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美国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是根据菲茨杰拉德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盖茨比的故事反映了追求自由、理想与个人奋斗的失败,同时也是主人公爱情美梦的失败。1974年马卡尔维茨导演的这部影片追求视觉效果,场面极其豪华而张扬,为美国20世纪20年代繁华盛世里普通人的爱情作了很好的诠释。
[关键词] 爱情追求;盖茨比;美国梦幻;破灭
2011年2月22日《南方都市报》报道了一则吸引人眼球的影视新闻:《了不起的盖茨比》开拍3D版,不被原著读者待见。再次引起了人们对《了不起的盖茨比》小说原著及多次翻拍、改编影片的回忆。
在好莱坞的电影史上,曾经出现过四个版本的同名电影:1926年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是最早的版本,也是惟一的默片版本,但是现在已经难觅踪迹。1949年的《了不起的盖茨比》电影版本,票房收入不高,评论界也不看好。迄今最著名的改编电影拍摄于1974年,影片由两位当年最红的演员罗伯特•雷德和爱德华•赫曼主演,于当年3月26日在纽约上演,最终获得了奥斯卡最佳服装和最佳电影音乐奖以及最佳女配角奖。2000年3月改编的新版《了不起的盖茨比》,观众也并不十分欢迎,文艺界评论也不推崇。故此,才有《红磨坊》导演宣布准备采用3D技术重新改编、拍摄影片《了不起的盖茨比》的重磅消息。
影片演绎的是20世纪美国人莺歌燕舞、纸醉金迷的浮华生活以及爱情纠葛。
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百花争艳、硕果累累的一大丰收期。[1]在电影史上,1930年以前电影和小说经常紧密交织在一起。[2]20年代是一个纵情浪漫和玩世不恭的时代,一代青年沉湎于游乐和酗酒,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因为《人间天堂》《夜色温柔》《了不起的盖茨比》等富有诗人抒情气息的著名小说,被称为爵士乐时代的首领和桂冠诗人。爵士乐时代这个名称即因为菲茨杰拉德的《爵士时代的故事》(1922)而流行。[3]影片《了不起的盖茨比》以及小说文本展示给我们的就是美国历史上那段绚丽年代的浮华。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迷惘失落的年代,欧洲的***治经济陷于一片混乱之中,文明不复存在的绝望情绪像瘟***一样蔓延着,当时的美国青年被称作为“迷惘的一代”。
当时爵士音乐广为盛行,家中常有许多饮酒聚会,这在影片中有较好的渲染、体现。美国经济繁荣,人人充满憧憬和希望,认为凭个人的努力和奋斗,即可跻身上流社会,人人机会均等,只要努力奋斗,一个没有鞋子穿的穷孩子完全可以成为百万富翁并获得幸福。[4]但现实世界却比这残酷得多。
影片《了不起的盖茨比》剧情并无哗众取宠之处,甚至有东方爱情故事嫌贫爱富式的些许陈旧。农家子弟盖茨比作为少尉***官,虽然暂时赢得情人黛西的芳心,但是无名小子到法国参战5年后,难耐寂寞、追求物欲享受的黛西在他去后第二年即另嫁他人,丈夫汤姆虽然粗鲁低俗,但却富足一方、完全可以给她以尊贵而体面的生活。等盖茨比倒腾股票、贩卖私酒多年,苦苦挣扎而否极泰来,成为百万富翁之后,幻想旧梦重温,但结果是以生命的代价受到旧日情人的栽赃嫁祸,黛西开车撞死了汤姆的情人,却让盖茨比承担罪责。但是威尔逊(汤姆情人的丈夫)***杀盖茨比,换来的只是黛西与汤姆的言归于好、携手出游。这无言的悲剧显示了情感的虚假与丑恶。影片里在盖茨比的葬礼上,一片冷清,哪里有黛西的一丝忏悔与关怀?
