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门造车”语见南唐・静、筠禅师《祖堂集・五冠山瑞云寺和尚》:“若欲修行普贤行者,先穷真理,随缘行行,即今行与古迹相应,如似闭门造车,出门合辙耳。”意思是由于依据的是统一的规格,虽然关起门来造车,造出的车子也会与道路上的车辙相合。例如宋・朱熹《四书或问》卷五:“古语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盖言其法之同也。”后来多反其意而用之,比喻不管客观实际如何,只凭主观想象办事,含贬义。例如宋・郑兴裔《合肥志序》:“夫事不师古宜今,而欲有为,譬之闭门造车,未见其合,志曷可废乎!”朱自清《中国文评流别述略》:“这里姑不确定类名,只标出他们所论的主体;因为借用外国名字,苦于不贴切,自定名字,又嫌闭门造车,怕不合式。”范长江《韬奋的思想的发展》:“韬奋写文章总是先找人座谈研究,虚心听取朋友们的意见,然后找些参考书,细加思考,再行下笔,决非闭门造车而来。”陈登科《移山记》:“搞设计工作的人,不上工地,这叫什么设计,是闭门造车。”
正确使用这条成语,首先必须全面理解它的含义。既然是“闭门造车”,当然要“闭门”,即关起门来不同外界接触,这一点大家都能理解。但“闭门”还不是成语的全部含义,还要“造车”,即不顾客观实际,只凭主观想象去制造某些东西。在前举典范用例中,朱自清说的是自己给中国文学批评“确定类名”,范长江说的是邹韬奋下笔为文,陈登科说的是设计人员搞设计。只有既“闭门”又“造车”,才能说“闭门造车”;只“闭门”而不“造车”,例如闭门读书,闭门思过,闭门谢客,闭门却扫,都不能说“闭门造车”。这一点就不是每个使用者都能理解的了。有些人恰恰是只看到“闭门”,忽略了“造车”,以为只要关起门来不同外界接触,不管是否不顾客观实际,只凭主观想象办事,都叫“闭门造车”,以致造成误用。例如:
1.闭门造车、缺乏交流,使得中国排球近年来逐渐落后于世界排球的前进脚步。(人民网,2013年2月20日)
2.现在每个研究会每年都会搞很多活动,还要相互交流,这就把整个武术界搅动了,和之前各门派闭门造车、各扫门前雪的概念不同。(《成都商报》,2011年5月20日)
3.我们的大学生不能是闭门造车的学生,一定要有时代感,关注当下的话题,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中国广播网,2013年6月8日)
4.他不是那种闭门造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研究宅人,而是一位视野开阔,爱好广泛,喜欢品味生活趣味的学者。(《兰州晚报》,2012年12月28日)
5.一场号称史上最严格的体能测试,结果招致了扑面而来的非议,首测只有不足20%的队员过关,为了避免出现大面积球员因此缺席联赛,补测时却又玩起了闭门造车,拒绝向媒体开放。(《新闻晨报》,2013年10月24日)
例1、例2说的是关起门来自己练自己的,不同外界交流,例3、例4说的是关起门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样做仅仅是“闭门”,并没有“造车”,因此都不能说“闭门造车”。前两例可以改为“闭关自守”(闭塞关口,不跟别国往来,泛指不跟外界交往),例3、例4可以改为“闭目塞听”(闭着眼睛,堵住耳朵,形容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毫无所知)。至于最后一例说的是CBA体能测试补测阶段,关起门来搞暗箱操作,不向媒体开放,这样做可能有弄虚作假之嫌,但与“闭门造车”毫不相干。总之,以上诸例都把“闭门造车”等同于“闭门”,犯了断章取义的错误。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闭门造车”不等于“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