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那场经典的民歌嘉年华演唱会,“永远的未央歌”几乎成了台湾现代民歌的代名词。
台湾现代民歌跟大陆常说的“民歌”内涵不一样。台湾人称的民歌,有着“真正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原创歌曲”的含义。与之对应的台湾民歌运动,发端于上世纪70年代,延续了7年之久,它不仅开启了年轻人的原创精神,还影响了几代音乐人,成为华语流行音乐史上最重要的篇章。
上世纪60年代的台湾乐坛,歌手们演唱的普遍是旧上海时代的曲目。此外,唱片业的不健全,也使得很多歌手纷纷到海外寻求发展。本土的流行音乐正逐渐失去对人们的吸引力。一时间,收听西洋流行歌曲成为台湾青年主要的娱乐项目,这造就了60年代末期的西洋音乐大热潮。此时,本土文化的觉醒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境地了。
1975年6月6日,杨弦与胡德夫在台北中山纪念堂举行“中国现代民歌之夜”演唱会,从此拉开了台湾现代民歌时代的序幕。1976年12月3日,在淡江大学举行的西洋民歌演唱会上,归台的青年画家李双泽跳上台大声质问:“为什么唱的都是西洋作品?我们自己的作品在哪里?”李双泽激愤地大喊“唱自己的歌”。台下立刻赞同声喊成一片。这就是著名的“淡江事件”,李双泽代表所有热爱音乐并且极富社会责任感的年轻人,喊出了台湾流行音乐史上最为有力的声音。
民歌运动,不仅为国语流行乐坛注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洗去了它那一身旧上海滩的风尘,还带来了一种反省、批判的理念。一下子,年轻人全都拿起了吉他和纸笔,投入到有史以来最具体的音乐改革和创作之中。
民歌手们创作演唱的歌曲在风格上不同于当时的任何歌曲,既非学院的艺术歌曲,也非正宗的民谣,更非流行曲调。刚开始时创作力量不足,大量的歌曲是谱名家的诗作,如三毛、余光中、赖西安、罗门、席慕容、李敖、蒋勋等台湾本土作家的作品。而随着侯德健、罗大佑、李宗盛等人的介入,民歌运动有了质的飞跃,比初期的淳朴无瑕多了一份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
这些“民歌”简实,曲风琅琅上口,清新、单纯、热情、真诚质朴、发自内心,保持着幻想和憧憬,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因此得到了大众群体的喜爱,至今很多经典歌曲仍在广为传唱。
民歌运动主将之一的黄舒骏在《未央歌》中唱道:“你知道你在寻找一种永远。”
谢谢,台湾现代民歌,带给我们的永远的美好。
台湾校园民歌的代表人物
台湾校园民歌的辉煌,不是靠着几个人的努力,而是由一大批热爱音乐、执著创作的人合力而成就的。他们中的代表人物有:李双泽、杨弦、陶晓清、侯德健、叶佳修、李寿全、李泰祥、齐豫、蔡琴、施孝荣、苏来、李建复、潘安邦、杨芳仪、许晓菁、刘兰溪、邰肇玫、施碧梧、王海玲、陈明韶、邱晨等。而靳铁章、许乃胜、毕心一、毕奂一、林建助、许翰君、***山、黄大城、王新莲、吴楚楚等词曲作者,他们的创作吸引了广大台湾青年。
这其中,必须要特别向一个人致敬——陶晓清。陶晓清不是民歌手,也不是民歌的词曲作者,但她对民歌的发掘和推广功不可没,其作用是任何人都比不了的。余光中曾这样评价:“有人称杨弦为民歌之父,我却认为一向鼓励民歌运动的陶晓清,可以称为民歌之母。”
陶晓清当时是台湾的一个音乐节目主持人,1976年开始她就在自己的节目中介绍中国现代民歌。1977年2月,在公司的春节特别节目中,她邀请杨弦、吴楚楚等人演唱他们自己创作的歌曲。节目播出后,反响特别好。之后,陶晓清不断地策划举办民歌演唱会,主持民歌座谈会,组织擅长谱曲、创作歌词和演唱的人到各学校去演讲,讲解民歌的来龙去脉。她不遗余力地为民歌摇旗呐喊,对民歌的本质、创作态度及成长过程中的问题,都给予了精辟的分析和阐述,使之深入人心。
1995年、2005年,在民歌运动20周年和30周年时,陶晓清主持举办了两场大型民歌演唱会,纪念和回顾台湾现代民歌,几代民歌手台上台下欢欢喜喜,共聚一堂,歌唱民歌的纯净美好。
民歌的孩子说民歌
胡德夫:匆匆三十年,民歌的光辉,增添了岁月的柴火,愈来愈燃烧。
李宗盛:回头看民歌,我觉得民歌是一种信心的表现,年轻人借由自己去写歌,确定自己可以做这样的事情,这是很重要的一种自己的肯定。
吴楚楚:如果重视的是背后的原创精神,它不只不曾没落,反而愈发壮大,鼓励更多的人走上音乐创作的道路,哪怕表现手法不再一样。
齐豫:民歌在当年是学生的一次觉醒。
相关链接
《遥远的乡愁——台湾现代民歌三十年》
重返61号公路 著
新星出版社
定价:28.00元
本书作者通过访谈民歌运动的亲历者,回顾了华语流行音乐发展中最重要的一段历史,记录了台湾音乐人的音乐理想与往事变迁。
《民歌嘉年华会——永远的未央歌演唱会》
***观看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