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古老的地方剧种秦腔,堪称华夏之声。《诗经》里的“国风”、“秦风”、“豳风”不少篇章,就是最早的秦腔。大秦之声,是汉唐雄风,是“关西大汉手执铜琶高歌大江东去”的遗响。
博大精深的秦腔,是秦地的文脉。沿袭百年不衰的易俗社,是解读秦地文脉的密码。
启迪民智易俗社
2012年8月13日,和莫斯科大剧院、英国皇家剧院并称为“世界三大最古老的剧社” 的中国最古老剧社——易俗社迎来了自己的百岁华诞。易俗社将秦人文脉沿袭百年,长盛不衰;数代易俗人,始终如一地坚持移风易俗,身体力行地与时代同步,赢得了举世敬仰。
“辛亥***”后,中华民国临时***府成立,宣告腐朽没落的清王朝结束。然而,在北京,北洋***阀袁世凯窃取了大总统职位;在陕西,投机的旧***人,把持着刚刚成立的新***权。***尚未成功,启迪民智、建立民主***权的任务,依然任重道远。1912年8月13日,同盟会会员李桐轩、范紫东、孙仁玉等一批有识之士,以“移风易俗、辅助教育、启迪民智”为宗旨,发起成立易俗伶学社。
有一种情结,从过去奔涌到今天,梦萦魂牵;有一种精神,从此刻涤荡向未来,无限绵延。这些文人士大夫,继承秦地传统,又沐浴了西风欧雨,天目开张,参加了同盟会,参与了“辛亥***”这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胸怀壮志,急切地想实现变革社会的理想。
源于周代的秦声,是贯通一代代秦人血液的遗传密码。数千年来,慷慨激越的大秦正声,滋润着一代代秦人的心灵,以古朴恢宏的气势,昂扬活跃的生命力,被誉为秦人的魂魄。利用秦腔,高台教化民众,干预社会生活,启迪民众智慧,成为他们的不二选择。
登高一呼,应者云集。孙仁玉借银700两作为开办费,租房一院,开始筹建。秦腔名宿陈雨农来了。他放弃优厚的收入,解散了自己经营多年的剧社“玉庆班”,带着戏箱加入易俗社,担任教练、教练长,心甘情愿领取每月24元的薪金。秦腔著名须生演员李云亭、刘立杰,著名青衣演员赵杰民来了;红极一时的旦角演员绰号“胎里红”的***甘亭也来了。甚至京剧名净唐虎臣,第一武生呼延鑫,也跋涉投奔而来!在那个年代,流传着“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说法。但是,这些名演员,毫不犹豫地担任教练。第一期招收了50多名学生,以“中、华、民、国、秦、易、俗”排名,开始了培训。
“精英荟萃气如虹,风云际会势冲天。”易俗社紧锣密鼓地筹备首场演出。在不到半年排练中,易俗社一班人,对秦腔音乐、剧目、表演、舞台美术等进行了全面改革。1913年元旦,首场演出,旗开得胜,使秦腔面貌一新,被称为“改良新声”。李桐轩、孙仁玉开始了他们引导文化的追求。李桐轩要求“推其陈,出其新,病乃不存”。孙仁玉则在《易俗社新章程》中,明确扬起了编演标准:“一、历史戏曲:就古今中外***治之利弊及个人行为之善恶,足引为鉴戒者,编演之。二、社会戏曲:就习俗之宜改良、道德之宜提倡者,编演之。三、家庭戏曲:就古今家庭得失成败最有关者,编演之。四、科学戏曲:就浅近易解之学科及实业制造之艰苦卓著者,编演之。五、诙谐戏曲:就稗官小说及乡村市井之琐事轶闻含有教育意味者,编演之。”
易俗社相继推出了李桐轩的《一字狱》,高培支的《鸳鸯剑》、《夺锦楼》,孙仁玉的《青梅传》、《三回头》、《小姑贤》、《柜中缘》、《双明珠》,范紫东的《春闺考试》、《玉镜台》、《燕子笺》、《软玉屏》,李约祉的《庚娘传》、《仇大娘》,李干臣的《鱼水缘》,胡文卿的《天香阁》等新作。这些戏,或情节离奇曲折,让人欲罢不能;或人物形象鲜活生动,令人玩味品评再三;或唱腔婉转动听,余音缭绕,沁人心脾;或高倡爱国志向,期待振臂一呼,应者云集……
一流文化人牵头管理、写剧本,著名演员应邀作教练,培养自己的演员,演出抓住秦地民众需求,排练新戏。易俗社赢得了庞大的观众群。
文脉相承易风俗
当时,在西安戏迷心中,流传着这样的话:“易俗社的戏文雅!”这种评价,传神地抓住了易俗社的特点。确实,创始人李桐轩及其两个儿子李约祉、李仪祉,孙仁玉、范紫东躬亲创作,一流文化人的介入,在近代史上为秦腔树立了一座丰碑!
据记载,范紫东先生的作品《软玉屏》演出后,获得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范先生曾回忆道:“本剧初演在民国六年(1917)10月。次年春,在曲江春便酌,座中有警察厅第三科科长谓余曰:‘阁下所编之《软玉屏》演出后,就把我忙煞了。’余曰:‘此剧与君何涉?’科长笑曰:‘近三四月,本科所收案件,计三分之一皆虐婢之事也。我传婢主到案,先问他看过《软玉屏》没有。其中看过的居多,也有没有看过的。我说,你先把这戏看了再处理,大约年长者皆勒令出嫁,幼者酌量处置,先生此剧造福不浅。’余曰:‘就是对不起仁兄。’一笑。”从这段记载,完全可以看出,《软玉屏》演出后已经极大地影响到当时人们的家庭生活,尤其对推动社会进步和女性***起到一定作用。
范紫东先生写于1918年的名作《三滴血》,近百年来,久演不衰。受到剧界名流梅兰芳、马少波、欧阳予倩等人著文盛赞,曹禺先生更是认为,范紫东先生的《三滴血》中“错认”一场戏,可以和莎士比亚剧作媲美!
孙仁玉在剧社成立一个月后,即写出倡导妇女绽足的《新女子顶嘴》,这是秦腔史上第一个由正规专业剧团自编自演的剧目。同年10月,他又写出了国难当头应以“和”为重的本戏《将相和》。据记载,当初演出这两出戏之时,“观众如潮,挤不能前,戏院若市,月余不衰”。
孙仁玉的作品《柜中缘》1915年3月由易俗社首演之后,近百年来一直活跃在戏曲舞台上,还被京剧、川剧等剧种移植演出。仅在易俗社内,《柜中缘》就唱红过刘箴俗、王天民、宋上华、肖若兰、全巧民等几代演员。该剧因小儿女之间令人忍俊不禁的小误会,使其成为传世名剧,也牢牢吸引着观众。
如今的人们,很难想象,易俗社的社长、社务主任等,当时都无薪金,生活的来源主要靠在编撰局任职和在学校代课的收入。他们在易俗社工作完全是义务的。其重义轻利、不计个人得失、做事勤勉尽责的所思所求,就是实现其开发民智、改良社会的理想!这种君子人格的美德,在***阀混战的那个年代,是极其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