一、视觉盛宴:豪华派对与喝不尽的香槟酒
正如安妮•库恩评论的那样,影视作品是“物质与精神的历史、社会与个人的记忆,事件与心理的过程都结合在一起。”[5]虽然小说文本带给了影视传媒一种既已存在的负荷,对于电影创作来说是沉重的压力,但是影片却有自己的贡献。最突出之处便是场面的豪华、视觉的震撼,给人一种有别于阅读小说文本的力量和新颖。导演的精辟桀骜是如此富于挑战性,以至于不可能成为浅俗的银幕资产。
盖茨比豪华派对上人潮如织,灯光彻夜通明,花园的空气里弥漫着随风飘至的音乐,有一种“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的声色追逐,如约而至的客人呼酒买醉,让人有“今夕是何年”之感。在绚丽璀璨的灯火照耀下,素昧平生的人们觥筹交错,假惺惺地相互客套,虚与委蛇,正如窗外的夜色,温柔而迷醉。
二、追忆逝水年华:爱情永远是伤痛
你知道竹子为什么生长在这里?
它在等待微风的触及。
这是1997年上演的美国影片《红角落》结尾时纯情女律师对心仪已久的男子隐晦曲折、一语双关的情感表白。暗示着她生命的全部意义来自于对方的出现,来自于对方的激活,来自于对方的感情慰藉。[6]那么,影片《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盖茨比对于黛西“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不也正是如此?
像莫里亚克在《爱的荒漠》里写的那样:“人的孤独是无可救药的,甚至爱情,尤其是爱情,是一片荒漠。”[7]这正如盖茨比无望的爱情,不管黛西的身影是否就近在咫尺,但是心的冷漠总让人不寒而栗。虽然盖茨比无法化解等待中难言的孤独与焦虑,但被威尔逊的手***打死的一瞬间,影片中的尼克伤感而迷惘地坐在盖茨比无数次去过的海滩上缅怀着久远的、无知的世界,在渐行渐远的笑语喧哗中,只有盖茨比被人忘却于世间。
三、对“绿色灯光”的追求:影片与文本比较
“绿色灯光”是盖茨比美丽情人黛西的象征。在盖茨比眼里,灯影婆娑里“绿色灯光”时隐时现,却可望而不可即。 “我情不自禁地朝海上望去――什么也看不出来,除了一盏绿灯,又小又远,也许是一座码头的尽头。”[8]“映着满天的星光,她的周身发着光华,像一只耀眼的火炬一样。”下面的描述更是很好的写照:
“她的周围是一个矫饰浮华的世界,充满着鲜花的芳香和令她愉悦的阿谀奉承,充满着刻意用新曲调来反映现时生活意蕴、悲观及其流行风尚的管弦乐队,萨克斯管通宵吹奏着,奏出《比尔街爵士乐》的哀婉音乐,成百对的穿金戴银的情侣们翩翩起舞,踏出的尘土在灯光下闪闪发光。”[9]175
“绿色灯光”,源于移情别恋的黛西的吸引力,这也是盖茨比努力向上、竭力奋斗的力量。由于盖茨比的爱情幻想,甘愿为黛西自我牺牲,初识时穷***官盖茨比惊诧于黛西的温文尔雅,为之魂牵梦绕,他把黛西与所有最美好的东西联系在一起。
在盖茨比眼中,得到黛西,就等于得到整个美国。
四、 “美国梦”的实质:镀金时代的呓语
影片中的盖茨比慷慨无私,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以一种创造性的热情投入爱情与事业的幻梦,不断添枝加叶,用飘来的每一根绚丽的羽毛加以缀饰他的梦想。
电影中多次提到“灰堆”,那正是“精神废墟”的象征。这是历史被了的世界,被割裂为碎片而没有明显的秩序,是现代世界的精神荒原。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到经济危机爆发前夜,美国处于社会急剧变革时期,文化审美观照和道德价值取向发生倾斜,苦闷的青年放浪形骸,急功近利,心态浮躁至极,精神颓废,迷惘于理想与前途,美好的梦想并没有现实土壤的支撑,虽美如绚丽的彩虹,但是虚幻得如海市蜃楼一般。“这是一个清教主义的和饮酒被禁止的时代,也是一个心理分析、爵士音乐和少女变得轻佻的时代,这是一个向革新挑战、眷恋于往昔的田园生活的时代,也是一个新技术普遍发展和商业繁荣的时代。”[9]4
“美国梦”是指美国***之初早期冒险家的梦想――在北美洲辽阔的大陆上开垦新的家园,给人们昂扬向上的精神激励和努力就有收获的信心鼓舞。单纯的人们希望通过个人奋斗实现人生理想,经济、社会、***治地位得到巨大提高。但是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也并不是遍地黄金,而是一个镀金时代,整个社会的追求过于魔幻,盖茨比的人生悲剧印证了盛世繁华背后的人性丑恶与道德沦丧。应该承认,影片继承了德莱塞《嘉莉妹妹》《珍妮姑娘》《美国的悲剧》的传统,金钱已对人生与社会形成巨大的腐蚀和负面影响。
