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麦克哈格提出设计与大自然结合,主张人与自然处于和谐平等的地位,开启了生态化设计的新时代。“设计结合气候”正揭示了设计与自然的本质关系,涵盖了设计范围的自然、文化、美学意义上的生态观念,拓展了设计的外延与内涵。
【关键词】设计 气候 生态
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已成为21世纪面临的最大挑战,尤其是雾霾等异常的天气、气候剧烈的变化成为全球最担忧的问题。设计应不断深化和拓展其自身内涵和外延,推进设计结合气候的生态化设计,在设计中协同考虑温室气体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相关风险与灾害的不同需要,转变不可持续的设计模式和设计理念,进行适应性设计管理,打造低碳化的生态设计。古今中外对“设计结合气候”理论与实践展开了大量的研究。
一、中国古代气候哲学观
气候是人类生存环境中最直接、最有影响的因素,气候对人的身体和气质都有影响,气候、人种、传承文化发展是决定人类文明的三大因素。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气候这样定义:“气候是指地球上某一地区多年的天气和大气活动的综合状况。它不仅包括各种气候要素的多年平均值而且包括极值、变差和频率等。”古代认为气候来源于“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在《礼记月令注》中记有“昔周公作时制,定二十四气,分七十二候,则气候之气。”可见中国古代气候主要说明了一年中自然环境、季节的变化。
中国古代的哲学观是“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思想。创建了阴阳五行之说,有传统风水中的四方、五行、八卦;老子哲学涉及的气候观有:“其一,道为宇宙本体,是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社会之祖宗。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三,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考工记》中说:“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天有时,代表天有季节、气候、时令的变化,反映了设计思想要顺应气候、时令、时代变化的设计观。这段文字也成为中国古代设计传统中的一个重要的工艺美学观与价值标准,巧工设计应遵循自然规律。
《周礼注疏》云:“时,寒温也。气,刚柔也。作器之法须合天时地气之义。”在造器设计上,时节上的寒温对材料的物理特性是有影响的,而不同地域的物材应气候而显刚柔。造物设计是要重视“天时”和“地气”,以物载道,道器相济。
《易经系传别讲》说:“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提出法象天地。万物都脱离不了大自然的影响。”
二、现代设计结合气候的实践与理论探索
人类根据不同气候特点采取不同生产方式,进行了造物设计,修建了宜人居住的环境,制造了方便的产品,满足人类需求。一直以来,设计都很关注并研究“设计结合气候”的关系,也建立了一系列关于“设计结合气候”的生态学理论。
(一)赖特的有机建筑论。赖特崇尚自然,认为建筑设计必要与地形特征、气候条件、文化背景、材料特性等结合一体。
(二)1962年,雷切尔 ・卡逊《寂静的春天》倡导了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关系,对环境的保护。
(三)1963年,V・奥戈雅完成了《设计结合气候:建筑地方的生物气候研究》一书,首次提出了“生物气候地方主义”的设计理论,将满足人体的生物舒适感觉作为设计出发点,V・奥戈雅认为,根据气候、地域和人体生物感觉之间关系,建筑设计应遵循气候―生物―技术的过程。
(四)1964年,鲁多夫斯基出版了《Architecture without Architects:A Short Introduction to Non-Pedigreed Architecture》,总结分析了地域气候与城市形态的关系,鲁多夫斯基指出,人类建造住所和城市的最初目的并不是形式,而是为应对大自然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给人类提出的挑战。
(五)1969年,麦克哈格出版《设计结合自然》一书,被誉为当代生态主义宣言书,开启了生态化设计的新时代。主张设计结合大自然,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阐述了人类适应自然、气候,创造新的生存环境的必要和可能。
(六)1971年,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出版了专著《为真实的世界设计》提出了设计应解决人类需求,设计应该考虑地球有限资源问题,保护人类地球。
(七)在建筑设计史上,埃及建筑师哈桑・法赛,提出建筑影响微气候的七个方面:形态、定位、空间设计、建筑材料、外表面材料肌理、材料颜色和开敞空间设计策略。
(八)湿热气候地域的代表建筑师有印度的查尔斯・柯利亚,他设计的“开敞空间和管式住宅”有阴影的户外或半户外庭院空间,利用管式住宅的拔风原理,在剖面设计中,形成开向的管式中心筒。
(九)瑞典建筑师拉尔夫・厄斯金提出,建筑在形式和构造的基础上,在高寒气候地域采取措施减少建筑与室外环境之间的热交换。厚实的墙壁、封闭的构造、控制节点与构造,减少能耗,多争取入射的阳光,减少主体建筑的散热,减轻极端气候对环境之影响。
(十)肯尼斯・弗兰普顿在《查尔斯・柯里亚》深层结构的层次上探讨了气候条件决定了文化及其表达方式、习俗和礼仪。在印度和墨西哥文化中,开敞空间的玄学属性是伴随着其所依赖的炎热气候。
(十一)美国著名生态女权主义理论家查伦・斯普特瑞奈克认为,生态后现代主义就是对现实性的批判,充分意识到人与自然、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采用生态的太阳能系统、地热、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设计意识的生态设计。
总之,气候问题是全球问题。对古今中外的设计结合气候的探讨将会是个持续课题,在梳理已有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的同时,我们应该重视对设计思想、理念、策略有深入、系统的思考。
(注:本文为2014年湖北省人文社科研究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4Q008)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
[2]李超德.设计美学[M].安徽美术出版社,2004.
[3]南怀瑾.易经系传别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4]谢春.寂静的春天(导读)[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5]应雷,薛雯.“后现代”之后的艺术设计是什么?[J].艺术百家,2005(5).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生态视野中“设计结合气候”的设计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