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柏华对外称自己是84年生人,事实上他生于1987年,今年23岁。出生在中国传统的家庭,自幼在皇城根儿下长大。家庭环境优越,乔柏华17岁就去了英国一边上学一边做影视剧。很多人都说乔柏华是“富二代”,但他很不喜欢这个称谓,尽管某些标签会使你更容易被别人注目。2008年回国后乔柏华跟做地产生意的父亲借钱买了一间写字楼,连本带息都要还,到今天他独自支撑着这份事业,且蒸蒸日上,他的东仑传媒做后期、艺人经纪、投拍电视剧,并已经有50余位职员。
乔柏华有一个理想,40岁执导一部文艺片期望能拿一个奖,就为站在台上和父母说一声“我爱你”。在成功运作了《小家大事》、《成家立业》等几部高收视的家庭生活剧后,面前的这个年轻人,神态安静眼神专注,没有年轻创业者的骄狂,举止间也不带半点生意人的市侩。中国不缺少有钱人家的孩子,但社会更需要有理想的年轻的行动者。这不是口号。
一切要看观众的喜好
“我更多的是在为我自己奋斗。我很怕被被人称呼自己‘富二代’,可能我只是借了一笔钱做了这件事,我也没继承什么做的,我不是一个很能花钱的人,我没兴趣买豪车。”乔柏华说。他的朋友们忙着泡吧谈恋爱,聊豪车谈时尚,他则每天回家轮番看着电视台正在播的电视剧。要做成一件事没那么简单,他早已经知道。
记:目前你还是以家庭生活剧为主,没想过尝试其他类型吗?
乔:我个人很喜欢七、八十年代的东西,那时的中国是一个变迁的时代。我拍了一《个成家立业》,明年上星,那个年代很浪漫,那时人的欲望值很低,就会变得可爱一些。
记:《谁来伺候妈》又是关注赡养老人等问题的,是因为觉得着这些东西应该被关注?
乔:这些东西每个家庭都有的。举个例子,有一天我们全家人聚集在奶奶家吃饭是,会有一个问题被讨论,比如八十年代的老房子拆迁以后要怎么分,其实像我们这样的家庭都会讨论怎么分,老百姓就应该更是如此,就像《老牛家的战争》,涉及到养爹的问题这是老百姓最关注的点,我们就要给他。
记:有些家庭伦理剧为了戏剧效果化的夸大,《老牛家的战争》就有这样的桥段,《谁来伺候妈》会吗?
乔:这次余淳导演从一开始就规避了《老牛家的战争》的遗憾,比如把爸丢了。《谁来伺候妈》全是普遍的问题,比如二儿子坏是因为养了一个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女儿,都有一个铺垫。并且加入了轻喜剧的成分,我认为应该比《老牛家的战争》要更人文,更温情。如果为了收视率就洒狗血,这就太恶心了。
记:越是贴近百姓生活对剧本的要求就越高,剧本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
乔:家庭剧必须找好导演和好编剧,人文的东西必须导演要有生活阅历,要高于百姓的艺术理解力。我曾经和很多家庭妇女聊过这个问题,她们看家庭伦理剧和现代剧,如果有一点她们觉得不好的地方,立刻就换台,但是年代剧和古装剧她们就不会,这给我很大压力,你自己就必须是逻辑性很强的和很细心的人。
记:电视台够片方似乎也会以家庭主妇的喜好来购剧。
乔:你说电视受众的问题,我也考虑过。十年前看电视剧的人和现在看电视的人肯定不是一样的,尊重某一部分受众肯定不行,以前一个刘慧芳就行,现在的人看了就会说“哦呦,真假。”我觉得翻拍剧这东西就是纯赚钱,除了四大名著应该被记住,像什么海岩、琼瑶的翻拍就没多大意义了。好像现在不兴帅哥,兴林永健、范明,你要给他们草根的文化、草根的东西,你老给他《红楼梦》和高山流水肯定不行,他们要下地挖人,这是观众需要的。
创业,我是要交了学费的
在英国留学时候,乔柏华每个暑期都会去参与拍摄一部作品,这是他的兴趣,当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把兴趣付诸于现实。除此,乔柏华更为幸运的是,他失败过,这对任何创业的人都是最重要的经验。
记:为什么那么早就开始创业?
