过撷取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跌宕起伏,由思乡升华到爱国,情感更为蓬勃,蕴藉深邃;也有的学生表示更喜欢《乡愁四韵》,因为它句句含情、字字动人,以几个平凡的比喻,兼以反复的修辞运用,凝练而深情地流露了自己的亲情、乡情与爱国情,感人肺腑、动人心魄。
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了自己喜欢的现代诗,进行了一次简单的赛诗会。有的学生朗诵了冰心女士的《成功的花》,说这首诗给他深刻的启迪,告诉他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付出才会有收获;有学生非常喜欢郑愁予的《错误》,说自己说不出来其中的内涵,但每次朗读都觉得意味深长,尤其是最后一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令人玩味良久,回味无穷;还有的学生说自己一直很喜欢汪国真的诗,还专门买了一本《汪国真诗集》,对其中的《热爱生命》印象颇深,以至于熟读成诵……
课堂上,我还把这次赛诗会学生们的精彩表现拍了下来,制作成视频,保存在班级电教设备中,供同学们品鉴,尽显了诗的课堂意境之美。
三、提笔写诗,尽显诗的课堂创作之美
现代诗语言凝练、新颖,不拘泥于既定的语法规范,结构参差错落,富有建筑之美,是学生练笔,记录闲暇时纤细、微妙心绪的不二方式。笔者建议学生们也拿起笔来,搜寻自己生活中那点滴的诗意瞬间,把它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下来。一阵摩拳擦掌之后,学生们渐渐地安静下来,开始了新颖而神奇的诗歌创作。他们的作品中,有描摹自然界蓝天白云的,也有赞美平凡事物的,还有讴歌父母之爱的,视角独特,不乏新意,虽文笔稚嫩,却依然值得喝彩。
课后,我把学生们的诗歌作品进行了精心整理,办成了一份手抄报在校园里展出,引发了不少诗歌爱好者的追慕,不知不觉间还冒出来学生自主成立的《蓓蕾》诗社,让我由衷地感慨、钦叹,此为《乡愁》这节课的创作之美。
《乡愁》这节课在现代诗歌课堂教学方面进行了大胆地改革与创新,洗尽铅华,没有了切割肢解式的拼搭组装,让诗的课堂始终萦绕着“诗”的味道,大大地激发了初中生读诗、写诗的兴趣,为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诗歌课堂做出了积极地诠释与注解。
爱国现代诗范文第7篇
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相比古典诗歌而言,现代诗歌似乎更难理解,也更难讲解,所以“读不懂”“讲不好”的问题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普遍存在,现代诗歌教学也成了很多教师颇感棘手的难题。
一个诗的国度,竟然没有了诗,没有了激情应该属于诗的年龄的青少年不愿读诗,也读不懂,这是何等触目惊心的事情!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一方面是文体的陌生转换。语文课堂分析讲解的多是实用文,以及少量的文学作品,这些文章至少在文体方面的概念表述上有相近之处:中心、内容、材料、层次、表达方法……而诗歌在文体方面的概念上的表述是分行、省略、押韵、意象……加上现代诗歌风格多样,的确造成很大的阅读难度。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阅读习惯。其他文体是朗读,诗歌是涵咏其他文体抓材料归纳中心,诗歌是从意象中捕捉感情流程等毒他文体对语言、感情、技巧的要求不如诗歌高。再者,教师的学识修养也有所欠缺。许多语文教师对诗歌的认识是陈旧的、过时的。他们对诗歌的了解还是大学教科书《文学概论》里得到的知识。然而,时代在发展,诗歌理论也在发展。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语文教师平时对诗歌的阅读、写作也是不多的。因此,遇到诗歌篇目,就感到不太好掌握备课的尺度,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就不言而喻。
二、现代诗歌的比读审美
