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适应阶段是一段坎坷的路程。为什么?在刚进入小学的适应期间,最常听到老师讲的孩子的问题是什么?也许做父母的最常从老师那里听到的反馈就是孩子不遵守纪律,不能安静地聆听老师和同学讲话,自己想要做什么就做什么,不管是否影响别人,这类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呢?其实这是缺失对孩子规矩习惯的培养而造成的后果。问题不在孩子,而在于我们没有看到要为下一个阶段做的准备工作到底是什么。
现如今,孩子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多,也很便利,父母对这方面非常重视,往往幼儿园时候就学会一年级知识了,然而大部孩子却不清楚什么是应守的规矩,造成知识与规矩的失衡,这个失衡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大问题,事关孩子的前途和命运。很多父母看不到这一个个小小的规矩深藏的力量,更愿意把精力花在眼前的分数上,然而守规矩的孩子才能更好地把控自己,未来才有可能处理好自己和世界的关系。也许有的人会认为小孩子中规中矩的,这不束缚了孩子的天性吗?上学期一年级来了一位美国小朋友,当别的孩子都在桌子上做手工时,他却趴在地上做,弄了一地纸屑,你也许认为这个孩子太没有规矩了,但这个孩子趴在地上的行为并没有妨碍他人,那种整齐划一的要求对小孩子来说才是束缚,当这个孩子做完手工之后,只见他习惯性地把所有纸屑都收拾得干干净净,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规矩。
我们先谈一下什么是规矩,试想一下马路上如果没有红绿灯,很快就会进入一片无序状态,人们将无法出行。通俗地讲,当个体的人进入群体时,规矩就自然而然出现了,它是在是否打扰别人的原则上建立起来的,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和谐有序地相处。而《弟子规》在衣食住行、待人接物、言谈举止、读书交友等方方面面都立有相对应的规矩。可以通过《弟子规》的学习把规矩从小建立起来。
具体来说,《弟子规》有进餐的规矩:“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有走路的规矩:“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宽转弯,勿触棱,步从容,立端正。”有说话的规矩:“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有学习的规矩:“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
一次学习餐桌上的规矩,当我问到孩子们吃饭时如果有长辈在,那么是否要请长辈先吃,遗憾的是全班有一半的孩子表示不知道这个规矩,知道的孩子当中还有一个孩子是通过公益广告了解的。
再如,孩子一回家,父母往往催着孩子写作业,其实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督促孩子做到“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勿污秽”。外套往哪儿放,鞋放哪儿,书包放哪儿,都要有固定的位置,不能乱摆乱放,有不少学生告诉我回家书包往沙发上一扔即可。
《弟子规》告诉我们学习的规矩:“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孩子的小书桌是不是干干净净,书本摆放整齐了没有,孩子的情绪是很容易受环境影响的,书本乱堆乱放,孩子的心会很乱,静能生慧,心静不下来怎么学好呢?我们都会要求孩子专心写作业,什么是专心?专心这个词对孩子来说是很抽象的。怎么具体操作?弟子规告诉我们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也就是在学习之前要求孩子该上厕所的上厕所,该用的铅笔橡皮准备好,不能刚坐下来,一会要上厕所,一会削铅笔,一会找不到橡皮。更不能在孩子学习的时候父母端过去一杯水,喊一声“宝贝,喝口水”,要做到不打扰、不间断,最后把所用时间长短记录下来。这才做到专心二字。
当然也有些规矩不符合当今时代了,甚至有些迂腐。比如,《弟子规》讲到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古代有守丧三年的规矩,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别说三年,就是三个月都会觉得有点跟不上时代,不过这个规矩在两千五百年前就有人提出质疑了。孔子的学生宰予就向孔子提出能不能守孝一年,孔子也否定,只是说只要你觉得安心就行。我们在践行《弟子规》的时候,要挖掘其中真正有价值、可实施的东西。
也许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在幼儿园已经学过了,但是《弟子规》的学习不单单是读一读、背一背就可以了,而是要具体化,落实到具体行为当中,学一个规矩,践行一个规矩。在日常小事中实实在在地做、一点一滴养成才会成为发自内心的认识,也就是作为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教养去践行。
规矩的建立是有期限的,过了这个黄金期,要花大量精力进行修正,效果还不一定好。学校不仅要承担传授知识,更被赋予文化传承的重任,但要真正养成规矩,仅凭学校是不可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孩子规矩建立的两翼,缺一样孩子都飞不高走不远。目前大多家庭教育严重缺失,一方面是学校大量作业挤占了家庭教育时间,使家庭教养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延伸。另一方面是父母没有真正认识到教养的重要性,真正意义上的家庭教育实质上是受到良好家规的熏陶,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它决定了一个孩子现在以至于将来是否得到尊重,是否能受到喜爱,规矩会给一个人带来有形和无形的深远影响。让我们在孩子最关键的时期,共同把它作为最好的礼物送给孩子。希望明天走出校园的孩子都是有教养的公民,社会也因文明而变得更加美丽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