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庭作坊到现代企业、从单打独斗到集团作战、从制鞋工厂到西部鞋都……成都鞋业的成长史是成都当前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武侯鞋都工业园年产皮鞋超过亿双,产值超过50亿元,不仅西部第一,而且称雄全国:
女鞋产量位居全国第三,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皮革工业协会授予“中国女鞋之都”称号,与温州、广州、泉州并称“三州一都”:
截至2006年3月中旬,整个鞋都工业园汇集了我省80%的制鞋企业,总数达到1360家。
几年来,武侯区频频续写这样的鞋产业扩张传奇。
“国”字号落户武侯
提起成都鞋业,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武侯区。成都市鞋革业具有悠久的历史。现位于武侯区的三义庙、浆洗街等历史遗迹证明,成都鞋革业在清代就已相当繁荣。新中国成立后,武侯区鞋业迅速兴起,成为闻名全国的制鞋基地之一。
近年来,武侯区以优惠的***策吸引国内外制鞋企业来成都投资办厂,发展鞋业。2002年,四川省***府、成都市***府提出了打造“一个规模大、档次高、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工业园”的战略蓝***,园区被省***府列为四川省重点建设项目。于是,武侯区在簇桥、金花一带规划建设了占地6平方公里的中国西部鞋都工业园。园区分为A、B、C三个区域,A区立足于建设成为集精品生产、贸易会展、科研开发等为主的发展传统工业的总部区;B区形成具有相当生产规模的产业集群区;C区围绕鞋材和交易市场等产业配套的优势,构建一流的鞋材生产交易配套区。园区预计到2008年基本建成,将入驻企业1500家,容纳20万人就业,实现鞋类产品年产量2亿双,实现产值100亿元。
西部鞋都商业兴旺,能工巧匠荟萃,很快形成从皮革到制鞋、销售一条龙的完整产业链。不仅国内鞋业知名企业双星等落户园区,今年还有意大利比富、香港德辉、新豪畔鞋材批发广场公司、世纪乾宸百禾、阿多奴鞋业、佰合达鞋业、比安奇鞋业等企业以独资或合资的方式争相进入园区。短短数年间,成都鞋业从浆洗街到二环路附近,再到三环路外的工业园区,从分散到整合,从家庭作坊式到现代化大生产,从单打独斗到集团作战,成都鞋产业全面壮大升级。目前西部鞋都的上亿双皮鞋不仅畅销国内,而且出口到全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出口额超过1亿美元。
2005年11月,武侯区被授予“中国女鞋之都”区域品牌,这是四川省获得的首个鞋业“国字号”称号,标志着成都鞋业发展跃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狮子”与“羚羊”齐奔
成都制鞋业的兴旺发展,离不开创造自己的品牌。从早期的贴牌生产开始,鞋业企业步履蹒跚,逐步走上创立品牌之路。
“你的品牌怎么没听过,在哪家大商场上柜?”卡美多鞋业公司董事长冯刚在一次谈判中,被对方的这句话整闷了。成都鞋业的企业家们几乎都遇到过这样的尴尬,他们终于明白,没品牌,就没市场。为此,他们狠下决心创品牌。
品牌就是竞争力。武侯区为鼓励企业创品牌制定出奖励***策:对获得全国、省、市驰名商标的企业,分别给予60万元不等的奖励。西部鞋都企业很快形成讲质量、创品牌的热潮。
在武侯鞋业界,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比喻:“狮子”和“羚羊”齐奔。西部鞋都有限公司总经理、国资代表彭***对此的解释是:大力发展鞋业商贸,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就好比给鞋业的大草原引进了“狮子”;而只有引进了知名企业,那些本地企业才能在“狮子”的压力和逼迫下,奋起直跑,成为健硕的“羚羊”,甚至最后成长为“狮子”。
这是自然界、商界的生存法则,也是鞋都的商贸发展路径:走出去,引进来,让鞋业生机勃勃、生生不息。
2004年9月,鞋都组织园区内鞋业企业走近了全球规模最大、参展人数最多的国际性鞋业专业展会――德国杜塞尔多夫鞋业展会。展会上,成都鞋第一次以整体形象在全世界面前亮相,精美的工艺、快速的发展令业界咋舌。
2005年1月,中国西部鞋都又走进了人民大会堂,在中国皮革和制造业市场、品牌和国际贸易论坛上推介武侯鞋业,全国100余家知名鞋业企业对鞋都建设表现出浓厚兴趣。