把诗歌放在不同的参照系中进行对读,是能够读出新意的。这些阅读与比对.可以在中外古今诗作之间,可以在同一作者不同作品之间,也可以在不同作者同类作品之间,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比如徐志摩对于康桥,曾写有几篇诗文。教师讲解《再别康桥》时,就可以结合徐志摩的另一首诗歌《康桥再会吧》和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就其中相应的河桥、水波、青草、云彩、钟声等意象进行比较,了解其散文和诗歌,采用了不同的抒情方式,表达出不同的美学效果。再如,穆旦的《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可以将其跟艾青的诗《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进行比较。如两首爱国诗篇不仅写作背景和主题相同,而且在艺术上相似,都选择了悲凉凄清的意象来表达祖国的苦难和人民的痛苦。风格上却相异,艾青的诗自然晓畅而不流俗,感情热烈而不做作穆旦的诗浓郁顿挫而不悲观,含蓄蕴藉而不晦涩。
三、现代诗歌的比读探究
一首现代诗的解读往往是多元的,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阅读梳理出不同的理解,并借助这些问题的解析和共同探究,努力学生去拥有个性化的解读。如对何其芳《预言》诗中“年轻的神”的理解,有理解为春天的使者,有理解为飞逝的时光,也有理解为诗人梦中的爱人。教学中,我们应当指导学生反复吟诵,结合诗的相关背景,谈谈自己对上述诠释的理解,甚而提出自己的新解。卞之琳的《断章》和郑愁予的《错误》都有多种解读,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新的联想、新的评价。卞之琳说《断章》是通过形象的画面着重表达“相对”的意思,如果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读,是否可以这样说:诗人透过旁观者的眼睛,写出“人”对“情”的无奈,及“情”对“人”的捉弄?客观的铺叙中隐隐细味出淡淡清愁,以及诗中你、我、他三方面的关系?而郑愁予的《错误》,一般认为是一首爱情诗,而联系作者身世及背景,我们还能对诗的主旨产生其他联想或许是作者通过对大陆生活一段旧情的追忆,抒写与亲人久别后产生的一种惆惆怅心情等等。
四、现代诗歌的创作实践
许多作家是从爱好诗歌逐步走向文学殿堂的,诗歌还在潜移默化中对提炼语言的简洁、营造场景的氛围方面起了作用。因此,我认为,中学生写诗好处不小。经过教学实践,我还发现如果指导得法,中学生是可以写出好诗的!
一切艺术的最初形式都是模仿。我分“揣摩――挖掘――联想――修改”四步进行模仿诗歌写作教学。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我先根据情况选用一些便于分析、可以模仿的诗歌印发给每一位学生,包括我自己的诗歌作品,如《指尖上的诗》《街边的烤红薯》等,借此扩大学生现代诗歌的阅读量,加深对诗歌内容和技巧的感知,多方提供可以揣摩的范本,调动学生积极性,鼓励大家写诗,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如《致橡树》一诗,我就让学生针对诗中各种手法进行模仿。有学生模仿写了《乡村景物》等诗,表达的感情是对乡村的怀念,并且把自己模仿过程告诉大家,让其他的同学进行体会揣摩原诗的内容与技巧,挖掘自身丰富的经验(乡村生活)中找动情点即感情突破口(乡村景物),抓住感情突破口进行联想和想象(有关乡村的具体景物以及活动),修改,使诗歌内容集中情感强烈。
爱国现代诗范文第8篇
关键词:语文教育;诗歌学习;情境教学法
中国是诗歌大国,诗歌文化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后,现代诗歌成为诗歌界的主流。然而现代诗的形式比古诗词自由,诗歌内涵更开放,意象的经营重于修辞,这就造成学生读起来晦涩难懂,可能一下子很难进入诗境,也给教师教学现代诗带来了难度。所以创设诗歌情境,通过朗读体悟、深抓意象等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读懂诗歌,感悟诗歌情感十分有
必要。
一、现状初探
1.偏离文学
当前初中现代诗歌教学中容易出现遮掩的问题:教师缺乏对文学自身的认识,过于重视对诗歌具有的思想意义的解析,而不是对其自身文学性、语文性的探究认识。这样很容易导致诗歌鉴赏的课程变成思想教育课程,使诗歌教学脱离了其自身的文学价值。比如以往在教学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时候,我比较侧重于让学生去体会这首诗中流露出的作者对祖国的拳拳深情。然后让学生反复吟诵,去体悟作者的情感,而不是对现代诗歌自身的文学性展开研究。