五、盖茨比的悲剧:灰堆之中有所谓爱
盖茨比的时代,幻想依靠19世纪30年代于连式的个人奋斗跻身上流社会纯属异想天开,但盖茨比有幸遇到淘金中发迹的百万富翁。虽然他最终将继承的财产输给了科迪的女友,但他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后来美国***府颁布了禁酒令,盖茨比依靠贩卖私酒发家致富。盖茨比成为巨富后在“西卵岛”修建了巨大别墅,整天迎来送往,高朋满座。当然所有的一切笑语喧哗的努力只是为了引起黛西的注意。在黛西面前,盖茨比炫耀自己无数漂亮的进口衬衣、大理石的游泳池以及水上飞机。黛西对盖茨比的变化目瞪口呆,势利的黛西对盖茨比表现出了好感。
然而,盖茨比的玫瑰梦并未团圆,左右逢源的黛西既想保持她高贵的伯坎特夫人的身份,又想得到盖茨比的呵护。黛西的丈夫汤姆为了打击盖茨比,指出其财富与种种非法活动密切相关,这就意味着黛西终将离他而去。盖茨比的悲剧在于他如此崇拜的女神不过是位来自腐败的上流社会的自私、浅薄的低俗女子。以汤姆为代表的垄断阶级是绝不同意盖茨比获得人生幸福的。当盖茨比冰冷的尸体浸泡在游泳池水中时,黛西和汤姆言归于好,出门旅游去了。这正是一切幻想依靠个人奋斗赢得幸福的下层阶级青年的必然命运。
六、《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现代意义
阿兰•罗勃•格里叶说过:“使电影成为一门艺术的,是它以多种形式创造了一个现实。我们必须在它的多种形式中寻找其真正的内涵。”[2]影片《了不起的盖茨比》以对当下的承诺接近了历史的真实。面对一百年前的盖茨比的悲剧,今天我们讨论这部电影并不是热点问题。面对理想与现实的重重矛盾,当优美的田园牧歌不再属于我们,当物欲横流、人沦为自己创造的虚假繁荣之奴隶时,何处去安置青春躁动之心灵?
今天的中国,贫富悬殊、社会急剧分化,虽然一夜暴富并非痴人说梦。但是社会也给依靠自己奋斗改变自己命运的人们设置了更多的障碍,现实是残酷而冰冷的,并不因为动机的美好而给人以怜悯。像汤姆之类既得利益者唯恐盖茨比这样的新生力量干扰他们安逸而富足的生活,总是出于一己之私,阻碍别人平凡而美好的幸福。对此,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是深刻的:现实是梦想得以滋生的沃土。真实之中孕育着幻想,世界的坚实基础是安然地建在仙女的一只翅膀上的。
[参考文献]
[1] 喻天舒.西方文学概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55.
[2] J奥尔.欧美文学改编电影[J].王昶,译.世界电影,1999(03).
[3] [美]MH艾布拉姆斯.文学术语辞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17.
[4]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8.
[5] 安妮•库恩.家族秘密:记忆与想象[M].伦敦:左页出版社,1995:4.
[6] 黎煜.当种族遇到性――美国跨种族爱情片中华人女性的身体、种族与***治[J].世界电影,2009(03).
[7] 翁长浩.外国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187.
[8] [美]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M].巫宁冲,译.南京: 译林出版社,1999:16.
[9] [美]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M].王晋华,译.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 汪保忠(1969― ),男,河南信阳人,硕士,平顶山学院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日本与英美文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美国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文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