2005年11月30日,成都鞋业又记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以“打造鞋业品牌、开拓国际市场,建设中国女鞋之都”为主题的鞋业品牌发展战略国际论坛拉开了大幕。美国、法国、日本、德国等10余国际鞋业采购商、服务机构,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英中贸易协会等驻成都办事处以及富丽鞋业、汇嘉鞋业、武骏鞋业、卡美多鞋业等70余家省内外鞋业企业和贸易机构,成了论坛的主角。其中,法国采购商巨利股份有限公司一口气就签下了150万双的订单。
同年,美国鞋业经销与零售商协会***彼得・马吉永第一次来到成都,与“西部鞋都”签署合作协议,这意味着成都鞋业拿到了第一张通往美国市场的“通行证”。
如今,一批批“羚羊”开始健步如飞,到目前已涌现出20余家省、市龙头企业及一批知名品牌。其中艾民儿、卡美多荣获“中国真皮名鞋”称号,古奇、黄金、美丽点等9家企业分别获得四川省著名商标、四川省名牌产品称号。武侯鞋业正加快从源产地品牌向企业品牌的转变和提升。由于有了品牌,使成都鞋业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一批成都造的名牌皮鞋迅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打响了“武侯造”的品牌。
形成块状经济
西部鞋都目前共有1360家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近10万个。而整个武侯区鞋业相关配套企业已达到3000多家,形成了西部地区最大鞋产业集散地,制鞋及配套产业年产值100多亿元,每年增幅达15%以上。
“目前我们的鞋厂不断增加,希望有更多的缝制设备企业来川推广产品,这里面也有巨大的商机啊。”彭***说,在制鞋业的带动下,皮革等鞋材销售、制鞋机械设备、物流运输和人才培训等配套服务行业得到了全面发展,形成了配套成龙、协作共赢的产业链条。
许多专家认为,成都鞋业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区域产业呈模块化布局,并呈良性发展势头。坚持把突出产业特色作为提升内涵和功能的主要内容,使这里的企业呈现高度的关联,形成了一个典型的“块状经济”,呈现模块化生产格局。群落内大多数企业虽然单体规模不大,但有几千家同类企业集聚在一起,形成较大的总量规模和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同时区内企业之间产生了密切的分工协作关系,产品生产按照价值链分工协作,一种产品增值的不同环节由不同企业单独完成,即从原料、生产、装配、销售过程及其每个过程的中间环节大都由不同企业来完成。
专家称,武侯区鞋业的发展史是产业、品牌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的生动例子。
走近园区繁忙的制鞋生产车间,几百人在一起紧张繁忙的制鞋场面非常壮观。西部鞋都总经理彭***告诉记者,西部鞋都形成产业集群后,不仅在产值利润方面贡献大,而且对就业、再就业贡献很大,西部鞋都1360家企业,吸纳的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现在还同时兴办了10余所专业培训学校,已通过“订单式”培训方式培养鞋业技术员工上万名。据彭***介绍,西部鞋都还在不断发展壮大,按新规划,用五至十年时间完成建都目标。第一步,到2010年,完成园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吸引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上知名的品牌企业入驻,武侯制鞋产业总产值力争突破150亿元,年产量突破3亿双,从业人员达14万人。第二步,到2015年,“武侯建都、周边建园”的产业格局趋于成熟,在国际制造业向中国转移以及中国鞋业东鞋西移的背景下,成都将成为中国西部乃至全国的鞋业产业中心。
目前随着占地160亩的中国西部鞋都国际贸易中心一期工程完工,中心将为国际采购商提供一流的服务环境,为国内生产商提供更多的贸易机会,实现四川鞋业出口本地化,最终形成以武侯中国西部鞋都为中心,引领四川、辐射全国的制鞋行业发展新格局。预计,未来成都鞋业出口每年会增长一个亿,成都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女鞋之都、西部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