乔:我上学早,在英国上的大学,学传媒。我出国前就从事这一行了,干过文学统筹、制片之类的。从十几岁开始,所有人就问你梦想是什么,孩子没有梦想,到了某个阶段,你会突然迸发出来一个梦想,那个是真的。
记:一个人成立了东仑传媒,最早是做后期吗?
乔:对,是我2008年回国后成立的,成立的第一天就是512汶川地震,我就想是不是预示着什么,我比较迷信这个。之前做后期就是想作为一个据点,交了很多朋友,余淳导演就是那时候结交的好朋友,我做后期是赔钱的,但是就当交了一笔公关费用吧。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也不乏骗子,每六个人里会有一个领导,每七个人中就会有一个混蛋,这是规律。
记:遇到过挫折吗?
乔:实际上刚入这个行业我是被骗过的,2008年时候交了学费,200万。现在我身边有很多人他们想进这个圈子,很多“老人”就去骗他们的钱,我会出来制止,毫不留情面,我觉得行业需要规范,我特别不喜欢这个圈子的这些东西。我刚做事时做了一个假身份证,然后把胡子蓄起来,这个圈子就是爱欺负小朋友。
所谓“沦落”的一代
对于乔柏华来说,显然社会上很多对于80后的盖棺定论他是更有发言权的。并且他笑称:“如果你们做八十年代的专题,我能说出一大堆。”
记:你刚才说喜欢七八十年代的纯真,你对这些东西有向往吗?
乔:越早进如社会的人越会这样,十七岁我出国边上学边工作,那时候开戏我都是在暑假开。每年暑假我拍一个戏。我和一起留学的朋友曾经一起回忆过,十七、八岁在中国普遍来讲应该是上大学,搬电脑、分宿舍等,不吃食堂吃烤串……但是我们到了英国第一件事就是买车,租很好的公寓,然后做生意,没有花季雨季,谈恋爱永远都不是很纯真的,或多或少你带着一起生活的想法。比起别人,我也许成功会快一点,但是别人也许终究会成功,但是他会比我有更多对青春的回忆。
记:85年后出生的人尤其是创业者考虑问题是否更实际,一切都以物质出发?
乔:就说80后这一代吧,分三类人,一类人是家里给不了你什么支持,必须靠你自己奋斗,这一类的80后很不错,他们努力工作,是有理想和有目标的;还有一类就是优越的条件下的80后,他们为了父辈打下的江山要更加努力;夹在中间的人是最不成器的,家里有点小钱,想奋斗又没动力。但是很多东西是上一辈人灌输的观念,就像现在我们更瞧不起90后一代一样,你说所谓实际,是真的,我们开始奋斗的时候,房子涨成什么样了,这种压力下你会崩溃,崩溃的人怎么办?就被他们认为是沦落的一代。
记:有没有想过以拍一部真正属于80后的片子?
乔:要找点吧,按照现在人的概念,你要反应80后,就必须得是励志、青春的,海藻是80后,她就可以是小三,就不能是贤妻良母,这是规律。《谁来伺候妈》,本来老二媳妇是25岁,大家说太年轻了不懂事,改到32岁,就靠谱了。其实我有理想,我想自己执导一个片子,因为我很想站在一个领奖台上,去领一个属于我人生上的奖,我也许只是想在那个领奖台上对我的父母说一声“我爱你”,因为这个是我说不出来的,我可能现在都是为了这一个理想在奋斗。一定是关于北京亲情的东西。我上大学时曾经写过一个剧本,叫《晚安北京》
北京是一个迷茫的城市,充满着白色、黑色和灰色。北京的很多东西是我深深喜欢的。比如我曾说北京和上海的区别,上海是黄浦江,黄浦江是湍急的要入海的,他们很快,人情很淡漠。但是北京是护城河,很平静、可爱又很有包容性。