2.体验缺失
初中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中最热衷的手段就是记忆全文、背诵释义。这样做违背了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既不利于学生欣赏品位与鉴赏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诗歌文化的真正普及,渐渐学生会失去读诗的兴趣。如在品读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以往我经常要求学生揣摩情感变化,把握感情基调,然后根据情感线索将诗歌背下来,但是却不注重详细体悟真情实景。
3.难以入境
由于历史时代的久远和对诗人创作手法风格不熟悉,导致诗歌阅读困难等现象。戴望舒是现代文学史上象征诗派的代表人物,写于1942年的《我用残损的手掌》,由于时代隔阂,学生很难理解当时国破家亡背景之下诗人内心的悲恸之情。
二、披文入情
1.抓住意象
情境设置主要是要求教师抓住诗歌的意象营造意境进行深入的研讨。例如,在教学郑愁予的《雨说》的时候,我将这一堂课的主题定位为体会“中国古典诗的修养和一种动人的江南文化气息”这一特点。为了帮助学生对其内在意境有一个整体把握,真正体会到诗歌的内在诗韵,教师抓住诗节中“油伞”“斗笠”“帘子”“蓑衣”等有意蕴的意象,配乐朗读这一小节,并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并加以描述。教师用自己的朗读带学生进入了富有江南气息的情境中,学生通过自己的丰富想象还原诗歌营造的意境,并通过自己创造性的语言表述出来。例如:有个学生就说:我仿佛看到了春雨淅淅沥沥地飘洒下来,一个穿着素衣的小孩,拿着油纸伞在青石白瓦的小巷里与春雨嬉戏。这是多么有意境的氛围啊,让学生切切实实地过了一回小诗人的瘾,将课堂诗意的氛围推向了高潮。
这种情境还原教学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在学中体悟诗歌的美好,爱上读现代诗,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2.深化朗读
现代诗虽不像古诗那样极重视音律、节奏整齐、声调和谐,但运用绘声绘色的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让学生进入意境体味情趣也是最直接的好方法。比如,余光中的《乡愁》一诗,要想还原诗歌所展现的意境,体会到作者浓郁的爱国思乡之情,学生读时就要多停顿,不宜读长句。深深浅浅,控制好节奏,突出重音。如: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老师进行适当引导,使学生读的时候将那种浓浓的愁情寓于心中:一张船票虽然窄窄,却凝结着对新婚妻子的不尽相思;一方坟墓,虽然矮矮,却将慈母与我天人相隔,其间无限酸楚,谁能体会?一湾海峡,虽是浅浅,却将台湾与大陆分隔多年,使学生体会到诗人的一腔家国情怀。
3.知人论世
诗人写诗,都会根据自己的特点与所处环境进行创作,教师在课上可以结合诗人自身的特点进行讲解,也有利于具体情境的创设。例如,我在教学郑愁予的《雨说》的时候,课外研读了很多郑愁予的诗歌,了解到诗人郑愁予是台湾现代诗人中最早在现代和传统的合奏中做出成绩的人。其诗歌创作因保有其独特而鲜明的风格而独树一帜,他虽然也有对西方现代诗的移植,但更多的是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悠悠的古典意蕴是他诗歌不变的底色。于是在确定了体会“中国古典诗的修养和一种动人的江南文化气息”特点这一主题之后,我再精心研读诗歌,最后结合诗歌的具体意象和诗人的成名作《错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情境。
总之,情境设置不仅是一种授课方法,更是一种体会现代诗歌的重要艺术。恰当的运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感受,可以为学生和现代诗歌之间建立一座桥梁,真正地激活现代诗歌鉴赏与学习。
参考文献:
[1]郭嘉汾.创新改变教育教育促进创新[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6):25.
爱国现代诗范文第9篇
一、导语设计要活
导语的设计要依据诗歌的内容,灵活多样不拘形式地设计情境,带领学生进入特定的意境中,更要考虑学生独特体验与心灵感受的认同呼应,要能引起学生的心灵共鸣,才能调动学生的阅读情感,从而萌发与文本心灵对话的欲望。如学习徐志摩的新诗《再别康桥》,为了启发学生对诗歌主题的把握,首先从学生的情感积累中谈古今中外人生中的各种离别开始,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摘取,也可以从学生熟知的诗词里选离别场景。让学生讲一讲感动自己的离别记忆与理解,这时,像生活中的离别,唐宋诗词里的离别,电影电视里的离别,将会激发学生的各种情感体验,在这种感情酵母的催发下,导入到《再别康桥》的教学上。
二、教学过程要明
任何文学作品都有一个总体安排和整体构造,使得内容和形式各种要素形成最合理的有机体。现代诗歌在传情达意上手法是多样的,但是诗歌在形式上章节明晰,段落层次有致。从结构上看,每个部分在全篇中的作用往往是不同的。在形式上,有主有次,也有的趋于一致,达到平衡,这样就形成了多元的结构。形式结构是为了内容服务的,所以我们在明确结构的基础上,来明确章节意蕴,最后从整体上领悟诗歌。例如臧克家的《三代人》“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留汗;爷爷在土里埋葬。”非常简短的一首小诗,先明确形式,弄清每节大意,最后概括诗歌其思想所在。“孩子”“爸爸”“爷爷”三代人的生存状态并列出现在读者面前,但读起来,却越来越深刻,越来越沉重,应该说从内容上看,三个层次是一个递进的过程,直到最后一个关键性的词语“埋葬”的出现,既收束了全篇,也提炼了全诗的核心。将整首诗歌的基调调到了最低点。在诗歌教学中,多在诗歌结构特点上找教学的切入点,获得教学灵感,顺着诗歌章节,让学生真正读懂诗歌,深层次理解诗歌。
三、意象分析要透
解读诗歌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意象的解读,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典型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情绪、理解,思想等主观意***,这些意象有机地营造形成意境。对于诗歌教学,抓住意象,吃透意象,这是诗歌教学的关键。所以,对于新诗尤其是意象的意义不是很明确的新诗,意象分析一定要透。 大量的意象,有的写实,有的象征,有的甚至很荒诞,这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和了解诗人的性格经历以及诗歌整体情感特征的前提下,仔细分析意象的具体含义,意象的情感特点,意象和诗歌主题之间的关系,由整体到局部,再由细节到整体反复地揣摩理解,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达到对诗歌的把握。
例如《我爱这土地》作者用了大量的意象组合全诗,“鸟”“河流”“暴风雨”“土地”“黎明”“激怒的风”等等。首先得从文中将这些一语双关的意象一一找出,并且要注意它所在的句子和加在它前面的修饰语。将意象和修饰语放在一起理解,找出共同点,再放回句子中再次回味,我们不难看出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深层内涵。比如以“鸟”这个意象为例,和它关系最密切的修饰语是“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千难万险,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这是一个身体遭受摧残却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高大形象。是在国难当头,为民族的振兴积极奔走呼喊,为国家的救亡***存奋斗不止的爱国者的身影。还有一个与鸟相关的地方就是“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是一只为了自己的所爱宁愿抛弃生命的痴情鸟。联系前面的背景,就不难理解这种爱国者的形象不仅仅表现在为国家奔走效劳,更有为国捐躯的执着信念。
诗歌教学其方法多样,要因人而异,因诗而异,这里只是从具体操作上举例和总结。单一化、模式化的教学是不行的,诗歌是诗人对生活的艺术再现,是最精粹的文学形式,是最具有变化的。诗歌教学也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现代诗歌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也是不可忽视的重点。其教学的技巧和规律还有很多,这依靠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学会观察总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且积极调动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阅读兴趣,读多了,理解也更容易。教师用课堂生动的教学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由老师教转变为自己去发现,去理解,这必定会带来关于现代诗歌教学质的飞跃。
爱国现代诗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现代诗 盲生 比较阅读法 现代诗教学
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是一种诗歌,与古典诗歌相对而言,一般不拘泥格式和韵律。是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通过丰富意象构造意境,从而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的文体,是文学作品四大文体中极其重要而非常独特的文体。本文所谈的现代诗教学中的比较阅读教学法,就是把两首或两首以上的相应诗歌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找出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比较、鉴别,扩大学生诗歌阅读面,帮助学生提高诗歌鉴赏和创作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运用比较阅读法进行现代诗教学的必要性
1.读现代诗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
现代诗,特别是中国现代诗,在借鉴古体诗用意象构造意境的特点基础上,又形成了独有的一些特点,如思维的发散性、跳跃性,语言的平白性,结构的自由性等。笔者认为,多读现代诗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多种思维方式,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启迪学生智慧。
2.现行新人教版教材中现代诗数量偏少
经笔者了解发现,新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共有现代诗(含外国诗)篇目13篇,在七至九年级上下册教材中所占篇数分别是4、2、0、0、3、4,初中语文全套教材中共有169篇课文,因此现代诗所占比重是7.7%。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现代诗在教材中所占比例是相对较小的。请看下面***一和***二:
摘 要: 初中语文教材中现代诗数量偏少,盲生课外阅读途径受限,是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瓶颈。教师运用比较阅读法进行教学,不仅扩大了学生的诗歌阅读面,提高了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和诗歌鉴赏能力,还提高了教师的文学素养,解决了盲校语文现代诗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本文从运用比较阅读法的必要性、可行性、如何开展比较阅读、比较阅读的益处及可能带来的问题等方面,对比较阅读法在盲校初中语文现代诗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现代诗 盲生 比较阅读法 现代诗教学***一 现代诗在各册教材中的数量
***二 现代诗在初中语文全套教材中所占百分比
经笔者进一步了解发现,教材中仅有13篇现代诗中,只有5篇是讲读课文。初中语文课时本来就比较紧,这样,教师基本没时间讲剩余的8篇诗歌。也就是说,学生在整个初中语文学习阶段,在课堂上学习的现代诗篇目只有5篇,分别是七上的《理想》、《郭沫若诗两首》,九上的《雨说》,九下的《诗两首》、《我用残损的手掌》。
3.盲生现有现代诗知识相对欠缺
盲生因有视力障碍,阅读面受到极大影响。虽然现在高年级盲生基本能操作电脑,能利用网络阅读文学作品,但经笔者了解,网络文学中以小说占多数,大部分学生都是听网络小说,而对诗歌关注度非常之小。至于个别对诗歌感兴趣的学生,因资源问题,往往很难阅读到课本以外的诗歌。
结合盲校学生实际情况,笔者制作了一份现代诗学习情况调查问卷,调查对象是盲校初中三个年级的学生。发出问卷60分,收回问卷50份,有效问卷49份。
调查发现,49位同学中平时经常阅读现代诗的学生仅有3位,占6%,偶尔阅读的有38人,占78%。23个人选择课本为阅读现代诗的途径,占41%。能够举出现代诗作家及作品的仅有12人,占24%。27人认为教材应该重古典诗词而轻现代诗,占55%。表明现代诗在学生中普及度不够,大家对现代诗的认识比较模糊,阅读现代诗的主要途径是课本。
关于教师教授现代诗时提供相关课外现代诗的问题,48人赞同,占98%。说明教师开展现代诗比较阅读法是很受学生欢迎的。尝试写作现代诗的仅有19人,占39%。详细情况见下面***三、***四与***五。
从以上分析可以知道,读现代诗可以启迪学生智慧,而现行新人教版教材中现代诗数量偏少,盲生现有现代诗知识欠缺。在这种现状下,结合课外现代诗,开展比较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运用比较阅读法进行现代诗教学的可行性
1.比较阅读法有其理论基础
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瑰宝,正是在这璀璨的艺术之花的积淀之下,现代诗歌蓬勃发展,涌现出了一批批优秀诗人,他们写下了一首首扣人心弦的诗歌。这些诗歌或反映社会现实,如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来寻找光明”;或抒发爱国情深,如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或激励人向上的斗志,如汪国真的“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就只能是背影”,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然而,反映各个主题的诗歌,因各个诗人生活环境的不同,经历的不同,性格特点的不同,处事方式的不同,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19世纪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比较是一切理想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概括起来说,“比较”有两层意思:一是“比”,即将两种事物或材料放在一起;二是“较”,它有“相竞”、“比照”之意。通过比较,求同存异,鉴别选择。这就为我们进行现代诗比较阅读奠定了理论基础。
2.现行教材中有值得利用的资源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之后编者给出了可供教师开展诗歌比较阅读的材料。这些材料或以“研讨与练习”的形式出现,或以自选阅读形式出现。如九年级语文下册,在余光中的《乡愁》一课后,“研讨与练习”中又展示了席慕容的《乡愁》;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后又展示了同一时期的《狱中题壁》;济慈的《蝈蝈与蛐蛐》一课后展示了济慈同一题材的《蝈蝈与蟋蟀》。
3.教师可以利用已有知识或网络搜集相关资料
每册教材容量有限,编写者不可能在每篇诗歌后都编入相关诗歌供教师开展比较阅读教学,因此,教师结合每首诗歌内容自主选择恰当的课外诗歌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教学七年级上册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可以与邵燕详的《假如生活重新开头》进行比较;教学流沙河的《理想》,可以选择与汪国真的《美好的愿望》进行比较;教学泰戈尔的《金色花》,可以与他的《母亲》比较,教学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可以与古诗《迢迢牵牛星》比较。除此之外,可以用来进行比较阅读的例子不胜枚举。
如果教师利用已有知识不能选择到较好的比较对象,就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如中国语文网(http:///index.jsp)中可以找到很多与教材中现代诗歌相同题材的诗歌。
三、如何开展现代诗比较阅读
笔者认为开展现代诗比较阅读,尤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比较的对象
现代诗从新中国成立至今,虽然只有不到100年的发展历程,但数量却浩如烟海。那么,教师开展诗歌比较阅读时,就不能随意选择比较对象,而应该以教学目的为出发点。
如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教材要求学生关注诗中包含诗人情感的具体形象,学习诗人把情感寄予在具体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的写法,并借鉴这种托物寄情的方法写一两句富有诗意的句子。那么,教师就要以这一教学目的为原则,选择比较对象。
又如泰戈尔的《金色花》和冰心的《纸船》,母爱是这两首诗歌共同的主题,教学目的之一是感受诗歌中浓浓的母爱。这两首诗是列在一篇课文中的,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可以开展比较阅读教学的例子。但是,如果教师想再选取课外诗歌进行比较阅读,就要选择其他以母子之情为主题的诗歌,如泰戈尔的《母亲》、冰心的《写给母亲的诗》、舒婷的《母亲》等。
2.确定原诗与对比诗的比较点
余光中的《乡愁》和席慕容的《乡愁》,这两首诗都把乡愁这种抽象的情感具体化了。前者具体化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后者具体化为“清远的笛声”、“没有年轮的树”。虽然都使用了托物寄情的手法,但又有不同,前者把乡愁的情感升华到了民族的高度,后者则意境深幽,比喻新异。对这首诗进行比较阅读教学,就要引导学生注意这两首诗各自表达上的特点。
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和《狱中题壁》都是同一时期在狱中所做,前者写于1942年7月3日,后者写于同年4月24日。前者用摸索土地抒发对土地之爱,后者用慷慨赴死表达决心,但两篇又有共同之处,那就是对祖国的热爱及对民族抗战胜利的信心。比较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鉴赏两首诗的异同。
3.以读促写
在对余光中的《乡愁》和席慕容的《乡愁》进行比较阅读之后,学生基本掌握了把抽象情感具体化的方法。在课堂上的恰当的时机,我给学生提出了写作任务:学习把抽象情感具体化的方法,写一两句富有诗意的话,表达自己或思念、或悲伤、或欣喜等情感。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经过短暂思考之后,纷纷举起了手。“思念是一条弯弯的小河,从我流向你”,“思念是家乡门前的那棵大树,在有风的日子里,召唤游子”,“悲伤是天边的云彩,萦绕心头”,“欢欣是儿时的棒棒糖,一跳三尺高”,这就是学生思想智慧的火花。
四、比较阅读法运用在盲校初中语文现代诗教学中的益处
比较阅读法的前提是把两篇或两篇以上诗歌结合起来教学,因此在广度上,可以使学生接触到更多优秀的诗歌,在深度上可以使学生对一首诗歌或一位诗人有更深入透彻的了解。同时,比较阅读法往往可以从多个方面选择对比点,给予学生较宽广的自主学习空间,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此外,进行比较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扩大自身诗歌阅读面,提高文学素养。
五、比较阅读法可能带来的问题
比较阅读虽然有优点,但如果没有选择合适的比较对象,找到恰当的对比点,就会占用教学时间,增加学生负担,从而对教学产生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在盲校现代诗教学现状下,比较阅读法是一种扩大学生诗歌阅读面、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在诗歌教学中使用比较阅读法,一定要提前选择好比较的对象,确定对比点,精心设计教案,并在可能的情况下,以读促写,提高学生诗歌鉴赏和写作能力,这样才能发挥诗歌比较阅读教学一举多得的功效。“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同样的,学会优秀的现代诗三百首,学生创作现代诗应该就会游刃有余,实现语文教学听说读写的最高目标――写。
参考文献:
[1]李茉.诗歌比较阅读在比较什么[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9).
[2]黄桂兰.谈语文教学中的比较阅读[J].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1994,(3).
[3]文秀莹.异中求同,同种求异――中学语文比较阅读探讨[J].海南师院学报,19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